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缘起:从“沙漠玫瑰”说起
作為历史教师经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学生会问你记住了教材上的历史事件有何意义,现在的高考模式下好像作用也不大?我们自己也很困惑:课堂上的历史枯燥、断裂,读起来味同嚼蜡,学生凭什么对它感兴趣?学习了这些历史知识,除了应对高考,还能对学生有什么帮助?“如何才能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力、思考力,让学生有所收获?”一直是我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也是时常困扰着我的问题。
直到我读了龙应台的《百年思索:史学——沙漠玫瑰的开放》一书,对如何增强课堂的生命力和思考力有了一些感悟:一把孤立、丑陋的干草被称之为“沙漠玫瑰”?我们嗤之以鼻,但是当我们目睹了它从一把干草慢慢释放绿意直至完全复活的蜕变经过,看到了它的起点,看到了这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后,我们认为它的美是那样的惊天动地,让人感动,它无愧于“沙漠玫瑰”的名字!
历史也是这样,在学生的眼里,它是“丑陋”、“干枯”的,因为他们也只是看到了它定格、凝固的时刻,自然不会被它感染。但假如我们向学生呈现出过程,让学生知道它的起点,感受它的艰辛和曲折,那他们应该也会为历史这朵“沙漠玫瑰”的绽放而感动。故此,我们可以截取历史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横断面作为课堂的切入点,设置历史情境,展现历史过程,增加课堂的生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可参与的、具有层次性的、一节课可实现的一个具体的预期结果——核心目标,引领整个过程,增强课堂的思考力。而恰当的核心目标也可以带着学生走得更远——涵养他们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探索:建立在历史解释素养上的核心目标
历史解释素养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一定的史观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1]。我认为“历史解释”素养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史料实证”素养的载体和表现,它能综合体现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也有助于他们理性看待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核心目标建立在历史解释素养的基础上,既能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又能让课堂富有持久的生命力。
本文以高三复习课《洋务时代清政府之印象》为例,谈谈如何设置恰当的核心目标,涵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巧用“聚焦镜”——利用历史细节作为核心目标实现的载体
这节复习课是以岳麓版必修Ⅱ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基础,其中“洋务运动”是高频考点之一。如何进一步挖深这个考点,同时又让这节复习课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新思考,使他们的历史解释素养提升呢?
帕克·帕尔默说,与其放一堆沙在学生面前,不如给学生一粒沙砾,让学生去学会观察和思考[2],有时候将历史全景聚焦到一个具体史实上可能对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经过阅读思考,我确定以1871年成立的上海轮船招商局为载体展开复习。因为轮船招商是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典型代表,其全新的“官督商办”的形式折射出近代政府对经济管理手段的变化,较好地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让学生从它的产生、发展历程中体验洋务运动的过程。
2.善用“全景镜”——展现历史过程作为核心目标实现的保障
如何设置合理的历史情境呈现轮船招商局吸引学生?高三的学生虽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但他们依然对曲折生动的历史感兴趣,所以截取轮船招商局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和峰回路转的细节情境吸引学生:
(一)万事开头难
1872年,李鸿章筹划创办中国第一家民用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由于政府财政困难,他打算采用在“官”的领导下,以“商”为主体去具体操办的方式运营。计划从民间筹资 100万两……但是 “招股年余,无人过问”。
(二)初战告捷
李鸿章只得从天津练饷钱中拨出20万串,先行购买轮船3艘,这才解了招商局的燃眉之急。同时李鸿章奏请朝廷“准其兼运漕粮,有专门的生意,不至于为洋商排挤”。之后又延揽了当时著名的买办唐廷枢和徐润入局,经过整顿后,成功地筹集到了47.6万两资金。不到一年的时间扭亏为盈。三年后,原本赚得顺手的洋行竟变得无利可图。
(三)再经“跌价风潮”
为了击垮招商局,美国旗昌轮船公司首先使出了一个杀手锏:大幅度降低运费吸引乘客。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旗昌轮船上乘客挤成一团,而轮船招商局船上的乘客却廖若星辰。即使如此,这很少的几个乘客还不断抱怨自己没挤上旗昌轮船,吃了亏。轮船局的生意大跌,怎么办?
招商局采取了“以牙还牙”的方式---即采取降半价的办法对付。李鸿章奏请政府“加拨漕粮运输”、“嗣后沿海沿江各省遇有运输官物应需轮船装运者统归局船照章承运”……又请奏政府允许招商局缓缴3年官款利息。
(四)小鱼吃大鱼
1876年旗昌最终陷入困境,决定把公司卖给轮船招商局,开价为220万两白银,但当时的招商局全部资本额仅有75万两。经过多次洽谈,最终轮船招商局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下旗昌。其中请奏朝廷100万两,分十年免息归还。1881年,招商局还清所有的欠款。1883年,招商局的资本总额增加到533万多两。与外商怡和、太古“三分天下”。
(五)招商局的效应
招商局开办后,要消耗大量燃料,于是刺激了煤矿开采业的发展……燃料问题解决后,进一步又要解决原料问题,于是有各种有色金属矿厂的开办,又产生陆上运输的问题,于是导致了铁路的建筑。因铁路的修建,需要大量优质钢材,于是1889年筹办汉阳铁厂……。
从1882年到1887年,在《申报》上刊载过股票买卖价格的共有36家企业,它们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股份制企业。时人评论说:“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虽其中亦有成与不成之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
(六)招商局的发展停滞
1885年后,招商局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而外商怡和、太古的船数则不断增加,招商局逐渐失去了中国水域轮船航运业的统治地位。招商局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原因何在? 招商局的发展过程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我又设置了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融入历史、思考历史,历史这把“干草”一点点展现它的绿意。当进行到“小鱼吃大鱼”的阶段时,学生们都不由自主地长舒了一口气,我欣喜他们真正地走进了历史:为招商局遭遇的挫折而叹息,为招商局的成功而喜悦……沙漠玫瑰悄然绽放。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世界周围没有道路,历史周围没有道路,而只有一条穿越历史的道路。”[3]利用历史细节精心设计情境能让学生找到“穿越历史的道路”,真正唤醒学生的情感,激活思维,实现预设的核心目标。
3.敢用“多棱镜”——以全新视角作为核心目标的落脚点
赵亚夫教授说:“成功的历史教育归根结底是为学生们提供理解人类文明(当然包括自我)的多种视角,并在其中育成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以轮船招商局为载体引导学生重新体验历史的最终落脚点是什么?如何才能打破传统认知的窠臼,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解读这段历史,增强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前我调查了学生对洋务运动和清政府的看法,“清政府腐败无能,没有从根本上变革政治制度,所以洋务运动失败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这些传统的结论依然占主导。对于清政府的认识,学生基本以负面评价为主。为此,我设计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清政府在轮船招商局中的双重作用,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洋务时代的清政府”的核心目标,于是这节课的题目——《洋务时代清政府之印象》也应运而生。
我将这个核心目标按照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在课堂中分解成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到一些关键词语和概念形成对清政府的初印象——轮船招商局创立时注资、示范、引导,展现了清政府积极正面的形象,打破传统认知;其次,继续通过史料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对清政府的再印象——轮船招商局发展中清政府政策优惠和资金助力的正面形象,以及在其扩大中清政府搜刮、干预的负面形象,认识清政府的双重作用,形成新的认知;最后通过招商局的效应和停滞,刻画出清政府的全印象——学生认识到洋务时代清政府的变化和进步,也能够理解因为自身的局限性而最终导致洋务运动破产,形成对清政府双重作用的合理解释,历史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三、结语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作出自己的解釋。”[5]要想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需要教师每一堂课都能设置出合理的核心目标,在核心目标的引领下一点点地引导、积累、涵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这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必然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注释】
余文伟:《“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及其意识的养成》,《历史教学》2016年第5期。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9页。
肖川:《教育的方向与方法》,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年,第90页。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
李付堂:《历史教育:直面生命的追寻》,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7年,第172页。
作為历史教师经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学生会问你记住了教材上的历史事件有何意义,现在的高考模式下好像作用也不大?我们自己也很困惑:课堂上的历史枯燥、断裂,读起来味同嚼蜡,学生凭什么对它感兴趣?学习了这些历史知识,除了应对高考,还能对学生有什么帮助?“如何才能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力、思考力,让学生有所收获?”一直是我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也是时常困扰着我的问题。
直到我读了龙应台的《百年思索:史学——沙漠玫瑰的开放》一书,对如何增强课堂的生命力和思考力有了一些感悟:一把孤立、丑陋的干草被称之为“沙漠玫瑰”?我们嗤之以鼻,但是当我们目睹了它从一把干草慢慢释放绿意直至完全复活的蜕变经过,看到了它的起点,看到了这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后,我们认为它的美是那样的惊天动地,让人感动,它无愧于“沙漠玫瑰”的名字!
历史也是这样,在学生的眼里,它是“丑陋”、“干枯”的,因为他们也只是看到了它定格、凝固的时刻,自然不会被它感染。但假如我们向学生呈现出过程,让学生知道它的起点,感受它的艰辛和曲折,那他们应该也会为历史这朵“沙漠玫瑰”的绽放而感动。故此,我们可以截取历史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横断面作为课堂的切入点,设置历史情境,展现历史过程,增加课堂的生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可参与的、具有层次性的、一节课可实现的一个具体的预期结果——核心目标,引领整个过程,增强课堂的思考力。而恰当的核心目标也可以带着学生走得更远——涵养他们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探索:建立在历史解释素养上的核心目标
历史解释素养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一定的史观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1]。我认为“历史解释”素养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史料实证”素养的载体和表现,它能综合体现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也有助于他们理性看待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核心目标建立在历史解释素养的基础上,既能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又能让课堂富有持久的生命力。
本文以高三复习课《洋务时代清政府之印象》为例,谈谈如何设置恰当的核心目标,涵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巧用“聚焦镜”——利用历史细节作为核心目标实现的载体
这节复习课是以岳麓版必修Ⅱ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基础,其中“洋务运动”是高频考点之一。如何进一步挖深这个考点,同时又让这节复习课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新思考,使他们的历史解释素养提升呢?
帕克·帕尔默说,与其放一堆沙在学生面前,不如给学生一粒沙砾,让学生去学会观察和思考[2],有时候将历史全景聚焦到一个具体史实上可能对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经过阅读思考,我确定以1871年成立的上海轮船招商局为载体展开复习。因为轮船招商是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典型代表,其全新的“官督商办”的形式折射出近代政府对经济管理手段的变化,较好地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让学生从它的产生、发展历程中体验洋务运动的过程。
2.善用“全景镜”——展现历史过程作为核心目标实现的保障
如何设置合理的历史情境呈现轮船招商局吸引学生?高三的学生虽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但他们依然对曲折生动的历史感兴趣,所以截取轮船招商局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和峰回路转的细节情境吸引学生:
(一)万事开头难
1872年,李鸿章筹划创办中国第一家民用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由于政府财政困难,他打算采用在“官”的领导下,以“商”为主体去具体操办的方式运营。计划从民间筹资 100万两……但是 “招股年余,无人过问”。
(二)初战告捷
李鸿章只得从天津练饷钱中拨出20万串,先行购买轮船3艘,这才解了招商局的燃眉之急。同时李鸿章奏请朝廷“准其兼运漕粮,有专门的生意,不至于为洋商排挤”。之后又延揽了当时著名的买办唐廷枢和徐润入局,经过整顿后,成功地筹集到了47.6万两资金。不到一年的时间扭亏为盈。三年后,原本赚得顺手的洋行竟变得无利可图。
(三)再经“跌价风潮”
为了击垮招商局,美国旗昌轮船公司首先使出了一个杀手锏:大幅度降低运费吸引乘客。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旗昌轮船上乘客挤成一团,而轮船招商局船上的乘客却廖若星辰。即使如此,这很少的几个乘客还不断抱怨自己没挤上旗昌轮船,吃了亏。轮船局的生意大跌,怎么办?
招商局采取了“以牙还牙”的方式---即采取降半价的办法对付。李鸿章奏请政府“加拨漕粮运输”、“嗣后沿海沿江各省遇有运输官物应需轮船装运者统归局船照章承运”……又请奏政府允许招商局缓缴3年官款利息。
(四)小鱼吃大鱼
1876年旗昌最终陷入困境,决定把公司卖给轮船招商局,开价为220万两白银,但当时的招商局全部资本额仅有75万两。经过多次洽谈,最终轮船招商局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下旗昌。其中请奏朝廷100万两,分十年免息归还。1881年,招商局还清所有的欠款。1883年,招商局的资本总额增加到533万多两。与外商怡和、太古“三分天下”。
(五)招商局的效应
招商局开办后,要消耗大量燃料,于是刺激了煤矿开采业的发展……燃料问题解决后,进一步又要解决原料问题,于是有各种有色金属矿厂的开办,又产生陆上运输的问题,于是导致了铁路的建筑。因铁路的修建,需要大量优质钢材,于是1889年筹办汉阳铁厂……。
从1882年到1887年,在《申报》上刊载过股票买卖价格的共有36家企业,它们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股份制企业。时人评论说:“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虽其中亦有成与不成之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
(六)招商局的发展停滞
1885年后,招商局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而外商怡和、太古的船数则不断增加,招商局逐渐失去了中国水域轮船航运业的统治地位。招商局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原因何在? 招商局的发展过程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我又设置了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融入历史、思考历史,历史这把“干草”一点点展现它的绿意。当进行到“小鱼吃大鱼”的阶段时,学生们都不由自主地长舒了一口气,我欣喜他们真正地走进了历史:为招商局遭遇的挫折而叹息,为招商局的成功而喜悦……沙漠玫瑰悄然绽放。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世界周围没有道路,历史周围没有道路,而只有一条穿越历史的道路。”[3]利用历史细节精心设计情境能让学生找到“穿越历史的道路”,真正唤醒学生的情感,激活思维,实现预设的核心目标。
3.敢用“多棱镜”——以全新视角作为核心目标的落脚点
赵亚夫教授说:“成功的历史教育归根结底是为学生们提供理解人类文明(当然包括自我)的多种视角,并在其中育成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以轮船招商局为载体引导学生重新体验历史的最终落脚点是什么?如何才能打破传统认知的窠臼,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解读这段历史,增强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前我调查了学生对洋务运动和清政府的看法,“清政府腐败无能,没有从根本上变革政治制度,所以洋务运动失败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这些传统的结论依然占主导。对于清政府的认识,学生基本以负面评价为主。为此,我设计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清政府在轮船招商局中的双重作用,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洋务时代的清政府”的核心目标,于是这节课的题目——《洋务时代清政府之印象》也应运而生。
我将这个核心目标按照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在课堂中分解成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到一些关键词语和概念形成对清政府的初印象——轮船招商局创立时注资、示范、引导,展现了清政府积极正面的形象,打破传统认知;其次,继续通过史料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对清政府的再印象——轮船招商局发展中清政府政策优惠和资金助力的正面形象,以及在其扩大中清政府搜刮、干预的负面形象,认识清政府的双重作用,形成新的认知;最后通过招商局的效应和停滞,刻画出清政府的全印象——学生认识到洋务时代清政府的变化和进步,也能够理解因为自身的局限性而最终导致洋务运动破产,形成对清政府双重作用的合理解释,历史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三、结语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作出自己的解釋。”[5]要想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需要教师每一堂课都能设置出合理的核心目标,在核心目标的引领下一点点地引导、积累、涵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这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必然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注释】
余文伟:《“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及其意识的养成》,《历史教学》2016年第5期。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9页。
肖川:《教育的方向与方法》,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年,第90页。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
李付堂:《历史教育:直面生命的追寻》,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7年,第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