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m82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全面启动,体育教学作为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性阵地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鉴于此,笔者以基础教育整体课程改革趋势为出发点来审视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并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引发了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趋势的思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里,我国进行了多次重大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教育行业出现的,需要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要求未来的基础教育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任务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体育教育也正在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进行着积极的改制和提高。
  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术语的认识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达程度。“要在真正意义的教育线上造就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得从基础教育做起,就好比修房造屋下基脚一样”,因此,可以说“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保证”。那么,教学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就显得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改革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新世纪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今,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这就要求我们站在新的视角,改变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倾向和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起能充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更新课程观念,从而担当起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
  (二)体育课程改革
  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将《体育》课程改革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且自2001年9月起在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体育与健康教育大纲》(实验修订版),部分地区开始试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对原有的体育课程,深化了改革,融入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并明确突出了健康目标。这不仅仅是一种学科课程名称的变动,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一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深层次的变革,这恰恰是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也道出了新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1.更加强调教学的全面性: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少数的杰出者即所谓的精英教育,而是从学生的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2.更加强调终身学习:学校课程只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终极目标,要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就只能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
  3.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多元化的创新人才,而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与个性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单单是知识技能的拥有,还有人格的健全、思维的活跃,这正如“趣味教学”“快乐体育”“超市体育”等倡导的理念一样。
  4.更加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适应能力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适应能力则要以综合能力为依托。未来的基础教育已从单纯的“知识中心”向技能素质转变,这与当今世界信息的大量涌现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分不开的。
  5.更加强调人文精神:随着科技的进步,一种被科技异化的现象出现了,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不重要了,而是更重要了。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现了他独到的塑造教化功能,可以说强调人文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标志。
  6.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唯一权威,他们更多的是教会学生一些信息,起的是向导和顾问的引导作用,师生双方都很重要,双方一起探究知识,一起探究世界。
  (三)体育教学
  现代教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体育教学是按照体育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要求,以特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一定的体育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以课堂为主的渠道相互交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教与学和谐统一的身体教育活动过程,它是对体育课程特定内容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组织和引导,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一定的体育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理论与方法,通过身体活动和锻炼,来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精神和体能等。它是实现和达到体育课程目的和目标的主要途径,具有实践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的特点。通常来说,教学水平的高低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来考虑。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体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改革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时候,让我们来看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这对于探讨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观念的误区
  一种思想观念导致一种行为的效果。过去几十年来,我们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言行就完全控制了课堂,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体育教师(当然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及相关人士也存在)所存在的体育教学观念的误区,其具体表现如下:1.技术教学观:过分强调学生应掌握好运动技术,然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了这么多的运动技术,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又有多大的现实作用?2.竞技运动观:认为竞技体育才是体育,只知道Sports(运动),而忘了Physical Education(体质教育),更不用说Fitness and Wellness(体能与健康),要知道学校体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非少数学生。3.增强体质的教学观: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孰不知课堂是有限的,只能传授方法和培养意识。4.快乐体育观:认为学生嘻嘻哈哈上好体育课就是快乐体育,而忽视学生品质、个性、意志力的培养,甚至成了“放羊式”的教学。5.素质教育的教学观:认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者首先要和整体的素质教育挂钩,孰不知这仅仅是个口号而已,也有人误认为就是身体素质练习课。6.终身体育的教学观:只是广泛的认为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而未真正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7.能力教學观:单纯局限于学生掌握运动技术那方面的能力,从而忽视了体育对培养人的多方面能力的作用。实际上还可使学生学会多种能力,如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锻炼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滞后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经过多次的修改,从大纲的角度上来说,已向前发展了一大步,这主要反映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比较先进这方面,但从大纲的主体——教学内容来看,似乎改革的力度还不大.当然,这是对体育教学目标而言,我国多年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形式亘古不变,又偏重于竞技教学方式,所以在真正增进学生健康上却始终提不上来。
  (三)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过于严密的教学组织形式:体育课是以运动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般一周两次,每次45分钟(小学40分钟,中学45分钟),理应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愉快的活动,过多的条条框框,过多的束缚限制,只能导致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进而影响他们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2.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虽然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还是成不了主体,许多人却十分强调“以教师为主导”。3.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几十年,课堂体育教学持续程序一直是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准备部分(或开始部分与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当然这种“严谨的模式”是符合生理学和医学的理论依据的,可我们考虑过心理学的依据吗?4.教学规矩的分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学的组织是一种行政划分的班级为教学班来进行上课的,这有利于管理统计,能维持正常的教学次序,然而一个班如此多人,一个体育教师的能耐再大,他能教得好这么多学生吗?毕竟时间短,学生又是有差异的,当然也有男女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这好像是区别对待了,但仅仅考虑了学生的技能和体能差异,而没考虑学生的心理和交往需求。
  (四)教学方法的陈旧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通常是传授式教学和系统教学方法。传授式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教,至于学生怎么学不重要。换言之,教师重视的是“跟我做”。那么“依样画葫芦”也就被认为是最好的教学效果,孰不知这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更不会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而系统教学法则非常重视学生技术动作学习的系统性,强调的也是正规、正规、再正规,但我们想过没有,这样正规的教学方法学生喜欢吗?当学生不喜欢这种教学方法时,他们又怎么能学好技术动作呢?无怪乎权威人士惊呼:现在的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
  (五)其他外界干扰因素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部门,对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目前,我们不仅仅要看到他本身存在的问题,还要看到体育系统内部的影响因素。甚至系统以外的因素。诸如体育升学考试的体育指挥棒无形之中造成体育课完全是针对加试内容的练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检测学生的达标内容,也暴露出了他本身就不是对增强体质有完全充分的评估的弊端,在现行的体育教学内容中,为什么像体操这样的项目内容却大大减少了,这不是和外来因素(诸如学生父母等的过分关心之类)有关吗?
  当然我们在指出体育教学现存问题的时候,并不以为这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意在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所存在的问题,面对现实,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探索出中小学体育教学该如何改,如何发展。
  三、对中小学教学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
  当前,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教育改革大背景,为我国体育课程和教学的深化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为我们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局面,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传统以来的不良现状将呈现出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一)教学目标整体化,促进体育教育课程价值提升
  若干年来,由于传统的观点和体育教育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学校体育学》和《体育理论》等教科书中,反复强调体质和传授三基的任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智力和心理品质的开发和发展,使体育教学育智、育心功能的发挥受到阻碍,也使教学实践活动长期陷入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改造单纯知识技能学习的圈子难以自拔。而随着体育课程的改革,“健康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新体育教育观已成为热门话题,中小学体育的发展也将呈现出“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康、讲求实效”的趋势,因此未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必将以“育身、育心、育智”为整体目标模式,函盖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且以增进健康为落脚点,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必须适应对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积极提升体育教育的课程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体育课程模式,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逐步形成体育学科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的改革既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也要考虑国情;既要保证全体学生有共同的、必要的体育基础,也要为学生的自主、自立、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既要考虑体育课程的规定性,也要增强课程的弹性,在保持体育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使课程内容更加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内容的选择性。具体来说,在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上,应有如下一些转化。
  完成这些转化,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体育学科课程改革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在课程结构上进行改革。这其中增加体育活动课程只是完成转化的一种方法。多种课程模式相互交融、优势互补是课程发展的必然,我们应该对几十年来建立的体育学科课程体系进行认真、系统地总结,扬长补短, 同时注意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加以改造,逐步形成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以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整体化,促进体育教育课程价值提升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体育课程由《体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并非单纯地增加了《健康》课程,而是符合了体育教育的任务以及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条件的。体育本身就是集生命科学、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心理学、人文科学、运动医学于一身,而以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为主。中小学体育教育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基础,就要充分发挥体育本身的综合功能,拓展体育教学的知识面和信息面,通过选择促进学生健康的运动项目,开发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并挖掘新兴体育资源,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完成教学目标任务。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体育课程的研究, 进行多种体育活动课教学实验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明确课(教学)和课程是有区别和联系的,应避免把课程混同于教学。课程是观念的东西,集中体现教育的要求,具体反映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手段。而教学是实践层次的东西,课程要靠教学得以实施,学生和课程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学的基本特征,不是课程的基本特征。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明确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体育课的教学改革才会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其次,要处理好体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体育学科的性质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学科类课程为例,它既不同于其它学科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也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体育就是“活动课”,它本身的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复杂的背景。目前我们理解为学科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活动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辅助形态。从课程的共性与个性关系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从课程的主輔形态来看,两者也是互补的;从课程的优劣来看,两类课程又都有可以相互借鉴、吸收的长处, 因此,两类体育课程的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内容的综合化,以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三)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目前,由于体育科学出现了新的重要变化,知识量急剧增长,更新过程空前加快,这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学产生的影响功效已不再适应新的要求,其单调乏味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反感,而且使教师也易倦感,为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应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拓宽知识技能、发展特长,使学生学会实践、获得才干、习得特长、提高体育能力,从而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这其中处理好体育课教学的(下转第42版)
  (上接第41版)师生关系, 是体育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情境设计者和调控者,同时还要求各级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灵活的驾驭未来社会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科学教学方法。
  (四)教学组织形式个性化
  多年来我们的体育课教学组织过程,过分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指导,过分强调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统一行动的规范化和有序性。这恰恰严重地扼杀了青少年学生好动的天性,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出现“喜欢运动,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快乐体育”“超市体育”的个性化理念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得以体现,未来的体育将是开放式的寓教于乐,学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技能提高的喜悦感,战胜主、客观困难的超越感,与他人和睦相处的社会一体感,总之,运动过后是身心愉悦的快乐感。
  (五)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计算机多媒體技术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教育条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人们的意识达到一定水准,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要求。而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动作技能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又可分为认识、联系形成、自动化三个阶段。传统体育教学一般运用师徒的模式,随意性大,主观色彩强,效率往往不高。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动作技能的教学,则可以快捷的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有力地推动体育教学进入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
  (六)教学评价的合理化
  教学评价也是体育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评什么,怎么评,事关学生和老师的进步与发展。过去的教学中学生的评价内容单一,工具和方法单调,对老师的评价过分注重教学工作表现,忽视了真正的教学对课程本身的影响,也更多的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而忽视了体质的客观性,所以未来的教学评价将以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发展出发,不仅要知道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以衡量学生的健康水平为主的评价体系,即对个体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改善程度作出评价,还要从教师教学创造力的表现以及学生喜欢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程度进行评价,总之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绝对性与相对性结合,由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德浩、季浏. 从单一走向多元化:重新定位体育在中国发展中的作用[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2): 5-11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
  [3]杨桦. 增强青少年体质刻不容缓.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发言稿. 新华社. 2012.3
  [4]马德浩、季浏. 新时期的三大改革对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1,31(5):14-19
  [5]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EB/OL],2011.9
  [6]徐辉,宋乃庆等.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F].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7]夏思永等.体育教育实习[F].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8]体育教学编辑部.与时俱进 全面实施 深化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教学探讨,2003.1
  [9]马凌.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J].体育教学探讨,2003.1
  [10]仇建生.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及其对学校体育现状的冲击与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3.3
  [11]王更生.中小学体育课程整体改革的理论思考[J].上海体育科技,2003.1
  [12]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F].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
  [13]钟启泉,季浏等.体育教学展望[F].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14]朱慕菊.走进新课堂[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15]季克异.要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J].中国学校体育,2001.6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保证初中阶段的英语课程能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育人员能掌握3S课堂教学方法的关键,并根据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文就3S课堂教学方法在初中阶段英语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3S;初中;教学;英语  现阶段的初中生不仅需要学习大量的各种课程知识,同时也有着较大的升学压力,而在众多学科之中,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往往要记忆大量的单词、语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留守儿童是非常特殊的群体,也是弱势群体的代表,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笔者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据,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总结四个方面。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教育问题一直是班主任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这类的孩子家庭环境往往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成长,看护人一般是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老一辈人的思想、教育
二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组织好学生,使其在教师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学习呢?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興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
【摘 要】考试焦虑症是中学生的一种常见心理疾病,它将对学生考试时的正常发挥,考出理想成绩产生消极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学生的考试焦虑症是他们所处的客观环境和个人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为了实现考试焦虑症的顺利矫治,教师可从树立自信心、调整考试目标、合理安排复习、采用劳逸结合的复习方式等四个方面出发,有效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心理。  【关键词】中学生;考试焦虑症;形成原因;矫正策略  焦虑是指突如其来
【摘要】延迟满足能力被证实与许多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密切的关系。笔者运用延迟满足的原理,创建了一套“延迟满足鼓励制度”实施到小学班级管理中。通过“代币鼓励法”和“ABCD解决法”帮助学生提高延迟满足的能力并解决自己的困难。根据5年时间的观察,学生整体延迟满足能力提升,并迁移到自我延迟满足能力上,“延迟满足鼓励制度”被证实为有效管理小学班级的方法。  【关键词】延迟满足;小学生;班级管理  随着党的十九
【摘要】本文针对“日常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无法获取真正实效”这一问题,尝试从“解读‘言语表达形式’,发现‘读写结合’的价值”“细化‘独特的运用规则’,实现‘读写结合’的有效”“讲究‘评练一致’原则,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几个方面,阐述“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让学生真正在日常的阅读中逐步习得写作能力,真正实现高效的“读写结合”。  【关键词】言语表达规则;写作能力;读写结合  一、“读写结合”的现状 
[摘 要] 购买公共服务是各级地方政府进行公共服务供给创新的重要举措。以网络化治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研究河西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的实践,能够满足优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的需要。从网络结构与网络运作两个维度,对当前河西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剖析,发现目前尚存在政府购买行为“内部化”、合作主体间地位不平等、多头管理导致协调成本巨大、专业人才及监督评价机制匮乏等问题。基于网络
【摘要】初中的历史课本是围绕我国的发展史和历史中涌现出的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的事迹而展开的,因此初中的历史教学也是学生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讲述初中历史教学塑造人文精神的现状、意义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塑造;人文精神  在新时代的课改下,强调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文化,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学生在初中阶段,思想和人格
【摘要】科幻画是指依据科学原理和创造思维,通过绘画的手段,在画面上艺术性地表现科学想象的一种绘画形式。小学美术科幻画综合式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艺术表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小学美术科幻画的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科幻画的特点和小学新课标的要求,探讨了小学美术科幻画综合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认为综合方法在科幻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
区域游戏作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地被老师们重视起来,我国幼儿教育也正往此方面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在不断地改变自己对区域活动的认识,一步步地走向理想的区域活动领域。在园内区域开放活动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己的极限,突破自己的弱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们创设出最适宜的区域环境和提供最可操作的区域材料,让孩子们沉浸在游戏的欢乐天地中。  今年我园在区域活动创设中主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