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徕卡争锋的ContaxI相机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an87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ntax I的开发背景及性能
  最早的Contax相机诞生于1932年,是德国蔡斯依康公司开发的一款能够更换镜头的旁轴取景相机。面市之初,名称后面还没有具体型号,直到1936年,它的两个后续机型面市后,才称第一款 Contax 相机为 Contax I型相机,后面的两个型号分别为 Contax II型和III型。
  Contax I相机以结构复杂和采用多项创新发明而著称,是蔡斯依康公司为了超越当时小型相机领域领先的竞争对手徕卡,经过精心策划而拿出的杀手锏。他们希望新相机能够从根本上动摇徕卡的地位,取得小型相机领域的霸主地位地位。
  在135相机的研制方面,蔡司伊康的确有些迟了。1929年,莱兹公司已经拥有两款量产相机徕卡I(A) 和I (B),得到市场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开始逐步扩展市场份额。135相机使用的胶卷盒被直接称为 “徕卡胶卷”。作为当时德国最大的摄影器材制造商,蔡司伊康当然不能容忍这个新品牌占据前途无量的小型相机市场。蔡司伊康的总裁艾曼纽·古德伯格(Emanuel Goldberg)决心开发一种135旁轴小型相机来回击徕卡的挑战。重担落到了刚刚30岁的生产部经理汉斯·库本班德(Heinz Kupenbender)身上。此君虽然是斯图加特大学博士,本人已经有多项发明,但是在紧迫的时间内生产出一台超越徕卡的小型相机还是让他感到很大压力。古德伯格总裁对这个年轻人能否承担重任也没有十分的把握,但他还是为新相机研发小组配备了最精锐的技术队伍,期待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令人满意的成果。
  库本班德首先对徕卡相机进行了充分研究,针对徕卡的弱点做出了很多改进和创新。因此从概念设计开始,Contax I就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第一次采用纵向运动金属帘幕快门;第一次在小型相机上实现了1/1000s的高速快门速度;第一台内置测距取景的旁轴相机,超长的对焦基线距离实现了精确对焦;第一次在小型相机上实现可更换镜头;能脱离机身的分离式后背使更换胶卷更快、更方便……所有这些新功能既规避了徕卡的专利限制,也实现了超越徕卡的目标。
  Contax I使用了最高标准的蔡司镜头,囊括了广
  角、标准和长焦各个焦段。仅50mm 标准镜头就有F1.5、F2.0、F2.8和F3.5 四种不同口径规格。它的配套镜头上有两个相同的编号,一个在镜头的正面,另一个在镜头的背面。这是因为 Contax I的镜头都是一对一单独装配和校验的。高质量的光学玻璃在手工磨制后经过技师的单独调校,使每一只镜头的精度都达到完美程度。前后一致的编号能够保证不同的镜头组不会出现差错。
  样机被盗打乱研发进程
  在整个 Contax I开发过程中,项目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虽然带着巨大压力,但是研制工作仍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直到有一天一个意外打乱了整个工作秩序。1931年4月, Leipzig 春季展览会的一个内部会议上,蔡斯依康公司向各主要分销商展示了仍然处在研发过程中的Contax I唯一的一台样机,征求他们的意见。这台相机虽然没有最后定型,但是已经包含全部新功能,是一台成熟的样机。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台样机被盗了!由于研发过程还没有结束,大部分相机设计都还没有申请专利,这意味着Contax I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成果有可能外泄,设计团队两年来艰难取得的成果可能付之东流!蔡斯依康感到非常震惊,Contax I设计团队也立刻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他们停止了一切手头工作,开始“疯狂”地申请专利,以便在机密泄露之前实现专利控制,保护他们来之不易的珍贵成果。同时公司大大加快了Contax I的生产准备和员工培训,以尽快实现相机量产。
  直到今天也不清楚是谁偷走了那台样机,但是样机被盗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蔡斯依康公司申请专利的程序。设计人员不再等待相机设计全部完成后才开始专利申请,而是从设计工作开始就分项进行专利申请,以便最大限度地保护工作成果。这一事件无疑大大加速了Contax I的面市过程。1932年,Contax I就已经出现在市场上。匆忙面市的原型机并不完善,很多细节都没有考虑周到,只能是边生产边改进,设计人员陆续提出修改意见。这也是为什么Contax I 相机在生产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地作出改进,以至于出现了众多不同机型。有人根据相机的顺序号进行分类,也有人根据相机外观细节将相机分为十几个类型。它可能是世界上变型最多的相机了,从1932年到1937年, Contax I 相机一共生产了36700台,产量并不很高,但是如果没有详细的分类图表,甚至连专业人员都很难区分不同的机型。Contax I匆忙面市的后果还表现在它的编号上。所有Contax I都在相机机身底部刻有一个顺序号,由于相机后盖可以取下来,因此在相机后盖内也有一个相同的编号。这个顺序号是由一个表明批次的大写字母加上一个五位顺序号组成:如 U21564。大写字母从 U 开始,向后循环,以区分不同
  批次。也有一些批次大写字母前还有一个大写的A,以标示这台相机在出厂前曾有过技术上的修改。在Contax I最早的两个批次 U 和 V 系列里面,有大量带有A前缀的编号出现,而在后面的几个批次X、Y、Z和A系列中就没有带有前缀编号了。这充分说明在Contax I面市前期有大量相机甚至在出厂前就不得不面临技术上的改进和完善。在 Contax I 的编号中,还有为数不少带有后缀 P 或 PP。这代表这台相机在售出后又经过回厂维修或保养。除了在原有编号后面加上 P 或 PP 的标记,也有的相机在回厂后被打上一个新的编号。对原来的编号用油漆抹掉。很多被抹掉的编号仍然能够辨别出来,这样一些相机就会有一个清楚一个模糊的两个编号。笔者的这台相机就是这样的,那个清楚的编号是Y34125P,模糊的早期编号是 AV10253。按照前面的编号规则,这台相机是 Contax I早期第二个批次 V 中的一台,它在出厂前经过内部改进,售出后又经过回厂维修,取得了第二个Y系列编号,而那个清楚的第二个编号中的后缀 P 则表示这台相机在经过使用后又曾回到工厂经过再次维护。   专为中国生产的Contax I
  笔者的这台相机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相机后盖上除了“Made in Germany” 的英文标示外还有繁体中文“德国制” 字样。据了解,Contax I研发出来不久就开始出口美洲和亚洲市场,现在可以找到Contax I对中国出口的记录。除了带有中文标志的型号,还有一种标注为英文 “For China” 的型号。我的这台相机带有明显的出口型特点:1. 相机带有“Made in Germany”字样;2. 相机距离使用公制来代替英制 “Feet”;3.相机机身底部的过片钮标示为 “F” 代替德文的 “V”;4.相机的速度盘上手动长曝光用字母 “B” 来代替原来的德文 “Z”。
  蔡司伊康公司出口到中国的机型不仅限于Contax 系列,在135规格双反相机Contaflex 和120规格旁轴折叠机 Super Ikonta 中都曾出现过带有这类特殊标记的机型,可见1930年代蔡斯依康对中国市场的重
  视。而在中国国内,不少代理商通过报纸、摄影刊物和广告等形式对蔡斯依康的产品进行了多方位宣传,使得蔡斯依康品牌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向中国出口的Contax I相机中,还有少量带有“for Manchoukuo”(专供满洲国)字样的机型,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根据蔡斯依康公司历史文献的记载,1936年蔡斯依康公司总裁韦尔汉姆(Wilhelm Wohlfahrt)曾经有过一次历时5个月的环球推销旅行,就是在这次旅行中,他在日本人的安排下到过伪满洲国,那些带有“专供满洲国”字样的相机很有可能就是那次旅行的产物,这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结盟,互相提供战略物资的有力证据。
  二战对Contax相机的影响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德国进入了纳粹时期,积极进行战争准备。战争的阴影并没有影响 Contax 相机的研制和生产,但是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迫害很快波及到蔡司伊康公司。1933年6月29日,德国纳粹党组织“为自由而战”的一份报告中记录了他们在蔡司伊康公司的行动:“纳粹党官员抵达蔡司伊康在德雷斯顿的总部,在会见了董事会成员后,德国内政部长沃特勒(Wachtler)对全体员工宣布:犹太人艾曼纽古德伯格已经在4月3日被免职,并且再也不会回来,今后将确保德国工人的权利。”蔡司伊康公司的很多犹太技术人员和工人受到迫害,甚至有些人无缘无故失踪,这也包括了那些 Contax I研制组的成员。在那份报告特别说明:“在最近几个月有一百多名新的工人得到聘用并被分配到 Contax 相机生产线上。” 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蔡司伊康的创始人之一古德伯格,在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逃到法国,最后偷渡到耶路撒冷。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所有的德国企业都被拉入了战争,蔡司伊康与徕卡、禄莱、福伦达等相机制造商都成为德国纳粹战争机器的重要部分,生产军用相机、航空相机、间谍相机以及望远镜、炮镜、坦克镜、潜望镜等。不过,纳粹分子对蔡司伊康公司犹太人的清洗并没有真正影响 Contax 相机的研制进程,到1937年,Contax I、II、III 型相机都已经面市,同时出现在零售市场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一方同样对功能强大的德国相机充满兴趣,1940年,英国一家摄影刊物上就刊登过“皇家空军需要你的 Leica 和 Contax”的广告。
  尽管遭受了管理部门和研发人员的重大损失,蔡司伊康从 Contax I 研制开始做出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Contax 成为徕卡的真正对手,大大推动了小型相机技术的发展。
  Contax I相机开发的新功能除了在后续II、III型中得以应用和改进外,在蔡司伊康陆续推出的其它新机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34年,蔡司伊康推出了不能更换镜头的折叠135相机Super Nettel,两个型号都使用了与 Contax I相同的内置测距取景系统、黑色烤漆机身、后背与机身可分离结构。焦平面金属帘幕快门,快门速度也达到了当时罕见的1/1000s。1935年推出的著名135双镜头反光相机 Contaflex的下半部分与 Contax几乎相同。相机的快门系统和镜头体系、卡口模式等都使用了 Contax I的技术,只不过因为卡口不同, 镜头无法互换使用;1936年推出的 Nettex 与 Contax 系列更为相似,除了独特的金属帘幕快门以外,它还可以通过接圈使用Contax 相机的280mm超长焦镜头。Nettex 的配套镜头也可以通过接圈用在 Contax 系列相机上。
  多年来,Contax I相机一直被认为是奢侈品:精美的黑色烤漆、黑色真皮装饰机身、高质量的蔡斯镜头,加上当时最为先进的联动对焦系统和焦平面金属快门,打造出真正的豪华相机,销售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从1932年面市之初,价格就远超同时期的徕卡相机,当年很多人都以能够得到一台 Contax I而自豪。Contax I出口型相机从1930年代开始出口到很多国家,昂贵的价格加上关税,在全世界都曾经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相机珍品。
其他文献
卡尔·蔡司(Carl Zeiss),一个响亮的名字,像“德味”、“毒”、“焦内锐利、焦外如奶油般化开”等美称,基本都与他有直接联系,无论在胶片时代还是数码时代皆是如此。而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从胶片的黄金时代穿越而来的蔡司Loxia系列镜头,Loxia Biogon 35mm F2以及Loxia Planar 50mm F2。  如果你对于蔡司镜头的产品有所了解,一定会发现Loxia系列与传统旁轴ZM
期刊
麦克卢汉在提出“媒介即信息”时,恐怕想不到在50余年后,手机作为一种传播终端对世界有如此大的影响。他当时提出,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细细回顾,当所有的手机都兼具拍照功能,该项技术发展前后不过10年。2000年,夏普联合电讯商J-phone推出了J-SH04,第一次将手机摄影这个概念带到大众面前,随后,当时的手机巨头诺基亚也出手,2001年凭借在大片《少数派报告》中植
期刊
对摄影认真起来,女人可能要比男人可怕得多。比如用生命把一个落泊匈牙利青年造就成一代摄影大师卡帕的塔罗;比如认为自己不把一件事物拍下来就没有人会看到的阿勃丝;而戈尔丁面对着一群老爷们儿摄影师,更是直接抱怨,拍照片的人太多了。仿佛其他人都是犯了错的家伙。  这期接受问卷采访的李楠、曹旭两位女士,与上述女摄影家们类比并不恰当,作为两位“总监”,她们和摄影有着那么密切的关系,却又不约而同地认为,自己和摄影
期刊
拥有高配硬件和专业相机拍摄功能一向是努比亚手机的主打特点。Z系列“最强星空拍摄手机”的美号近年来成为摄影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新旗舰nubia Z9作为Z系列王者归来,他不仅带给让我们更上层楼的专业摄影体验,同时在享受专业星空拍摄乐趣星空之外,他还能满足摄影人对手机摄影手机的更高期待和需求。  “宽·广”视界——硬件提升诚意十足  用“宽·广”二字用来概括nubia Z9的硬件升级十分恰当。  先说
期刊
编者按:如今,尽管英国不再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相信很多朋友依旧对那个狭长的岛国有着无尽想象。有不少英国摄影师一直在着力关注这个昔日帝国的变迁以及当下的现代性面貌。从本期起,本刊邀请曾游学英国的两位作者,介绍6位活跃在当代英国摄影界的本土摄影师,希望能从他们的创作轨迹中,为读者呈现当下英国摄影的部分面貌。  一进入九月,典型的英国阴雨天气便按时到来,温度急转直下。  从伦敦坐火车北上利物浦,沿路
期刊
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新华社《摄影世界》、安徽省摄影家协会、舒城县人民政府与万佛湖风景区管委会、摄影新视界网联合举办“万佛湖杯”“周瑜故里 安徽舒城”全国摄影大赛近期开始征稿。此次摄影大赛旨在充分展示三国名将周瑜故里——安徽省舒城县风姿绰约的乡土文化、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敦厚质朴的民俗乡情、生态宜居的城乡风貌、和谐美好的幸福家园,推介周瑜故里旅游资源,提升万佛湖风景区品牌形象。  本次大赛征稿时间为
期刊
1988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龙憙祖先生编著的《中国近代摄影美学文选》,可谓中国摄影出版史上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如今,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和那日松先生联袂将这本书再版,对今日的摄影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摄影自正式出世以来,很长时间没有形成学科。早期的摄影只是罗列现象,关于它的议论只是零星,而且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媒介的使用技术技巧上。在1950年代,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的图书管理员博
期刊
经过近7个月的征稿和评选, 2014年12月19日,“中国梦·金融梦”邮储银行杯全国金融摄影大赛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本次大赛,邀请金融人通过镜头讲述金融精彩故事,来自全国198家法人金融机构的作者共6540人参加了比赛。大赛共收到作品8636件,12626幅。最终,评选出特等奖、金奖、银奖、铜奖、普惠金融特别奖、网络最佳人气奖、优秀奖、优秀组织奖、特别贡献奖9个奖项。共有56人获奖,12家金融机构
期刊
作者:劳伦·米勒(Laurent Millet)  法国水印出版社(Filigranes),2014年  法国摄影师和视觉艺术家劳伦·米勒的作品常常被评价为“虚拟的百科全书”。跟随他的镜头,我们或置身于自然环境中,或置身于他的工作室内。他的作品是传统、科学和建筑学的混合体,他力图将这些看似“冷冰冰”的作品贴近自己的内心。  我们到底该如何定义劳伦·米勒的作品?是雕塑,绘画,装置艺术?作品看似笨拙、
期刊
作者:亚历克·索思(Alec Soth),布拉德·泽拉(Brad Zellar)  小棕菇出版社(Little Brown Mushroom),2014年  小棕菇出版社是马格南摄影师亚历克·索思于2008年建立的的小型私人出版社,《LBM画报》是索思和作家布拉德·泽拉创办的一份不定期出版画报,至此已出版7期。索思带着这个项目从纽约走到了硅谷,穿越了整个美国,去感受美国各地的容貌和声音,这次的《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