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遂川县始终坚持“移民扶贫与新农村建设并举、资金扶助与产业扶贫并重、科技帮扶与文化扶贫并进”,建成了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富有特色的移民新村,村镇面貌一新。大汾镇红太阳社区获得“全省最优美村庄”称号,红军桥、新苑、秀峰、水东等移民社区犹如一串撒落崇山峻岭间的明珠,为人们津津乐道,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新村、文明城镇。在“全国移民扶贫先进县”遂川成为“全省首批移民扶贫试点县”五周年之际,笔者走进一个个移民点,切身感受和体验遂川2万移民火热的新生活。
搬得出:“一体两翼”高飞远
八十年前的“五斗江大捷” 是朱毛会师和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后胜利的第一仗,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长山冈及附近的山岭上仍依稀可见当年鏖战的红军战壕,当地群众为了纪念这场著名的战斗,在蜀水河边、红军桥桥头规划建设了全县规模最大的移民社区之一的“红军桥社区”。移民146户,路、水、电、绿全部配套的“红军桥社区”是扶贫移民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的典范。
大汾镇从洛阳、文溪、双嵊等行政村的10个自然村实行整体移民搬迁,共搬迁234户1080人规划建设了“红太阳社区”,成立了红太阳移民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民主选举社区干部,使移民更好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社区里办起了商店、诊所和幼儿园等服务设施,方便了移民,问题调解不出社区、基本购物不出社区、基本医疗不出社区、小孩幼托不出社区。后来,“四不出社区”成为全县移民看齐的建设标准。在授民以“鱼”的同时,又授之以“渔”,积极开展致富技能培训,组织移民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就业,帮扶和推动本土创业,解决了移民基本生活来源。米岭村人薛爱民移民后,得到退耕还林项目扶持并获扶贫贴息贷款1万元,扩大绞股兰茶加工规模,并拓宽销售市场,安排劳动就业135人,年收入达16万多元,成为移民户中的典型富裕户。
为了做到产业化扶贫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两翼”并举,遂川县410个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实行整体搬迁整村推进,“一体两翼”全力推进扶贫开发。近五年共投入移民建房补助资金6050万元,搬迁移民4367户20150人,其中共建立集中安置点114个,集中安置移民3307户15439人。在重点贫困村兴建和改造乡村公路243公里,兴建桥梁56座,兴修水利设施138处,兴建沼气池1246座,较好改善了重点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新建改建学校32所,改造乡镇卫生院23所,在重点村兴建了综合服务楼、文化活动室。设立移民社区管委会和移民互助协会,加强了移民安置点的自治管理,移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稳得住:有土移民地生香
移民们难舍“土地情”,积极承包外出务工户和劳力转移农户的土地,种金桔、种油茶、种水稻,饲养生猪、灰兔、家禽等,走“猪—沼—果”循环经济之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上一条条“致富路”。
始建于2003年的枚江高岭社区,在原国有农场上安置毗邻湖南省桂东县的高寒山区——高坪镇牛岭村移民58户256人,移民跨度达120公里,是遂川唯一的跨乡镇有土集中安置点。该乡生产抓技术、就业抓培训、“硬件”抓建设、“软件”抓配套、管理抓规范,“五抓”并举切实做好移民的后续管理。组织移民集中培训,或派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直接指导,使移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抛秧、免耕等实用农技,一生侍弄松杉木竹的山里人,当年学会精耕细作,当年获得上好收成。计划生育管理、子女入学、户口管理等一系列“软件”配套跟进,更是让移民吃下“定心丸”。2004年该村选举产生了社区管委会,组建了社区党支部,制定了社区管理办法,社区娱乐室、活动室、图书室等服务场所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地运转了起来。
洪灾旱灾雪灾纷至沓来,抗灾救灾减灾意志弥坚。左安镇梯岭人战胜连年自然灾害,“新筑一条路、新开一条河、新架一座桥、新建一个村、新修一所学校”一年建设,天地翻覆,建起“五新一流”家园。 2006年遭受150年一遇的“7. 26格美”特大洪灾,2007年遭受百年罕见的大旱灾,2008年遭受50年未遇的冰雪灾害。左安镇梯岭灾民新村真是不幸,洪灾旱灾雪灾都摊上了。可就是这样一个小山村,却成为了全县灾后重建的“标杆”。在严重雪灾过后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由“7. 26”特大洪灾中的51户因灾全倒户新建的梯岭“博爱新村”,供电、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顺利得到修复,大雪无痕。梯岭人在党和政府及中国红十字会、江西省海外联谊会的关怀下,重建家园。如今,山清水秀、路畅房新的梯岭“博爱新村” 51户灾民在2008年春节前全部燕喜莺迁,一个新型村镇在大山脚下、深山沟中“新鲜出炉”。
大坑乡大洲村村民通过发展养蜂产业致富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取扶贫开发资金50多万元,自筹资金40多万元,修通了圆洲至大洲长7.5公里的水泥路,解决了“行路难”问题。投入12万元新建了村委会办公大楼。2007年通过建设“移民新村”,一年内将131户570人分散居住的9个自然村“浓缩”成了3个自然村。同时大力实施“户户通”饮水工程,修筑了入户路,建立移动基站和电视接收器,基本实现了“五通一气”目标,如今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变,群众安居乐业,幸福地生活在一个绿色家园、生态乐园里。全乡曾经的“穷旮旯”,如今已是“首富村”。
产业扶贫是移民能否“稳得住”的关键。为解决群众发展生产的资金问题,遂川县抓住小额贷款“奖补资金”试点工作的机遇,认真开展扶贫到户贷款贴息工作,重点扶持木竹、果茶、鹅鸭、药材、蚕桑等主导产业。四年来已为全县8006户农户发放贴息贷款5112万元、贴付利息163万元,有力促进了贫困山区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和短平快项目。与此同时,通过在用地、用材、融资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并通过32家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全县建立木竹基地280万亩、生态茶园和有机茶基地6.8万亩、金桔基地8.7万亩、药材基地2.5万亩、桑园基地1.3万亩,年饲养牲畜24万头、禽类600多万羽的畜禽产业化基地。去年,木竹、果茶、鹅鸭、药材、蚕桑五大主导产业产值达9.09亿元,贫困人口从中人均增收260元。
富得起:“无土栽培”花果硕
遂川县抓住决战“两区”的有利时机,在上争国资、撬动民资的同时,积极吸引企资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农业产业化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江西翔云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捐建了“翔云移民新村”。在为每户移民户无偿提供80平方米宅基地、40平方米绿地及完善新村“五通三化”工程的基础上,还安排移民劳动力到公司就业,捐助其子女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租赁承包移民原有山场耕地,实施公司加农户方式合作种植中药材。民企双方共建共享、互惠双赢。来自左安、碧洲等9乡镇的46户移民实现了“出深山,住小区,打工忙碌家门口”的夙愿。
走出深山好发展,小拖把也捞出个大世界。刚移出深山的乡亲们信息、技术缺乏,产业如一张白纸。今年30刚出头的草林镇新苑移民安置点移民户谢河水却放弃在沿海发展的机会,找一个投资少、工序较简单的项目,利用起移民村里富余劳动力,靠自己打工积攒的数千元,争取政府扶贫贴息贷款2万元办起一个简易拖把厂。一年下来,产品居然畅销周边县市,年销售额超过41万多元,一年可盈利5万余元。
遂川县坚持抓林改、促流转,重培训、促转移,上项目、建基地,把提高贫困群众的素质、培养移民创业创新致富能力作为扶贫开发的“一号工程”来抓。整合学校、部门、社会等培训培训资源,利用“万名农民素质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载体,实行联合招生,共同培训,将受训贫困劳动力向县工业园区企业和沿海有序转移。同时,通过“培训+基地+转移”的形式,变“无土”为 “有地”,90%以上受训劳动力实现了就业。该县今年上半年投入移民解困增收资金516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09个。据了解,到2008年上半年,全县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756.8元,同比增加202元。全县绝对贫困人口下降至2.7万人,低收入人口3.3万人,比2001年分别下降了18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
[作者简介]郭小华,男,江西省遂川县扶贫办主任;王以之,男,遂川县新村办。
[责任编辑:王建平]
搬得出:“一体两翼”高飞远
八十年前的“五斗江大捷” 是朱毛会师和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后胜利的第一仗,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长山冈及附近的山岭上仍依稀可见当年鏖战的红军战壕,当地群众为了纪念这场著名的战斗,在蜀水河边、红军桥桥头规划建设了全县规模最大的移民社区之一的“红军桥社区”。移民146户,路、水、电、绿全部配套的“红军桥社区”是扶贫移民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的典范。
大汾镇从洛阳、文溪、双嵊等行政村的10个自然村实行整体移民搬迁,共搬迁234户1080人规划建设了“红太阳社区”,成立了红太阳移民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民主选举社区干部,使移民更好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社区里办起了商店、诊所和幼儿园等服务设施,方便了移民,问题调解不出社区、基本购物不出社区、基本医疗不出社区、小孩幼托不出社区。后来,“四不出社区”成为全县移民看齐的建设标准。在授民以“鱼”的同时,又授之以“渔”,积极开展致富技能培训,组织移民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就业,帮扶和推动本土创业,解决了移民基本生活来源。米岭村人薛爱民移民后,得到退耕还林项目扶持并获扶贫贴息贷款1万元,扩大绞股兰茶加工规模,并拓宽销售市场,安排劳动就业135人,年收入达16万多元,成为移民户中的典型富裕户。
为了做到产业化扶贫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两翼”并举,遂川县410个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实行整体搬迁整村推进,“一体两翼”全力推进扶贫开发。近五年共投入移民建房补助资金6050万元,搬迁移民4367户20150人,其中共建立集中安置点114个,集中安置移民3307户15439人。在重点贫困村兴建和改造乡村公路243公里,兴建桥梁56座,兴修水利设施138处,兴建沼气池1246座,较好改善了重点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新建改建学校32所,改造乡镇卫生院23所,在重点村兴建了综合服务楼、文化活动室。设立移民社区管委会和移民互助协会,加强了移民安置点的自治管理,移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稳得住:有土移民地生香
移民们难舍“土地情”,积极承包外出务工户和劳力转移农户的土地,种金桔、种油茶、种水稻,饲养生猪、灰兔、家禽等,走“猪—沼—果”循环经济之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上一条条“致富路”。
始建于2003年的枚江高岭社区,在原国有农场上安置毗邻湖南省桂东县的高寒山区——高坪镇牛岭村移民58户256人,移民跨度达120公里,是遂川唯一的跨乡镇有土集中安置点。该乡生产抓技术、就业抓培训、“硬件”抓建设、“软件”抓配套、管理抓规范,“五抓”并举切实做好移民的后续管理。组织移民集中培训,或派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直接指导,使移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抛秧、免耕等实用农技,一生侍弄松杉木竹的山里人,当年学会精耕细作,当年获得上好收成。计划生育管理、子女入学、户口管理等一系列“软件”配套跟进,更是让移民吃下“定心丸”。2004年该村选举产生了社区管委会,组建了社区党支部,制定了社区管理办法,社区娱乐室、活动室、图书室等服务场所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地运转了起来。
洪灾旱灾雪灾纷至沓来,抗灾救灾减灾意志弥坚。左安镇梯岭人战胜连年自然灾害,“新筑一条路、新开一条河、新架一座桥、新建一个村、新修一所学校”一年建设,天地翻覆,建起“五新一流”家园。 2006年遭受150年一遇的“7. 26格美”特大洪灾,2007年遭受百年罕见的大旱灾,2008年遭受50年未遇的冰雪灾害。左安镇梯岭灾民新村真是不幸,洪灾旱灾雪灾都摊上了。可就是这样一个小山村,却成为了全县灾后重建的“标杆”。在严重雪灾过后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由“7. 26”特大洪灾中的51户因灾全倒户新建的梯岭“博爱新村”,供电、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顺利得到修复,大雪无痕。梯岭人在党和政府及中国红十字会、江西省海外联谊会的关怀下,重建家园。如今,山清水秀、路畅房新的梯岭“博爱新村” 51户灾民在2008年春节前全部燕喜莺迁,一个新型村镇在大山脚下、深山沟中“新鲜出炉”。
大坑乡大洲村村民通过发展养蜂产业致富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取扶贫开发资金50多万元,自筹资金40多万元,修通了圆洲至大洲长7.5公里的水泥路,解决了“行路难”问题。投入12万元新建了村委会办公大楼。2007年通过建设“移民新村”,一年内将131户570人分散居住的9个自然村“浓缩”成了3个自然村。同时大力实施“户户通”饮水工程,修筑了入户路,建立移动基站和电视接收器,基本实现了“五通一气”目标,如今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变,群众安居乐业,幸福地生活在一个绿色家园、生态乐园里。全乡曾经的“穷旮旯”,如今已是“首富村”。
产业扶贫是移民能否“稳得住”的关键。为解决群众发展生产的资金问题,遂川县抓住小额贷款“奖补资金”试点工作的机遇,认真开展扶贫到户贷款贴息工作,重点扶持木竹、果茶、鹅鸭、药材、蚕桑等主导产业。四年来已为全县8006户农户发放贴息贷款5112万元、贴付利息163万元,有力促进了贫困山区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和短平快项目。与此同时,通过在用地、用材、融资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并通过32家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全县建立木竹基地280万亩、生态茶园和有机茶基地6.8万亩、金桔基地8.7万亩、药材基地2.5万亩、桑园基地1.3万亩,年饲养牲畜24万头、禽类600多万羽的畜禽产业化基地。去年,木竹、果茶、鹅鸭、药材、蚕桑五大主导产业产值达9.09亿元,贫困人口从中人均增收260元。
富得起:“无土栽培”花果硕
遂川县抓住决战“两区”的有利时机,在上争国资、撬动民资的同时,积极吸引企资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农业产业化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江西翔云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捐建了“翔云移民新村”。在为每户移民户无偿提供80平方米宅基地、40平方米绿地及完善新村“五通三化”工程的基础上,还安排移民劳动力到公司就业,捐助其子女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租赁承包移民原有山场耕地,实施公司加农户方式合作种植中药材。民企双方共建共享、互惠双赢。来自左安、碧洲等9乡镇的46户移民实现了“出深山,住小区,打工忙碌家门口”的夙愿。
走出深山好发展,小拖把也捞出个大世界。刚移出深山的乡亲们信息、技术缺乏,产业如一张白纸。今年30刚出头的草林镇新苑移民安置点移民户谢河水却放弃在沿海发展的机会,找一个投资少、工序较简单的项目,利用起移民村里富余劳动力,靠自己打工积攒的数千元,争取政府扶贫贴息贷款2万元办起一个简易拖把厂。一年下来,产品居然畅销周边县市,年销售额超过41万多元,一年可盈利5万余元。
遂川县坚持抓林改、促流转,重培训、促转移,上项目、建基地,把提高贫困群众的素质、培养移民创业创新致富能力作为扶贫开发的“一号工程”来抓。整合学校、部门、社会等培训培训资源,利用“万名农民素质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载体,实行联合招生,共同培训,将受训贫困劳动力向县工业园区企业和沿海有序转移。同时,通过“培训+基地+转移”的形式,变“无土”为 “有地”,90%以上受训劳动力实现了就业。该县今年上半年投入移民解困增收资金516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09个。据了解,到2008年上半年,全县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756.8元,同比增加202元。全县绝对贫困人口下降至2.7万人,低收入人口3.3万人,比2001年分别下降了18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
[作者简介]郭小华,男,江西省遂川县扶贫办主任;王以之,男,遂川县新村办。
[责任编辑: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