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是班级的“头”,如果班主任仅仅依靠权力或发号施令让学生“服”你,那是完全不够的,只是表面上的“服”,班主任还必须利用自己魅力和亲和力,使学生心悦诚服,紧紧围绕在自己身边干好每一件事。但在实际中,学生“不服”的情况经常发生,这时班主任该怎么办呢?权力固然能强迫学生“服”,但强迫肯定会导致结果大打折扣,这就需要用其他方式影响学生,真正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服”。
关键词: 善于赞赏 巧用批评 投资情感 巧搭平台
一、善于赞赏
赞赏别人容易引起别人的好感。当你称赞别人时,别人一般不会反唇相讥,但赞赏的前提是弄清哪些该赞、哪些不该赞。把握不住这一点,往往就有可能适得其反。这就要首先学会欣赏学生,欣赏学生的特点、长处、举止,哪怕是一丁点微小的变化也要善于抓住,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赞赏,这样就会赢得学生的好感。
欣赏学生的长处与优点,其实就是承认学生的表现,承认他在班级团队中的地位与作用,也传递着班主任对他夸奖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会从内心感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喜欢,也由此产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如果以漠然的态度看待一切和对待一切,整天板着面孔,学生无法感觉到你对他们的认可程度,或许他们会对你的威严畏惧,小心翼翼,但内心并不尊重你、佩服你,因而班集体凝聚力无论如何都不会增强。班上有一位学生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迟到,多次批评也不见效。有一天,这个学生在打了上课铃后,才气喘吁吁地跑进课堂,我不但没有批评他迟到影响学习,反而赞扬他:“王同学担心迟到影响学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这说明他内心还是按《班级的规章制度》做的。当然,迟到是不对的,但他争取不迟到,是遵守纪律的表现。我相信,他今后一定不会再迟到。”王同学听我这样一说,脸“刷”地一下红了。当天下午,我又找他谈话,帮助他想办法解决具体问题,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并且在各方面都进步很快。
二、巧用批评
批评是一门艺术,能促使学生对外界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判断。恰当的批评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并受到教育和启发,甚至受益终生。不恰当的批评方法则会引发学生失败的内心体验,使其产生消极、颓废的心理倾向,丧失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看到过这样的事例:小孩在客厅雪白的墙壁上用颜料随手乱涂乱画,保姆急得手足无措,用她的话说:“如果是自家的孩子,我早两巴掌上去了!”这时,孩子的母亲回来了,对小孩子说:“宝贝,你画得真棒!色彩也非常鲜艳,将来你肯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可是画家的画都会拿到美术馆去展览的,而你画在墙上怎能拿下来给人家看呢?如果你把它画在纸上该有多好啊!以后把你的画画在纸上,好吗?”小男孩欣然答应,非常高兴地去找了一张画纸画了起来。妈妈转过身去对一旁疑惑不解的保姆说:“墙上画脏了,可以花钱重新漆,可孩子的创造力如果扼杀了,花再多的钱也是买不到的!”
孩子妈妈的话使我深受感动,这使我联想到为师者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许许多多的“不许”和“不准”,“逆反”是现代学生心理上的一个典型特征,暴风雨般的批评也会令人产生反感、抵触情绪,甚至会因此而走向反面。记得我刚做班主任的时候火气是比较大,经常在课堂上发脾气批评学生,有时弄得自己也很难堪下不了台,而且我发现采用这种方法批评学生,即使表面上服气了但实际上只是摄于你做班主任的威严而不服气。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挖掘埋藏在他心里的大金矿。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我班有个男生李泉,性格比较反叛,具体表现可以用两句话总结概括:班主任说什么他都不乐意,班干部做什么他都认为不对。但是这个学生力气大,是班级的大力士,有一次学校举行体育节拔河比赛,我班的对手是(6)班,比赛中李同学脸涨得通红,竭尽全力,以至于掌心都磨出了血丝,经过两局较量,我们班赢了。我立即把握这个大好时机找他谈话,首先赞扬他今天的表现,为班级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赞扬完后我发现他变得欢乐了,这个时候我看准时机话题突然一转:“但是你有没有好好想过,你在班上那么有才干却没有一个人选你当班干部,你有没有冷静地思考过为什么?”然后我跟他一一分析原因,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是点点头,后来他自己主动表态,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跟他长谈了一次,慢慢地我发现这个学生在学习态度及与同学相处方面有了很大改观,期中考试后他第一个跑到我办公室来问自己的成绩,问自己有没有进步。
批评是常用的教育手段,只有我们评判得法、得体,合情、合理,适时、适度,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即使对那些有过失的学生,班主任也不应该首先考虑怎么批评与处罚,而应该首先思考这件事情应不应该批评,如果不用批评而用鼓励,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提出今后弥补的方向与方法,或许既可达到批评的目的,又不会破坏相互的关系,更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三、投资情感
爱和信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是师生感情融洽的基础。我坚信,班级是一个人与人相互接触的世界,问题不在于谁管谁,谁听谁的,而应该是老师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学生才会尊敬你、信任你。我不放过平时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一个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教师,学生才会从心底里敬佩你,一个热爱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老师,学生才会佩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女儿,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第三个层次是归属需要,即要感到别人在爱护并且关心着我们。
我班有一位学生,他性格内向。一天班上的一位同学丢了钱,别人怀疑是他所为。他怕同学说他是小偷,就提出了退学。后来我找他谈心,鼓励他说真话,把心里的不快说出来。他伤心地对我说:“他们看我家里条件差,平时没有带零花钱,就怀疑我……”说着,我看见他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一副很委屈的样子。在我的开导下,相信了他并澄清了丢钱一事,他如释重负。后来在他父亲生病的时候,我和班干部在班级中为他捐款,经过医治,他父亲很快康复了。就这样在我的帮助鼓励下,他打消了辍学的念头。而且,每次老师布置的任务,他都能很好地完成,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和敬佩。
四、巧搭平台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看,成绩不好的学生很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如:音乐、运动、自然观察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多元智能”的观念,不能以一个僵化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应当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绝不放弃对任何学生的引导与教育。我班的戴同学是班級的篮球迷,平时上课讲话,不遵守纪律,多次批评也不见成效,他的行为不仅没有收敛,还变本加厉,时不时还跟我对着干。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呢?为此,我特地在班级中成立篮球小分队,专门由他负责管理。我给了他一个展示才华和发挥的平台,他在篮球场上体验到了快感,树立了自信,以前的一些坏毛病改正了,并且每次我交代的任务也都很好地完成。六年级时,学校举行的一次篮球比赛中他带领的班级篮球队还获得了第一名的了成绩。
给学生一个平台,学生会还我们一个惊喜。老师的魅力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得以展现,学生会感谢你对他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愿意为你做事,为班级做事。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是否心悦诚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方法。心悦是因,诚服是果。所谓“心悦诚服,育德有招”。师生间只有产生情感共鸣,从悟性中有了“神会”,学生才能从心底里“服”你。
参考文献:
[1]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3.9,第一版.
[2]李学农.初中班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3]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09.1.
关键词: 善于赞赏 巧用批评 投资情感 巧搭平台
一、善于赞赏
赞赏别人容易引起别人的好感。当你称赞别人时,别人一般不会反唇相讥,但赞赏的前提是弄清哪些该赞、哪些不该赞。把握不住这一点,往往就有可能适得其反。这就要首先学会欣赏学生,欣赏学生的特点、长处、举止,哪怕是一丁点微小的变化也要善于抓住,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赞赏,这样就会赢得学生的好感。
欣赏学生的长处与优点,其实就是承认学生的表现,承认他在班级团队中的地位与作用,也传递着班主任对他夸奖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会从内心感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喜欢,也由此产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如果以漠然的态度看待一切和对待一切,整天板着面孔,学生无法感觉到你对他们的认可程度,或许他们会对你的威严畏惧,小心翼翼,但内心并不尊重你、佩服你,因而班集体凝聚力无论如何都不会增强。班上有一位学生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迟到,多次批评也不见效。有一天,这个学生在打了上课铃后,才气喘吁吁地跑进课堂,我不但没有批评他迟到影响学习,反而赞扬他:“王同学担心迟到影响学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这说明他内心还是按《班级的规章制度》做的。当然,迟到是不对的,但他争取不迟到,是遵守纪律的表现。我相信,他今后一定不会再迟到。”王同学听我这样一说,脸“刷”地一下红了。当天下午,我又找他谈话,帮助他想办法解决具体问题,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并且在各方面都进步很快。
二、巧用批评
批评是一门艺术,能促使学生对外界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判断。恰当的批评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并受到教育和启发,甚至受益终生。不恰当的批评方法则会引发学生失败的内心体验,使其产生消极、颓废的心理倾向,丧失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看到过这样的事例:小孩在客厅雪白的墙壁上用颜料随手乱涂乱画,保姆急得手足无措,用她的话说:“如果是自家的孩子,我早两巴掌上去了!”这时,孩子的母亲回来了,对小孩子说:“宝贝,你画得真棒!色彩也非常鲜艳,将来你肯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可是画家的画都会拿到美术馆去展览的,而你画在墙上怎能拿下来给人家看呢?如果你把它画在纸上该有多好啊!以后把你的画画在纸上,好吗?”小男孩欣然答应,非常高兴地去找了一张画纸画了起来。妈妈转过身去对一旁疑惑不解的保姆说:“墙上画脏了,可以花钱重新漆,可孩子的创造力如果扼杀了,花再多的钱也是买不到的!”
孩子妈妈的话使我深受感动,这使我联想到为师者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许许多多的“不许”和“不准”,“逆反”是现代学生心理上的一个典型特征,暴风雨般的批评也会令人产生反感、抵触情绪,甚至会因此而走向反面。记得我刚做班主任的时候火气是比较大,经常在课堂上发脾气批评学生,有时弄得自己也很难堪下不了台,而且我发现采用这种方法批评学生,即使表面上服气了但实际上只是摄于你做班主任的威严而不服气。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挖掘埋藏在他心里的大金矿。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我班有个男生李泉,性格比较反叛,具体表现可以用两句话总结概括:班主任说什么他都不乐意,班干部做什么他都认为不对。但是这个学生力气大,是班级的大力士,有一次学校举行体育节拔河比赛,我班的对手是(6)班,比赛中李同学脸涨得通红,竭尽全力,以至于掌心都磨出了血丝,经过两局较量,我们班赢了。我立即把握这个大好时机找他谈话,首先赞扬他今天的表现,为班级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赞扬完后我发现他变得欢乐了,这个时候我看准时机话题突然一转:“但是你有没有好好想过,你在班上那么有才干却没有一个人选你当班干部,你有没有冷静地思考过为什么?”然后我跟他一一分析原因,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是点点头,后来他自己主动表态,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跟他长谈了一次,慢慢地我发现这个学生在学习态度及与同学相处方面有了很大改观,期中考试后他第一个跑到我办公室来问自己的成绩,问自己有没有进步。
批评是常用的教育手段,只有我们评判得法、得体,合情、合理,适时、适度,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即使对那些有过失的学生,班主任也不应该首先考虑怎么批评与处罚,而应该首先思考这件事情应不应该批评,如果不用批评而用鼓励,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提出今后弥补的方向与方法,或许既可达到批评的目的,又不会破坏相互的关系,更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三、投资情感
爱和信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是师生感情融洽的基础。我坚信,班级是一个人与人相互接触的世界,问题不在于谁管谁,谁听谁的,而应该是老师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学生才会尊敬你、信任你。我不放过平时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一个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教师,学生才会从心底里敬佩你,一个热爱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老师,学生才会佩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女儿,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第三个层次是归属需要,即要感到别人在爱护并且关心着我们。
我班有一位学生,他性格内向。一天班上的一位同学丢了钱,别人怀疑是他所为。他怕同学说他是小偷,就提出了退学。后来我找他谈心,鼓励他说真话,把心里的不快说出来。他伤心地对我说:“他们看我家里条件差,平时没有带零花钱,就怀疑我……”说着,我看见他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一副很委屈的样子。在我的开导下,相信了他并澄清了丢钱一事,他如释重负。后来在他父亲生病的时候,我和班干部在班级中为他捐款,经过医治,他父亲很快康复了。就这样在我的帮助鼓励下,他打消了辍学的念头。而且,每次老师布置的任务,他都能很好地完成,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和敬佩。
四、巧搭平台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看,成绩不好的学生很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如:音乐、运动、自然观察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多元智能”的观念,不能以一个僵化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应当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绝不放弃对任何学生的引导与教育。我班的戴同学是班級的篮球迷,平时上课讲话,不遵守纪律,多次批评也不见成效,他的行为不仅没有收敛,还变本加厉,时不时还跟我对着干。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呢?为此,我特地在班级中成立篮球小分队,专门由他负责管理。我给了他一个展示才华和发挥的平台,他在篮球场上体验到了快感,树立了自信,以前的一些坏毛病改正了,并且每次我交代的任务也都很好地完成。六年级时,学校举行的一次篮球比赛中他带领的班级篮球队还获得了第一名的了成绩。
给学生一个平台,学生会还我们一个惊喜。老师的魅力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得以展现,学生会感谢你对他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愿意为你做事,为班级做事。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是否心悦诚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方法。心悦是因,诚服是果。所谓“心悦诚服,育德有招”。师生间只有产生情感共鸣,从悟性中有了“神会”,学生才能从心底里“服”你。
参考文献:
[1]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3.9,第一版.
[2]李学农.初中班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3]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