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会言得意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fei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无师自通”。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以读为本”在语文教学中也已为大家所共识。作为生涩难懂的文言文,读,则显得更为重要,熟读和背诵能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深入了解、逐渐掌握,文章的主题也能深刻领会。
  一、初读——循序渐进,奠定基础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学生只有把课文读通读顺了,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领悟文本内涵,为进一步探究、赏析文言文奠定基础。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的读以循序渐进地达到这一目标:
  (一)自读——准字音
  初中孩子已有了较强的预习能力,也有了较高的阅读经历,因此,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要求自读,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如文言文学习之初,课前我会出示明确的自读要求:
  1.轻声读,读准字音,放慢速度;
  2.没有把握的字要借助工具书,把它读准;
  3.不读破句,可以像诵读故事那样抑扬顿挫、摇头晃脑地读,也可以试着在句子中用“/”划划停顿点。
  4.对照注释,猜猜、想想故事的内容。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篇目占三分之一的数量,虽然小学已经涉及,但毕竟只有4篇简短的材料,所以进入初中有必要细化自读要求,这样既让学生明确文言文与现代文学习方式的不同,重视文言文学习,也便于学生自我学习。
  (二)听读——明句读
  经过初读,学生基本能正确读字音,但是却不一定能正确断句与停顿。课堂上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暴露学生读后的问题,针对问题引导,让学生在倾听其他同学的朗读和老师的范读中辨别正误,从而明白正确的句读,自然地把握朗读的节奏。
  1.学生不同读法比较:如检查蒲松龄《狼》自读时,出现“其一犬/坐于前”和“其一/犬坐于前”的不同读法,让学生说出理由,请大家辨别,最后在了解句意中明确正确的读法:“犬”修饰“坐”,“犬坐于前”是“像狗一样坐在那里”。
  2.和老师范读比较:有时候全班同学都没有读正确,就可以老师范读,请学生比较,猜测老师之所以这样读的原因,从而正确停顿。
  3.相同读法原因比较:有一些大家都没读错的句子却含着句读的规律,如:“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我让学生去掉标点读这句话,然后发现停顿的理由,最后总结句读的方法:古文和现代文一样,名词常常作为句子的主语,我们可以找名词来正确停顿。
  (三)通读——揣文意
  通读是学文必要的环节。在自读、听教师范读、跟读后,要采用不同的形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反复朗读,变换着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内容。
  可以把文章排版成自上而下从右到左的古书写法读,可以把字体变成繁体字读;可以变化字体背景,如以竹简的形式呈现文字,写在信笺纸上等;可以用行书、楷书、草书等方式展示;还可以有标点地读,去掉标点读。
  通过不同的形式变换着读,不仅增加了读的数量,增添了读的情趣,还渗透了古汉语文化,可谓一举多得。学生读着读着,读出了味道,读出了乐趣,也读懂了大概的意思。
  二、精读——巧变读法,会言得意
  前面因为有了初读的铺垫,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在逐渐深入,但还不能做到完全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思想内涵。因此,还需对文本深入地读,领会语言,感悟思想。
  (一)对读——促理解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差别较大,部分古今字义改变较多,文化背景距今较远,因此有的课文初读完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疏通句子,理解内容。
  1.文白对读,粗知大意
  “文白对读”就是在学生读顺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觉得最难理解句子,交流疏通。然后教师读这些句子的白话翻译,学生读相应的文言课文。最后学生整篇翻译,以此知晓大意。
  2.比较对读,理解难句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如:倒装、省略、古今异义、通假字、使动用法、名词做状语等等,正确认识这些语言现象对全文的理解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我们可以联系旧知或者比较对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二)诵读——悟情意
  何为诵读?清代曾国藩曾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是品味作品情趣和神韵的有效手段。
  1.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每一则文言文,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诵读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体会作者感情的最好方法。不同的文章诵读的重点不一样。叙事性散文,表现情感的部分往往在结尾议论的句子,这些句子适合诵读,而叙述事件的部分适合用讲述语气;政论性散文整篇利于诵读;铭、说文体的文章体现这些文体特点的部分要重点诵读。
  2.品评诵读,领悟文境
  初中文言文教材内容主题性明显,有展现古人高尚思想的山水游记、勤学探究品德修养篇,如《山市》《送东阳马生序》《爱莲说》等,有继承中华古典文化的人物传记、寓言故事、坊间技艺篇,如《塞翁失马》《口技》《五柳先生传》等,还有还原古人生活风貌的生活乐趣、机智善战、劝君治国篇,如《童趣》《曹刿论战》《公输》等,这些文章都是古典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深厚道理。诵读可以使学生明白文中所蕴涵的道理,让学生在读中辨理而正言,通理而明行。
  (三)背读——厚底蕴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事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同样,对文言文也是如此。《新课标(2011)》要求“背诵古诗文61篇”,可见背诵不但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目标。初中文言文音韵和谐,文质兼美,反复诵读不仅能帮助体会文言文特有的音韵,更能促进学生体会情感,积淀语感,丰富文化底蕴。
  1.课内背诵,掌握方法
  课内文言文的背诵,我们通常可以通过表演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熟读”深知后,运用一些方法尽快达到“成诵”的目的。
  2.课外背诵,增加积淀
  新课标规定背诵的61篇古诗文,不仅有课内的,更有课外的。所以还要运用课内习得的背诵方法,每学期适当拓展背诵课外的文言文经典篇目。
  总之,围绕一个“读”字,历经初读环节中的“自读—听读—通读”,在精读环节中运用“对读、诵读、背读”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读出内容、悟得其境、动之其情、丰富底蕴,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2)学习怀古诗的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怀古诗名篇,把握怀古诗类型,掌握怀古诗所抒发的情感。  (2)学以致用,迁移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可见,《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增加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和文化品位极为重视。现行的语文
《信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标星号的略读课文。搜索一下网上的课件,较常见的课堂设计如下:  1.你认为“信客”这种职业有哪些特点?2.文章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3.信客经历了百般挫折,为什么还要坚持那么久?4.作者为什么要为信客留下文字?  这样的设计思路清晰,体现了文章重点,但是实际操作未必顺利。一次,同年级某教师执教《信客》时也用到了类似的设计。第一个环节时课堂就出现了小插曲。“我
学生自初中接触文言文以来,几乎很少有人喜欢并主动阅读文言文,更有甚者如遇猛虎唯恐避之不及。文言文意味着没完没了的背诵、默写、翻译,总之一句话,学习文言文就意味着枯燥无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什么学生对历史先贤的智慧结晶抱有如此深厚的偏见呢?归根结底在于缺乏生活基础,和一定的社会环境。时间的隔膜和考试的压力,使得学生对古文完全失去兴趣,硬着头皮强行背诵,积累枯燥的实词虚词,与新课标下语文学习的理
中学校园刊物种类繁多,但大多更新换代速度快,刊物层出不穷,但坚持下来的却为数不多。为何校园刊物大都如此?笔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  一、校园刊物存在的问题  1.高中校园刊物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  一个学校是由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部分组成,一个学校建设的好坏不能仅以硬件优劣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还应考虑到软件的建设,即校园文化的建设。评价学校软环境的标准便也跟着定了下来,即用文学社团
笔者最近听了一堂作文指导课《张开你的第三只眼》,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立意,然后找到最佳立意。  执教者先以一个新颖的故事导入:法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里面有茂盛的树林和草地。每到周末,总会有人来到她的林园,他们在树林中摘花,采蘑菇,有的甚至搭起帐篷,在草地上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管家在林园的四周围上篱笆,后有又在林园周围竖起几块写着“私人林园,禁止进入”
所有亲人都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死去,这是主人公福贵面对的残酷人生,他们曾经承载了他对生活所有的热情和希望,却一个个在生活的苦难和无常里往生。面对残酷的命运,福贵异常坚定地保持了对生命的执着。那份执着既来源于他生命的张力,更是因为爱的救赎。其实何止是福贵,在苦难面前,小说中的很多人都“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也都因为爱和善良获得了生活的勇气。  一、生命的韧性  余华所经历过的年代
近几年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是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效课堂简单来讲,就是在最短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参与性、学习积极性全面激发出来,并不断反思教学,及时改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一、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不仅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
【摘要】从语言文字教学的理念、教材、教学模式等变迁的角度来看,以《〈语言文字应用〉(选修)》教材的编著为代表的语言文字教学领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便是“人文性”的回归。作为教师,其首要任务是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真正有平等、无权威意识的课堂,能促进学生主体的个人认知建构。  【关键词】教材编排 教学取向 对话交流 教学空间 教学模式    《〈语言文字应用〉(选修)》是按照高中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选修课教
高中阶段学生针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往往不从审题客体入手,武断地从审题主体(即考生本人思维)入手来确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角度,导致作文审题立意“万能角度”的出现。而且不少老师对此也存模糊认识,有的虽然从感觉上觉得这种审题立意不大妥当,但却从理论的角度不知所云;甚至有的老师则完全认可这种角度,确实给学生作文审题立意思维带来极大混乱。对这类“多对象类”和“矛盾说法类”材料的审题从以下三个层面就能简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