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来源 :地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20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划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时空特征。我们发现: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新增耕地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移动"是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扩展提速,东部为重心,向中西部蔓延"是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林地前减后增,荒漠前增后减,草地持续减少"是非人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两个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的13个土地利用变化区划单元演变为15个单元,且部分区划单元边界发生变化。主要变化格局特征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四川盆地城镇工矿用地呈现明显的加速扩张态势;北方地区耕地开垦重心由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转向西北绿洲农业区;东北地区旱作耕地持续转变为水田;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南部、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初显。近20年间,尽管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的耕地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仍然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2000年后的第一个1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已由单向国土开发为主,转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在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方面,应用"动态区划法"开展世纪之交两个10年中国LUCC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有效揭示了20年来中国LUCC"格局的变化过程",即动态区划边界的推移、区划单元内部特征的变化与单元的消长等;以及"变化过程的格局",即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特征的分阶段区域差异,清晰刻画了LUCC动态区划中区划单元的消长,单元边界的变动,以及前后10年的变化强度特征,揭示了土地利用"格局"与"过程"之间的交替转化规律,以及不同类型和区域的变化原因,证明了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耦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出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定量揭示出中国省区城市化与
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实现齿轮在线快速、准确的测量.介绍了齿轮图像采集系统,通过图像预处理、几何特征提取等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齿轮表面缺陷几何特征参数的测量,且在此
本文依据作者近10余年来对中国东部和南部较发达地区村庄的实地调查资料,探讨当下中国农民在本土非农化压力、城市化暴力和工业私有化境况下采取的博弈策略,尤其关注其中新出
针对单一小波阈值语音增强方法降低语音可懂度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小波阈值的语音增强新方法.根据噪声帧频谱的平整度判断出噪声的类型,即是白噪声(含频响曲线比较平
写人,是小学作文训练的基本功之一。在记叙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关键是看题目如何要求。要求写事的题目,文中的人要为事服务;要求写人的题目,文中的事必须为人服务。写人为
1776年,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重要经济思想,这一思想影响了世界各国经济200多年,推动了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腾飞。它对我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
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活动的日益深入,水声数字通信技术的研究移日趋迫切,逐渐成为水声研究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随着通信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遥控系
性别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已成为众多语言学家讨论的热点。但是他们都把重点放在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内部结构体现出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上。很少语言学
个人崇拜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和久远的历史现象,共产主义运动中一度出现的个人崇拜只是其中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而已。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曾比较广泛地存
随着较大功率C波段与X波段微波源的出现、机械加工水平的提高(如数控加工机床的出现等)和实际应用的迫切需要,使得加速器小型化成为加速器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论文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