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诱答喜闻乐答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10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巧妙的提问、精彩的引导,能让学生喜闻乐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智慧,促进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怎样设计问题,怎样引导回答,才能真正让学生喜闻乐答呢?笔者认为,要在“巧问”和“诱答”上下功夫。
  一、“巧问”让学生喜闻乐答
  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提出的问题巧妙、精彩,学生的反映会比较活跃,教学任务的落实会比较顺利;如果问题太直接,太呆板,则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如何做到“巧问”呢?
  首先,可以变直问为曲问。直问是按常规思路直接发问,优点是问点明显,问题明确,缺点是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启发思维。曲问则迂回绕道,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含蓄生动,颇具情趣,富有思考余地。在教学中适当变直问为曲问,可以提高课堂答问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对相同的问点,在不同班级先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问法。
  第一次授课这样问:“唐雎是如何智斗秦王,完成安陵君交给的使命的?”问题提出后,同学们要么复述故事情节,要么照课本内容按步就班地读,然后三言两语地对唐雎这一人物进行评价。
  后来,我改变了问法,进行了第二次设计:“唐雎是真的要效法专诸、聂政、要离,挺剑刺杀秦王吗?还是故意吓唬他?这是为什么?”这种问法实质上还是让学生掌握唐雎是如何智斗秦王的,但是改变问法后,学生的讨论热烈了,课堂气氛很活跃。有的学生说,唐雎真的要杀秦王,因为他不畏强暴、大义凛然、勇敢无畏,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愿与秦王同归与尽;有的学生说,是吓唬秦王,这是唐雎智斗的表现。
  对此,我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判,而是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反复读书,深入探讨。经过激烈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唐雎既不是一定要真去刺杀秦王,也不是仅仅装样子吓唬秦王,而是相机行事。如果秦王妥协就不刺杀;如果秦王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就有可能效法布衣之士杀掉秦王。无论哪种做法都体现了唐雎的大智大勇。变直问为曲问,确实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其次,变顺问为逆问。顺问就是按顺序正面设问,而逆问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题,要求学生利用事物间相关或相反的关系来回答问题。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挥洒豪放、用典自如,在教学这首诗词时,我曾问学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诗人运用典故有何作用?”学生就将文下注解的相关典故读出来,我看到大家对问题习以为常,漫不经心,便改问:“苏轼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我们改成‘持节密州,何日赦老夫?’大家觉得如何?”同学们开始笑起来,有的说:“改的挺好的”;有的说:“这样改不太好,想被赦免的心情表现太明显了,太直接了”;有的说:“对皇帝的抱怨一下子就看出来,皇帝龙颜大怒,再贬也说不定。”大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运用典故的含蓄之美。
  这种问法打破了常规提问的方式,逆向发问,并把正反对比的材料提供给学生,扩大了信息反差,构成了矛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再次,变庄问为趣问。呆板、僵化的提问只会窒息课堂气氛。如能变庄问为趣问,寓问于趣,那么课堂效果会是另一番境界。
  笔者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针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的翻译问题,我问:“同学们,桃源人只带妻子、邻人,怎么没带孩子一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突然一生若有所悟地说:“带了,他不仅带老婆,也带孩子了。”大家都被他的回答逗乐了,我接着问:“怎么知道的?”他激动地说:“‘妻’是妻子,‘子’是子女,他全带了。”我为他翘起大拇指:“你真棒,不错,‘妻子’一词的古今词义是有差别的。”我觉得这样问法比呆板地问“‘妻子’什么意思,‘绝境’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翻译”更有趣味,学生不仅理解了词义,而且活跃了思维。
  课堂提问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定型产品”,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学情,进行“量身定做”,不断追求个性和创新,只有这样,设计的问题才能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为学生所喜闻乐答。
  二、“诱答”让学生能答会答
  教师的问题提出后,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学生的回答,要让学生的答案一步到位,基本不可能,学生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往往需要跋山涉水,有时还得探险问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笼统地给予答案,包办代替,要做好引导答问的工作,帮助学生找到出路,达到目的。诱答的技巧有哪些呢?
  首先,运用已知,推陈出新。教师在诱答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让学生应用已知推导未知,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笔者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曾问学生:“‘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作者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不仅看到了一条蛇,还望到了北斗星,是吗?”学生有的点头,有的若有所思,有的窃窃私语,我看到他们无法确定,又问:“‘其一犬坐于前’是否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屠夫的面前?”我的话音刚落,下面学生就大声反驳:“像狗一样,是说狼的,初一学过。”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兴奋地说:“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而不是看到北斗星,更没看到蛇”。我惊喜地接着问:“什么像北斗星、像蛇?”这个学生胸有成竹地说:“小石潭的溪流河身形状。”“太好了,你真会学以致用”,我边夸赞边打量他,他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其次,顺其归谬,就计反推。学生回答问题不可能准确无误,当他们回答不当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能批评打击,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答案中“潜伏”的错误作为诱答的素材,让学生在“山重水复”中豁然开朗。
  笔者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范进中举而“发疯”,其原因是什么?
  生1:是因为范进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师:有这种可能,那出主意用巴掌打范进治疯的是谁?   齐声:报录的人。
  师:报录的人怎么知道用这种办法治疯呢?
  生2:报录的人有经验,像范进一样中举发疯的人也许有很多,可能都用此法治好的。
  师:你很会推理,(对生1说)那这么多的人难道都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吗?
  生1(笑):不太可能!
  师:那可能是因为什么?刚才那位同学推测范进中举发疯并不是个例呀!
  生1:可能是中举后功名富贵从天而降,以后不再受穷,不再被人看不起,辛酸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师:说的太好了,功名富贵从天而降,来得太突然了,让人难以置信,中举后,范进的生活起居、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全部改变了,这才是范进见喜贴后惊喜得发疯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过程中,我沿着学生的答案,运用归谬法,让学生自行推理,发现自己答案荒谬之处,进而跳出原来的思维框框,寻找正确的答案。
  再次,捕获偶然,机智启答。当课堂预设的问题难住学生的时候,教师如能巧妙地捕获课堂生成的偶然因素,也可以取得令人惊喜的启发效果。
  有一位老师做公开课,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他在最后总结时说:“亲情,可以是木兰替父从军的典故;可以是孟母三迁的佳话;可以是朱自清眼中父亲那行动不便的背影;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故事,谁能用一句或几句话说说你对亲情的理解?”问题抛出后,下面鸦雀无声,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我在心里默默地想:让学生动笔练写,不是可以缓解一下局面吗?正在这时,门被推开,紧接着就是急促的声音:“老师,麻烦你把这钱交给王帅,家里中午没人,我怕他放学饿肚子。”看来是家长,学生的目光一下集中到她身上,来的真不是时候。只见这位老师笑着送走家长后,深情地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你们永远都是父母牵挂的焦点,你什么时候饿,他们知道,你什么时候冷,他们也知道,王帅同学,你现在理解什么是亲情了吗?”王帅站起来有点激动地说:“亲情是妈妈担心我挨饿时焦急的神情,亲情是妈妈把钱交给我时颤抖的双手,亲情是妈妈转身离开时疲惫的身影。”王帅刚说完,下面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位老师巧妙地捕获了看似扰乱课堂秩序的偶然因素,因势利导,引导自然,让学生顺利地完成答问,效果很好。
  教师的巧妙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喜闻乐答;教师机智的诱答,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能答会答。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李集初级中学(221221)
其他文献
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也是每个学生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舞台。为了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获得最大效益,教师需要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让思维产生碰撞,从而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所得。为此,教师应赋予学生充分的课堂话语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阐发自己的观点。  现以本人执教的七年级语文《了不起的粉刷工》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应该如何运用教学智慧,引导学生话语争锋,并尊重学生不同意见的表达。同时
期刊
写作很重要,但在平时在教学中,我们常因学生生活面狭窄、素材单调,写不出好的文章而无奈。在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提起笔来愁眉不展,往往搜肠刮肚而不得。对于这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蹲下身来,明察秋毫之末,细观过往现在,倾听身外万物,定能让他们写出属于自己的“浮生笔记”。  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把眼睛凝望在生活的心口上,触及过去与现实,把心灵放在生活的天平上,掂量万物存在的意义。对司空见惯的生活
期刊
在准备教学《春》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先试着对大自然进行观察,然后描绘某一自然景物或某一季节。结果发现,他们笔下的景物往往要比笔者想象的更富有情趣。在学生的描绘中,大都带上了他们自己的主观情感,他们运用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描绘景物,使文章生动有味。这样的结果让笔者发现,在平常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加进自己的主观感受,从而创造出最真诚、最动人的形象。  一、注入主观感受的原
期刊
中学生正处于生命价值观形成时期,所以老师应该对学生生命价值作正确引导。语言文字具备特有的感染力,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所以语文老师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一、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语文在初中各学科中最具人文性,这也是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具有熏陶的作用。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生命教育的内容,精选到教材中的课文也都有对生命的感悟。如《再塑生命》、《热爱生命》
期刊
语文是对生活的描述,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是对生活的认识。初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化思维高度发展的时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对唤起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大作用。  初中语文由小学的基础性知识,逐渐向技巧性、技能性知识学习的方向转变。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语文作为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其对学生情绪、心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在语
期刊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说,语文新课标为语文教学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思想。而在教学实践中,因受传统教学观念和体制等因素影响,教师依然狭义地将语文素养定位于考试能力,教学中还是以文本阅读、写作教学为主,口语教学几乎是“可有可无”,教师多是“一笔带过”。从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来看,一些学生虽然能在考试中获得不错的分数,而真正在实
期刊
巴甫洛夫将客观环境对人的所有刺激分成两种性质不同的信号刺激物,并且认为存在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即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即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语词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人由于有了第二信号系统,所以能按照自己或别人的提醒,集中注意或转移注意的方向,使注意带有有意注意的特点。教师所做的作业评语就是对学生注意力的最好的刺激物。  我曾经问过一些学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和深化,质疑教育也逐渐在语文教育中推广。质疑精神如果深入学生心中,能让学生变得富有钻研精神,提高学习效果;从长远来看,质疑教育对学生具有终生教育意义。质疑能力是突破瓶颈、发现新机、实现创新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初中语文中的质疑教学,相对于小学而言,应当有一个质的发展,而这个发展可以经过如下步骤来实现。  一、换位思考,示范设疑  问题设
期刊
乡土文化资源多种多样,比如老房子、古山路、民风民俗、乡音社戏等等,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综合性学习的宝贵资源。  一、文化资源例谈  古建筑、老物件,包含着厚重的历史文明,犹如深埋地底的宝藏,是语文教学十分难得的珍贵资源,我们不但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丰富语文课堂教学,而且可以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在乡间的小巷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开设在家乡的老屋古路边。  以镇原窑洞村落为
期刊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此文的常规教学思路大致为三步。第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二,感知内容理清思路:“盼春——绘春——颂春”,其中,绘春的思路为:“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春风图——风唱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第三,潜心精读,提出问题: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