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学者从文化工业的商业性、标准化、欺骗性、控制性等方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大众文化进行了批判,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发展当代大众文化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启示我们规范文化的价值取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大众文化批判;文化发展;商品化
大众文化批判是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商品领域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法兰克福学派把批判矛头指向大众文化,对西方文化价值危机进行深刻思考。它不仅为西方文化发展指明方向,而且对我国当代文化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从对大众文化的解读入手,论述大众文化批判相关理论,并分析它给我们的借鉴意义。
一、什么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奥尔特加的《民众的反叛》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社团、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法兰克福学派从“肯定文化”这一概念来切入大众文化批判。霍克海默的《利己主义和自由运动》首次提出了“肯定文化”的概念,马尔库塞的《文化的肯定性质》对“肯定文化”作了深入阐释:“所谓肯定文化,指资产阶级时代按其本身的历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文化,它的根本特性是认可普遍性的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
1942年霍克海默和卢旺塔尔提出了“大众文化”概念。1944年,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则使用“文化工业”替代“大众文化”,避免人们把大众文化误解为一种从群众中自发产生的文化或通俗艺术的一种当代形式。
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一)批判大众文化的商品化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把商品作为自己生活灵魂的中心①”。文化产品不再是艺术品,而是单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
大众文化排除否定了文化的独立自主性。文化产品首先是艺术,然后才是产品。在物质资料生产满足人的需要后,人才会持续固定地产生精神文化需求,艺术才会作为文化艺术产品的形式而存在。文化产品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是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但当文化变成人唯一追求的商品、而被忽视其本来固有的艺术价值时,它就不再能发挥它本来的传播文化涵育心性的作用了。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品,正在于它给人能带来精神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
(二)批判大众文化的操控性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通过无限的娱乐消遣来消解人们内心的超越性和否定性,使人们失去思想深度,沉溺享乐并满足于社会现实。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提出“文化操纵”概念,断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就是文化被操纵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大众文化已完全控制了人们的精神思想,人们按照大众媒介所给定的范本安排自己的行为、思想以及内在需求,丧失了主体地位,变成大众文化的奴隶。大众文化也在自身堕落中沦为为现实和统治辩护的意识形态工具。
(三)批判大众文化的标准化
标准化指商品的均一化、模式化、同一化的倾向。大众文化产品以营利为目的,。为了效益最大化,生产者按照统一的模式标准来生产。
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只有具备多样性才能持久存在并延续下去,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划一性扼杀了个性和创造性。当文化变得标准同一时,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
同时,文化产品的标准化也导致人的异化。人的思想受到强迫。“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被迫遭到抑制,最终导致人的思维能力退化”。②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的机械的人,就不能算真正的人。
三、启示意义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建立在对当代社会中文化价值危机的深刻反思基础上。不仅西方出现了这些问题,中国同样也面临大众文化危机。该理论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经验。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竞争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摒弃商品化思维,回归文化本质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商品化做了批判,切中了以工业形式生产文化的要害,揭露了大众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压抑。当下文化产品的商品化气息越来越浓重,文化产业片面追求商业利润,忽视文化价值。
任由大众文化随意发展不利于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不利于人们的艺术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摈弃商品化思维,就要生产出有文化价值和内涵的产品。首先,制定合理的市场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生产,改变衡量文化商品价值的指标。第二,引导企业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发挥文化产品的积极作用。第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增强辨别和欣赏能力。
(二)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本民族文化
在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的同时,大众文化也日益受到西方的影响、渗透与冲击,弘扬本民族先进的大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全面把握其深层本质和特征,分析其积极功能和负面影响,警惕他国借助大众文化的媒介进行 “和平演变”。
其次,增强文化自信,创新本民族文化。对国内大众文化进行合理引导,自觉抵制低俗的文化产品,用法律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挖掘大众文化的潜力,摒弃其不合理成分,为人们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创造先进健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实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当大众文化发展为标准化、商品化的文化时,它就不再能发挥它的作用了,因此,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文化。
2017年度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资助项目“现代性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构建”(2017ZD175)的階段性成果;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研究》(2017SJBFDY447);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2017SJBFDY442)。
作者简介:赵若譞(1997-),女,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族:汉,学历: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注释:
①马尔库塞著,《单面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②朱宏伟,《霍克海默文化批判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启示》,载《科学导报》2015年第9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批判;文化发展;商品化
大众文化批判是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商品领域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法兰克福学派把批判矛头指向大众文化,对西方文化价值危机进行深刻思考。它不仅为西方文化发展指明方向,而且对我国当代文化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从对大众文化的解读入手,论述大众文化批判相关理论,并分析它给我们的借鉴意义。
一、什么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奥尔特加的《民众的反叛》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社团、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法兰克福学派从“肯定文化”这一概念来切入大众文化批判。霍克海默的《利己主义和自由运动》首次提出了“肯定文化”的概念,马尔库塞的《文化的肯定性质》对“肯定文化”作了深入阐释:“所谓肯定文化,指资产阶级时代按其本身的历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文化,它的根本特性是认可普遍性的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
1942年霍克海默和卢旺塔尔提出了“大众文化”概念。1944年,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则使用“文化工业”替代“大众文化”,避免人们把大众文化误解为一种从群众中自发产生的文化或通俗艺术的一种当代形式。
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一)批判大众文化的商品化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把商品作为自己生活灵魂的中心①”。文化产品不再是艺术品,而是单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
大众文化排除否定了文化的独立自主性。文化产品首先是艺术,然后才是产品。在物质资料生产满足人的需要后,人才会持续固定地产生精神文化需求,艺术才会作为文化艺术产品的形式而存在。文化产品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是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但当文化变成人唯一追求的商品、而被忽视其本来固有的艺术价值时,它就不再能发挥它本来的传播文化涵育心性的作用了。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品,正在于它给人能带来精神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
(二)批判大众文化的操控性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通过无限的娱乐消遣来消解人们内心的超越性和否定性,使人们失去思想深度,沉溺享乐并满足于社会现实。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提出“文化操纵”概念,断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就是文化被操纵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大众文化已完全控制了人们的精神思想,人们按照大众媒介所给定的范本安排自己的行为、思想以及内在需求,丧失了主体地位,变成大众文化的奴隶。大众文化也在自身堕落中沦为为现实和统治辩护的意识形态工具。
(三)批判大众文化的标准化
标准化指商品的均一化、模式化、同一化的倾向。大众文化产品以营利为目的,。为了效益最大化,生产者按照统一的模式标准来生产。
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只有具备多样性才能持久存在并延续下去,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划一性扼杀了个性和创造性。当文化变得标准同一时,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
同时,文化产品的标准化也导致人的异化。人的思想受到强迫。“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被迫遭到抑制,最终导致人的思维能力退化”。②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的机械的人,就不能算真正的人。
三、启示意义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建立在对当代社会中文化价值危机的深刻反思基础上。不仅西方出现了这些问题,中国同样也面临大众文化危机。该理论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经验。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竞争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摒弃商品化思维,回归文化本质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商品化做了批判,切中了以工业形式生产文化的要害,揭露了大众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压抑。当下文化产品的商品化气息越来越浓重,文化产业片面追求商业利润,忽视文化价值。
任由大众文化随意发展不利于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不利于人们的艺术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摈弃商品化思维,就要生产出有文化价值和内涵的产品。首先,制定合理的市场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生产,改变衡量文化商品价值的指标。第二,引导企业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发挥文化产品的积极作用。第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增强辨别和欣赏能力。
(二)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本民族文化
在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的同时,大众文化也日益受到西方的影响、渗透与冲击,弘扬本民族先进的大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全面把握其深层本质和特征,分析其积极功能和负面影响,警惕他国借助大众文化的媒介进行 “和平演变”。
其次,增强文化自信,创新本民族文化。对国内大众文化进行合理引导,自觉抵制低俗的文化产品,用法律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挖掘大众文化的潜力,摒弃其不合理成分,为人们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创造先进健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实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当大众文化发展为标准化、商品化的文化时,它就不再能发挥它的作用了,因此,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文化。
2017年度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资助项目“现代性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构建”(2017ZD175)的階段性成果;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研究》(2017SJBFDY447);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2017SJBFDY442)。
作者简介:赵若譞(1997-),女,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族:汉,学历: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注释:
①马尔库塞著,《单面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②朱宏伟,《霍克海默文化批判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启示》,载《科学导报》201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