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参加整理实验室后的表现”有感

来源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ji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两个班学生分别参加整理实验室的不同表现和后来的学习差异的分析,探讨了个别差异和群体差异上的因材施教,学生兴趣培养与巩固,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一些普遍规律。
  【关键词】因材施教培养兴趣师生关系
  事事留心皆学问。留心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小事,分析得失,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1.事件描述
  由于我校化学实验室的搬迁和实验员的调离。今年我只担任二个班(初三五、七)的化学教学工作,兼任了化学实验员。开学不久,上级领导部门要到我校检查实验室工作,整理实验室就成了这段时间工作的重点。散乱的药品和器材要整理归类规范摆放,工作量大,时间紧,只好分批找我所任教班级学生帮忙。
  第一次找了七班的一个小组,所有学生全部到齐。先到的学生东瞧瞧西看看,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要求我给介绍一下。学生完成任务后,我给他们介绍了常见仪器,参观了药品储藏室,还做了镁带燃烧实验。仪器的形状美、药品的色彩美、实验的现象美深深吸引了学生。以后该班学生主动要求整理实验室,并且整理结束后动手做做小实验。第二次找了五班的一个小组,该小组学生只到位一半。由于参加人数少了,任务就显得多了一些,我就没有多余时间给他们介绍和实验。结果该班学生在以后的分配任务中,到位不齐。后来的课堂效果、考试成绩和师生关系也远不如七班。
  2.事件分析
  两个班两种状况两种结果,从到位情况和要求老师介绍实验室看出班级之间存在着班级差异。接受新的班级,我没有弄清班级特点,导致我两个班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一刀切,致使五班的课堂效果、考试成绩和师生关系不如七班。七班的成功,是我抓住了化学学科特点、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捕捉到了培养兴趣最佳时机。同时给学生创造了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兴趣升华为爱好。五班的失败,是没有及时发现五班现状(两级分化严重,没有学习兴趣,厌学情绪严重;男生学习优于女生,但男生学习不踏、实习惯差),没有抓住机遇培养学习兴趣。通过上述事例分析,得到如下启示。
  2.1注重班级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起源于孔子、朱熹时代,当时实施的是个别化教育,因个别差异而施教,而现在实施的是班级授课制度,实施的是集体教学。所以因材施教要适合新形势,根据集体差异而施教。群体差异广泛存在于教学中,不因群体差异而施教,造成的教育弊端是很多的。我在本期教学中就是没有及时发现班级的差异,造成两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差异很大。我们要懂得因班级差异而变通,因群体而施教。通过这次教训,我认为大到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小到教学班级的小团体,都应考虑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我国的不同民族、不同省市、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教育对象时有差异。都应该考虑到因材施教,制定出适合本地本校本班的一整套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师在同一个学校刚刚接受不同的几个班级,要及时地向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了解班级状况,了解智力因素、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知晓班级差异,才能制定出适合不同班级的教育方法。盲目从教,后果不堪设想。
  2.1.1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适当推进教学进度。教学的成功与否,落脚点并不在教师自己做得怎么样,而是学生最终学得怎么样。这就要求教师转换立场,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一堂课应该教什么、教多少、怎么教。如果我们的立场错了,那我们的方法越高明、教的内容越多,教学效果反而越差,而且会弄得师生都很辛苦。
  在教师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习接受度之间维持适当张力。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教,那学生最终必然会因疲惫或者思维缓慢而掉队,并逐渐厌学或对学习失去希望。但如果让教师一味地迁就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许会就此得到激发与维持,但学习进度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在此,我们可以从课堂教学过程中提炼出两个核心的要素:一是教师的教学进度,它包括教师教的量和教的速度两个内容;二是学生的学习接受度,它包括学生学的量和学的速度两个内容。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的乘积。显然,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是最大的。因此,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与投入,但在教师与学生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相互照顾到对方的进步,将过量的教学进度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将过量的学习接受度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进度,才是最佳的选择。当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习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
  对学生来说,要让学生的学习接受度超过教学进度,委实不易。但如果教师能够主动照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那就必然在班上出现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接受度超过教师的教学进度,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吃不饱”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引导他们更深刻与更宽泛地学习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让他们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参与部分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总结并向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此一来,可以避免这部分学生因为肤浅地理解了教学内容而止步,也可以借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总结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对教师来说,其本职工作并不是追赶教学进度,而是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的学习结果更理想。
  2.1.2对于分化严重的班级要特别考虑到学困生问题。对学困生不歧视,不冷落,要亲近他们,鼓励他们。适当降低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知识有用,学习化学有趣,化学好学,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要下大工夫,多讲,多练,多提问,多检查作业。让他们吃偏饭,组织一帮一,一对红,优生带差生,想方设法转化学困生。放弃学困生,是教师缺乏职业道德,是无能的表现。
  2.2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多动手实验以提高兴趣。抓住化学学科实验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好奇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学生多动手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1做好教学讲授的配套工作。课堂演示实验是配合讲授、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在每次的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实验成功;操作要规范,保证让全班同学看清、看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心中有数,演示完后让学生解答,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并将讨论结果写在课本演示实验旁。
  2.2.2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的小药瓶各放入洁净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这样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学生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此外,定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完成在家庭不能完成的小实验,也是一条培养兴趣的一条重要途径。
  2.2.3捕捉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最佳时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件中七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优先于五班,其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学习化学有趣。兴趣始于整理实验室开始。他们带着好奇观看各种仪器,感觉有趣;在观察镁带燃烧中巩固了兴趣,在自己动手实验中升华了兴趣。由此看出,在学生感觉有趣的时候,就是培养兴趣的最佳时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时刻,对兴趣加以巩固升华为爱好。
  2.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3.1用“严”和“爱”相结合,走进学生的心灵。“严师出高徒”这句话从古至今对人们的影响都很大,但板着面孔装出“严师”的样子,严格要求学生,学生会惧而远之,教师就变成了“孤家寡人”。听听学生对老师所说的话:“老师,我们总是看不到你的笑容,总怕说错或做错了什么,怕你发火”。由此看来,只有“严”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严”和“爱”结合在一起,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得以构建。
  2.3.2真情对待每一位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课外活动的有序开展有很大促进作用。要构建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待学习上较差的学生,教师更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引导,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他的真情对待老师,师生的关系才融洽。
  2.3.3对学生充满信心,走进学生的心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就在唤醒、激励、鼓舞。”如果教师对学生点滴的成功、小小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使他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他的成就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作为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是有发展前途的,可以获得成功的。我相信,教师对学生的信心,是学生不断发展的源泉。
  同行们,请注意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故事,挖掘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一定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其他文献
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引导低年级学生识字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不断拓宽识字渠道,注重识与用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和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地识字。  1.识字教学的一般步骤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教学的第一步应让学生读一读课文,认一认生字,并圈出带生字的词语;第二步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组词;第三步把新词去掉拼音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去认读;
期刊
【摘要】目前,中职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普遍低落,教学效果不佳。活跃中职美术课堂,提高学习兴趣是中职美术课必须解决的问题。美术教师从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教师的人格魅力培养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美术。  【关键词】语言生活化手段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教师人格魅力  美术作为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起的作用是丰富学生生活和开阔学生的眼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对美的追求,
期刊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9-8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验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3.学会用数学的目光看世界,用概率的思想辨真伪,能初步辨别生活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能辨别游戏规则是
期刊
小学作文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作文是为了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学生习作既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和其他学科学习的需要,又是生活中与周围人进行交往和沟通,倾吐体验感受的需要,还是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所有孩子的全面成长,已成为新世纪对教育的要求。作为课程的具体落实者——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乐写”是我追求的目标,这也是落实课程
期刊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 所谓育人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做人” 的教育。而现在的很多学生不想上学只想玩乐,不想奋斗,只想成功,只想自己,不想他人。因此,新时期班主任必须创造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坚持不懈地抓好班级日常的和谐管理,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之中。那么,班主任应采用哪些新方法对学生进行思
期刊
【摘要】本文从学校现实背景中发现会计课堂实践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中职会计课堂实践的有效性策略,从五个方面作了阐述,让学生真正成为实训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增强实训课堂的魅力。  1.中职会计课堂实践现实背景:  1.1一些职业学校缺少特色,课堂教学没有与企业接轨,教学模式陈旧,课程单调,教学内容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的特点,培养的学生岗位适应能
期刊
【摘要】多媒体生动形象能激发阅读欲望。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利用计算机动画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发挥计算机储存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应用  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年幼的小学生,由于直观思维仍是他们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多媒体教学对学生主体性
期刊
提到冯恩洪,我们大家并不陌生,他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业界普遍认为在教育界,有“北魏南冯”的说法,正因为上学期的一次业务学习听到了冯恩洪教授的讲座,被他的教育思想所深深地吸引,便拜读了这本著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完此书,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几点读书感受。  1.改变观念  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好的教育应该是最有益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行为上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  我们
期刊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94~9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  2.能够准备地运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感受到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数的大小均在0-1之间,随着数值的增加或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或减少。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践,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有很多,笔者只是从一个角度谈出个人的浅见,肯定有不全面,甚至有不科学的地方,但愿能给同仁们一些启示,用我们的智慧寻找更多,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途径,不断拓展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视野,也还给学生更为多彩,更为自由,更易接受的语文学习天地。  【关键词】特征中心背景阅读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多年,还记得刚走上讲台时的背景,当自己在课堂上不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时的那份尴尬,那份焦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