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的“距离”意识培养

来源 :榆林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翻译既是语际之间诗词符号的转换过程,也是原语与目标语之间“距离”的消解过程。理论上,诗歌翻译需要培养译者的“距离”意识,力求缩短翻译实践中遇到的诸如异质文化距离、中英文本距离、译者与诗人间的身份距离等社会、文化、心理“距离”,使读者更贴近原诗,实现原诗与译诗之间对等的最大化。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刻意保持身份距离,利于创造性改写;刻意保持审美距离,利于欣赏美与创造美。
其他文献
《边城》与《潮骚》分别是沈从文与三岛由纪夫的代表作,两个作品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它们篇幅相近,成书时间相差不远,又有着类似的故事结构,都用优美的牧歌笔调描绘了属于各自
在陕西的农村,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低、农作物科技含量低、剩余劳动力转移慢、预防自然灾害能力弱等原因,农民的收入普遍较低,通过对陕西的四个乡镇的调查,发现陕西农村存在收
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创建于1923年。1924年夏,中共早期党员、西北革命先驱李子洲出任校长。李子洲、王懋廷是中共绥师党组织的发起人,中共绥师党组织的建立,标志着陕北党组织
在清末考据盛行的学术氛围下,晚近学人与诗人的二重身份渐趋融合,诗学渗透了学术的治学理念。吴宓诗学理论源于晚清考据学“实事求是、无信不征”的理念,并将考据学重音韵、
会党势力由清末传入陕西,并在陕西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陕西光复又使会党再次隐匿于民间,并通过秘密活动在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的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形成了一条“文化
1947年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中央十二月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阐明了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提出了“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消灭地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精髓,是陕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体裁,其歌词中蕴含着大量的隐喻。概念隐喻理论从隐喻的认知系统出发,打破了传统隐喻修辞翻译的局限。认知语言学将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凝聚点和支撑点。目前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着以下深刻挑战:一是村民与土地纽带断裂,人们与土地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越来
“踢场子”是一种风格独特的陕北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踢场子这类的民间舞蹈艺术已逐渐走向边缘化,因而,加强对
清代土地契约是指清代土地交易中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文书,是学术研究的一手资料。其文书原件作为研究的实物资料,内容更为原生态,更加珍贵。印章是官契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