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摩天,魂归谷,熠熠人格映史书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henna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次执教《指南录后序》时,第七段的内容让我颇感为难——能体会到作者的殷殷之心、款款之意,却理不出他的思绪来,只好以“正面阐述报国心愿”带过,另加以说明,“作者的思想认知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前几日重读,终于多懂了作者一点点,距离那颗因劫后余生、九死一生而惶惶忧惧——而非向来如一、坚定不移——的心相对切近了些。
  前边的段落我尝试着各用一个动词去概括,便成了:一、行;二、陷;三、忍;四、奔;五、思;六、录。据此稍微整理归纳,发现作者的行文思路异常清晰——先写经历(第一至第四段),主要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再写反思(第五段),主要表达方式为描写、抒情;然后作必要的交代(第六段),主要表达方式为记叙、说明。第七段,于序文常规的内容之外,赫然多出一大段来,这里究竟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值得探究。
  直觉告诉我,本段写作的对象仍然承前而为“予志”,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但两者孰轻孰重、谁虚谁实,并非一目了然。我找到了一个点,“呜呼”和“嗟夫”两个语气词都有引发议论的功能,既然相继出现,后者往往重上加重,具有研读的特殊意义,于是把目光投向“嗟夫”之后的文字: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蓦然发现,几句话分别指往三个时间向度——过去、现在、未来。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使人联想到文章第二段中的句子“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也就是说,从“羁縻”的那一刻开始,作者就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之后,死便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句告诉读者,一般的社会评价之外,扪心自问的时候作者会觉得需要文饰,这就意味着,“予”自认为是有缺失、有过错的。“君亲其谓予何”,此句没有直接作出回答,但并不代表本段中没有答案,上文的“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即是。“予”有罪错,父母对此是不认可、不答应的。再往前推溯,甚至“予”之罪状也已一五一十列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由此可见,以上作者的原话均可归为“过去”的内容。
  两条申诉的路径被堵死之后,现实中的作者走向了第三处——“先人之墓”,这才具有了坦陈心迹的可能。“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分号隔开了两组并列的句子(个人认为,苏教版课文此处的标点不理想,“请罪于先人之墓”与前两句“请罪于……”并列,更符合作者彼时的心境),前后各有一个“义”字,可知作者行为取舍的标准唯有——“义”,自然而又主动地贯彻着儒家的思想。“生无以”句言简意赅,坚定、清晰,但事实是作者死里逃生了,目前活着,所以该句为假设,是虚写;分号之后,文字才转为正面陈述,实写自己的心愿。“赖”“从”便是两个抓手,它们有力地否定了前文的“生无以救国难”,开启了一个新的角度,认为现在是“有以赖”,并且“有以从”的,紧紧地抓住这两点,便可以具体地进行“雪耻”“复业”大事了,还可以想象因此而精神堪比伟人诸葛亮。故剔除表“过去”的、假设的句子,本段中直接正面表达报国之志的核心句子乃“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诚不自意”引导的句子,“返吾衣冠,重见日月”属于“现在”,但“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便同时指向“现在”和“未来”了。这似乎也在有意无意地提请各位读者自省:当下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深深地影响未来。
  文中标明了写“未来”的只有“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和“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句,形式不同,而情感完全一致。沿着现在选择的道路走下去,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天,作者认为自己都是“无憾”的,甚至使用了双重否定、反问、反复的手法,将这种情感加以强调、凸显。与之相比,“过去”的种种做法归结起来其实是“有恨(遗憾)”的。
  至此,这部分的语句基本上按照时间的标准站了列、归了队,我也看到了作者的总体思路,仍用一个动词概括:七、取(或择);八、序(写序)。最后一段寥寥数语,行文收结。读者的联想虽可无限延展,作者表达的重心却明显不在此处。
  通篇来看,第五段和第七段分量偏重,两段都涉及作者的心理,语言虽繁复,语意却绝不徘徊,区别在于:前者思索的对象是“死”,后者思索的对象为“生”(活着);前者纯反思,后者多预想。它们之间既承接,又递进。作者如此反反复复、心心念念地剖白,作为一名敏感的读者,哪怕相隔了七百多年,我仍然觉得他是有着难言之隐的。
  想起小时候背诵的《正气歌》,里头有两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我逐渐触摸到了两部作品之间密切而又必然的联系。本诗集的作品均为“出使被扣”“逃归途中”所作,这就印证了“时穷”二字;诗集之名取自“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又恰好体现了诗人之“节”;问题在于,历史是人书写的,所以经历过重重磨难,包括“维扬帅下逐客之令”“真州逐之城门外”这类同胞相疑的事件之后,当事人怎能不疑虑深重、忧心忡忡?从《自序》到《后序》,从第五段到第七段,便都成了这“一一”和“垂(留存)”的最好解析。简而言之,除了外界的道道沟坎,作者彼时还要面对内心的隐忧,这才诞生了披肝沥胆、呕心泣血的《指南录后序》一文。《指南录后序》是过程性的,《正气歌》则是总结性的;《指南录后序》偏感性,《正气歌》则多理性。而诗、文所共同透露的,正是他要主动、全面地向历史交代的真心诚意。
  因为深读第七段,我才发现作品为我们呈现的是那么真实、立体,而又感人的文天祥。他不是没有过彷徨,而是在每一次的彷徨之后,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他完成了自我,在完成自我的同时,客观上也为社会树立了高标、塑造了榜样。
  感慨系之,记曰:“情摩天,魂归谷,熠熠人格映史书。”有厚度、有明暗的文字,必须一读再读。
  (责任编辑:李益)
其他文献
摘 要: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具有如下特点:体现了命题者的时代关切,彰显了全球视野;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能够激发考生对现实问题的情感共鸣;通过对现实的反思激发考生对科技时代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透射着浓烈的人文色彩;不仅为教学实践起到了方向引领作用,而且对教育的终极旨归提出了重大课题。  关键词:高考作文;理性思辨;主体价值  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
期刊
摘 要:中考作文命题重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评价方式呈现出的特点凸显了写作教学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须引导学生在构思时关注逻辑转折、构建认知冲突,以培养心智自立,拓展思维的深度。  关键词:中考作文;命题思路;批判性思维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笔者尝试通过对上海市中考写作命题思路进行分析,探索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式。 
期刊
《江南的冬景》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虽然我将“赏析江南冬景的画面特点,品味江南冬天的优美意境,并理解作者眼中江南景与江南人的关系”定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却在备课之始就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整篇文章没有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诗歌浪漫诗意的想象,更没有情到浓处深情的表白,文章的某些表达距今已有一段时间,即使阅读起来也不太顺畅。  在用江南风情画作导入后,我先安排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并筛选出文中江南一词所指的
期刊
讨论这堂课之前,我们先熟悉一下《叶限》和《灰姑娘》所讲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惊人地相似,又有很多不同之处。故事中“叶限”和“灰姑娘”都幼年丧母,都被后母虐待。她们都由于神奇的力量相助,改变了命运。《叶限》故事的传奇性,凸显了“中国式道德”。后母与女儿遭飞石击死,“洞人”埋了她们还命曰“懊女冢”以告诫后人。国王没有执着于那个美若天使的女孩,而是成为了耽于权力钱财之徒。《灰姑娘》故事里有一个王子,他是一个
期刊
摘 要: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的语文校本选修课程建设,将语文选修课统摄到语文的内涵建设,并从诗意语文的“文”课程发端,构建了文字、文章、文学、文化、文明等五个向度的语文“五文课程”体系,促进了语文学科的特色发展。  关键词:“五文课程”;诗意语文;校本选修课程;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期刊
摘 要:学生在文本类阅读题解题时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完整、不系统。“文本类阅读题解题指导”微课,将知识点化大为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有助于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内化。  关键词:微课;文本类阅读;解题指导  学生的个体差异,会制约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如在高考二轮、三轮复习开始的时候,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在文本类阅读题的解题指导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部分
期刊
摘 要: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语文知识,用对知识的学习带动对文本的理解,能推动教学的进程,让学生的阅读从感性体验走向理性认知。在《声声慢》的教学中,引入音韵知识能强化学生对宋词“协音律”特征的认知,拓展意象知识可以深化意象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加结构知识有助于把握慢词重铺叙层层推进的特点。  关键词:语文知识;感性体验;理性认知;《声声慢》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
期刊
摘 要:诗人江非通过对意象的选择与对诗歌形式的构建,构筑起《妈妈》这首新诗的主题,即以现代城市生活为背景,在隔阂与反差中彰显以“妈妈”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乡村女性群体的深深悲悯。  关键词:《妈妈》;意象;乡村女性;赏析  江非在《一份个人提纲》中写道:“诗歌就是‘风,雅,颂’。就是对时代的介入、批判,以及对广阔民生的记录、关注、承担;就是对个体生命、事物本身,以及客观存在
期刊
摘 要:“微评说”是一门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新闻事实、关注社会民生,深入理性思考,并用简洁的语言将观点诉诸文字的微课程。它的实施能在学会思考、关注社会、锤炼语言、积累素材等方面对学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微课程;微评说;写作教学  一、“微评说”之缘起  当前,在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杂志等微文化的催化下,“微课程”应运而生。它是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学活动
期刊
编者按  本期讨论“文学鉴赏与创作”任务群的教学,主要以小说教学为例,讨论文学作品的知识教学和活动支架的设计。文学鉴赏知识涉及各个领域,非常复杂:语义学的、解释学的;文学与生活,文学与社会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创作意图与读者理解的关系;原型批评、叙述学批评、语言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等。我们无法回避只能面对,虽然没有这些知识,读写也许更加顺利。  文学鉴赏与创作的知识一定要更新,但是不要完整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