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行游洱海边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uyu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晨曦微露,我们从大理古城出发,沿宽阔平坦的214国道一路向北。走了一程,羞赧的太阳从洱海东岸缓缓升起,碧蓝的洱海瞬间迷蒙苍茫。清澈的阳光从苍山顶慢慢滑下来,被柔光点染的地方瞬间清晰灵秀。向西看山,转头看海,不经意间就到了蝴蝶泉,向东一转再向北,几步之后,我们突然就贴近了洱海!
  目光,早已被洱海锁定!一路向前,那些高挑的芦苇,把蕴蓄一季的苇花轻轻伸出,大片大片的水草,经过一个夏秋的疯长,剑形锋利的叶尖,开始疲软下来,一点一点向水面低头靠近。叶面上,金黄一丝一丝紧逼,墨绿一步一步退却,枯草用季节的语言,诠释着初冬洱海的韵味,渲染出这个时节的色彩。
  公路蜿蜒平坦,我们在江尾一片较宽阔的湿地边驻车。一条灌满水的深沟紧靠公路,沟外就是大片金黄的湿地,湿地中衰草连天,草地尽头,一排柳树站到齐腰深的水中,柳树之外,就是静静的洱海——此刻,除了静字,再无其他的词语可以贴切形容。如镜的海面似乎还没从昨夜的梦中醒来,不见一丝一毫的波纹漾起,甚至连一声轻微的梦呓都没有生发。柳树默默伫立,柳枝悄然下垂,黄叶妥帖依附,一切都还沉浸在昨夜绚丽的梦中。那些柳叶,被初冬的清冷染成宁静的黄,一枝一叶,一草一木,组成一幅静物风景画。我们悄悄走过,恐惊扰它们的晨梦!
  在“锁水阁”附近,公路在转弯处直逼水面。停车开门,洱海水就在脚下。没有鸡鸣狗叫,不见村民往来,几艘空空的铁皮小船,静静地泊在岸边,一根绳索牵过,拴在水边的柳树上。离岸几十米的水中,几棵弯扭的老柳树独白站立,因为有洱海的衬托,一种空灵的韵味瞬间生成。树的金黄,天的碧蓝,水的平静,船的空闲,一切都恍如梦中仙境。向前几十米,一条小河穿过杨树林汇入洱海。我们沿小路走进树林,几个身着白族服装的当地人,正围着火堆吃早饭。一位端着酒杯的老人家,用白族语邀我们吃饭。一盆酸辣鱼,一锅白米饭,简单中透出诱人的味道。同行的郭老师不想错过那份盛情,伸手接过主人夹起递过来的一条鱼,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我和男主人聊了聊,原来,锅里煮的鱼是刚从洱海里捕上来的。昨夜他们划着小船到海中放下网,再牵着近千米的绳索到岸边,天不亮就开始拉网。沿着他手指的方向,还有两条绳子探向洱海深处。据他说,曾有一网捕到几千斤鱼的美好记忆……或许,初冬才是洱海渔民的春天——近八个月的封湖禁渔,让鱼和渔,都有了一段安静的休闲时光,让活与获,都有了一种良性的美好循环!
  一路走走停停,太阳已经升得老高,海东的老同学备好早餐,已经来电问询行程,于是我们加快了行进速度。过双廊,在村后的观景台,又被风情岛和玉矶岛迷住——那两个岛,安详地停泊在洱海中。那种宁静安然的悠闲,属于慢下来的况味,近年的双廊热,也许不仅仅是独特的地域风景和文化底蕴,更有一种让繁杂思想和匆忙脚步不由白主瞬间慢下来的力量。拍了好多张照片,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一路向南,过挖色,不停留,到小普陀,脚步再一次被滞住。沿公路一字摆开的五彩太阳伞下,清一色白族金花灿烂的笑脸前,纯一的渔获散发着浓郁的洱海味道。那些大袋大袋的鱼干虾干,那些小碗小碗的煎鱼煎虾,都是妻子的最爱!妻子买渔获,我走上观景栈桥远眺小普陀的风姿。小普陀,一个几十米见方的小岛,岛上仅一个小庙宇,传说却神奇久远。近处,两艘小船,静静地靠在栈桥边。坐在栈桥上的船主懒洋洋地问是否坐船,见我行色匆匆,他转身看向远处的海面。那两条小船,一直在暖暖的阳光下轻轻摇晃……
  买了几斤鱼干虾干,再端上一小碗油炸洱海虾,上车一路疾驰,很快到达海东。在老同学家,洱海鱼、虾以及没有见过的海菜,一起进入我们的味蕾世界……
  早饭后,我独自一人走近洱海。此刻的洱海,和上午见到的竟恍如隔世。上午水平如镜,此刻却波涛汹涌——海面一浪高过一浪,一波狂过一波。岸边的护堤,波涛冲击后浪花飞溅!大约以午后的时间为节点,静谧的洱海开始变脸,呼啦啦的海风中,站立岸边的我,一不小心被溅了一身水,腥潮的味道瞬间灌注全身。也许,这样的汹涌要一直持续到夜色深沉。早晨的平静,或许正是上一阶段澎湃之后的休憩与蕴蓄。
  我沿环海公路向北走,见到一位捞海草的妇女。不知是波浪太大,还是季节枯荣,鲜鲜嫩嫩的水草,被大团大团冲靠岸边。那个妇女拿着耙子,使劲捞出平铺在岸边晒。据她讲,今年水草特别多,捞也捞不完。年轻人打工去了,她们能捞多少就捞多少了!我问她捞来有什么用处,她说可以喂猪喂牛,甚至人也可以吃……
  继续向前走,爬几步坡,天镜阁就在不远处山的转角。我不爱那些游人如织的场合,于是,选择了走向天镜阁南面那个无人的湖湾。
  那湖湾,空寂无人。一排柳树站在水中,让孤立岸边巨石上的我,恍惚之间回到古代——升起白帆的船,就停在柳树下,羽扇纶巾的书生站立船头,送行的妙龄少女抚着柳枝,垂柳千丝,不系行舟驻……是溅到脸上水花的凉惊醒了我的梦。转身后退,我坐到岸边的草皮地上,一个人静静地听海。这里,波浪肆无忌惮,直接冲击岸边,轰隆隆,哗啦啦,一波还未停歇,一波早就过去,各种乐章不断奏出,简单的重复中,轻重节奏又似乎都不同……听够了,就沿水边漫步,在一个石崖脚下,竟然还有一小片沙滩,走上沙滩,大大小小的螺壳堆了厚厚一层,有的新新鲜鲜,似乎还有螺蛳活在其中,有的早已被时光斑驳成纯白,随手就可以捡拾起一段生命故事……石崖缝隙间,一种不知名的紫色小花,一蓬一蓬开得绚烂,把这个荒无人烟的湖湾,点缀得柔和烂漫。
  晚饭依旧是舌尖上的洱海。微醺的酒意中,晚霞早巳满天,金梭岛那象形的轮廓把名字的精华尽显。是告别的时候了,初冬环游洱海的美好,将停驻记忆许多年。祝福洱海,让我们的梦想,永远新鲜!
其他文献
一  大理古城广武路中段,远离南城门景区熙熙攘攘的游客带来热闹的喧嚣,寂静幽深的小巷里,白族院落挤挤挨挨地连在一起,这其间有一座荒芜的小院,虽然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白族民居,却仅存过厅及左右两厢,阵阵秋风吹动屋瓦上的枯草,玻璃破碎的门窗发出吱呀的低吟,仿佛在萧瑟落寞地诉说着无尽的故事。如今小院无人居住,在连片的民宅间虽然略显清冷寂寥,但依稀可见当年的繁盛景况,这里就是大理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期刊
打锣锣,烙馍馍,  鸡儿叫,狗儿咬,  舅舅来,吃啥哩?  吃白面,舍不得;  吃黑面,羞得很;  吃荞面,肚子胀;  吃豆面,豆腥味;  宰公鸡,叫鸣哩;  宰母鸡,下蛋哩;  宰鸭子,看门哩;  ……  我们齐声唱歌,因为我们看见,对面的土路上,那个推自行车的人,向着我们的村庄走来。那是我们的舅舅。那是碎舅舅熟悉的身影。  我们村庄的地形是一个狭长的扇面状,西边的人口是扇子的把儿,东边脚下依次
期刊
痴情  我刚走到滨河公园的凉亭,就听见有人喊我。我举目一望,那儿全是像我一样的老头儿。我正欲往前走,又有人喊我:老兄!我止步一看,喊我的人,是文友老孙。于是,我朝他走去。  好久不见老孙了,半年前,他正在家里伏案写作,突然,头一歪,滑下地。少时,他醒过来,连忙给儿子打电话。没多会,儿子赶到,急忙送他去医院。医生说,老孙轻度脑溢血,得住院治疗。于是,在医院留医10日,才出院回家。出院时,医生说,要注
期刊
在云南大理祥云县云南驿坝子东侧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列大山最为突兀显眼。如果你乘汽车或火车从大理至昆明的话,车一过云南驿进入古称“云南赕”或“小云南”的云南驿坝子,从东面映入你眼帘的即为这座大山了。它就是雄踞于大理地区东大门的老青山。  自古雄关  老青山主峰海拔2577米,它高于云南驿坝子577米,高于它东面的大仓黄竹箐凹地近800米。清光绪《云南县志》中这样描述老青山:“老青山,在县东南60里。极
期刊
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人类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即使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永远有着其无可取代的地位。  一  2015年春节后的一天,我利用下乡的机会,如约来到祥云县虞情白然村,采访了虞情村余家第四代银器加工制作传承人余全希,当地人都称其为小炉匠。  昔日,“匠”,那是百姓对手工艺人的尊称,是对他们技术的认可。
期刊
小城漾濞的底晕是旧的。不说别的,单凭它以集镇的形式存在六百多年的历史,已足够滋养出一种淡定、温婉的旧来。  那段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的历史,更多地凭依于一条古道、一湾江流。古道是西南丝绸古道,它包括漾濞在内的滇西南境内的长长一段,又被称为博南古道。据说,这西南丝绸古道发端于两千多年前。在时间上,早于西汉张骞的西北丝绸之路。最初作为古道上的人马驿站的小镇漾濞,是被古道的风尘和赶马人的汗水滋养出来的一个
期刊
沿着路,我看到了一些橙色的元素,由漾濞江边往山脚铺排,构成一幕黄铜色的图景。奇怪的是,我的眼睛在一瞬间出现色差,江这边的稻谷青色与橙黄交错,山脚背阴处更显绿,或许是夕阳和距离的缘故。阳光照射下的漾江河谷曾一度让我困惑,由马厂往外,一路铺叠的稻浪在这片河谷中越发暗了,模糊了,光被一座座山隔在了另一面,正如我被一层虚无的质与故乡隔阂了许久。天色将暮时我看到一群,不是,是一些人群在这块青橙色交融的田地里
期刊
晨练  乡下的鸡总是起得比人早,天未明公鸡已开始打鸣,天亮了母鸡咯咯叫,鸭子呱呱跳。农家的小院好比城里的公园,只不过“晨练”的是鸡鸭而不是人罢了。  这时候母亲在地上撒一些玉米,鸡鸭吃完“早点”后,都“游山玩水”去了。  要是在城里,这时候我还在梦乡呢,睡得很香,香得连梦都来不及做。乡下却不同,“瞌睡虫”像地上的玉米,都被那些鸡鸭啄飞了。  小住几天后好不容易适应了,告别的日子却又来临。说与不说,
期刊
在季春的一个双休日,我们学校里的几位老师相约,租坐了一辆微型车,经数小时的峰回路转,来到了纸厂坝,饱览了那里的风光。  纸厂坝不造纸,是滇西大理州洱源县炼铁乡纸厂村委会所在地,离县城有百余公里,位于平甸公路东侧的罗坪山顶上,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彝族聚居区,是炼铁乡最边远最贫困的村落。  迎着徐徐的凉风,我和几位老师爬上了纸厂坝的“观景台”——高坡处,极目望去,展现在眼前的纸厂坝形如一张宽约两千米,长约
期刊
一个春风轻抚的日子,我终于见到了双廊古镇。  据记载:双廊地处洱海东岸,双廊的“双”三层含义:“双曲”,一是北边弯曲的海岸线叫罗曲,南边的弓形的海湾称莲花曲:二是“双岛”,北边的半岛叫天生营,南边的是玉矶岛(南诏风情岛):三是罗曲东边的田坝地势狭长,形同两条走廊,所以,这地方就叫双廊。走进双廊,想想都很美,长长的古街,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清新、典雅、唯美。  双廊古镇依山傍水,南北是一条约两公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