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阶段,喜欢美术课的学生很多很多,但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却不一定都会成为画家,虽然在他们将来的生活中注定都离不开美术。因此,借助美术课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就至关重要了。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在美术课堂中不能只进行技能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学会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课程结构的安排,有专题欣赏和在绘画、工艺、设计等课程内容中穿插进行的随堂欣赏课。它们所占比例虽小,但对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美术知识,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却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上美术欣赏课,如何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有效性呢?
一、在技法分析中进行美术欣赏
古今中外,任何时期任何形式的优秀美术作品都有其技法和形式。
如:我们传统的中国画和西方的油画相比较,在线条方面,都具有流畅、有力、概括力强、表现力丰富等特点,不同的是:中国画塑造形象以线描为主(如:《八十七神仙卷》),注重用笔用墨与意境之美(如《蛙声十里出山泉》),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而油画则善于用块面,注重形象和结构的准确(如《蒙娜丽莎》)。中国画偏重于写意,讲究“以形写神”,追求“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而油画偏重于写实。这就形成了两大不同的技巧形式美。因此,进行美术赏析的过程中,既要讲清美术作品创作的一般技法,又要介绍不同画种不同流派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正确欣赏美术作品。
我在上五年级专题欣赏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和《二十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两课时,把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展示出来,直观对比,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观察很容易就会发现它们不同的艺术风格:绘画材料不同;表现方法不同;色彩处理不同,一个清新淡雅,一个热烈奔放。继而再对学生进行相关美术知识的讲解,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了解相应的美术知识,对于中国画、油画、剪纸的不同表现形式的特点也就更加明晰了。
有人说:“欣赏是锁,基础知识是钥匙”。只有掌握相关美术知识,了解不同美术流派,美术风格、中外美术画种的特色,学生才能通过直观感受去内化作品的内容要素,才能从中感悟到画家寄托在作品中的情感和理想。
二、在人文情境中进行美术欣赏
一件艺术作品之所以能从千百万张作品中脱颖而出,得到人们的认同,成为广泛流传的优秀作品,这固然与作者的技艺高超有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作品所反映的美的因素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才是作品得以流传的原因和值得欣赏的美点。美术欣赏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表现形式的欣赏层面,还要更多地了解作品背后的美术文化知识。包括作品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发展特点以及美术大师的生命里程和创作历程。这样也有助于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
如:在《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课中,用视频形式了解齐白石艺术追求的一生,从小木匠成为伟大的人民艺术家的曲折道路;为了画虾就在家自己养,每天细心观察,这种对待艺术的严谨态度,对学生来说触动很大,对于理解齐白石的作品也就很容易了。
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作品时,先对学生介绍梵高悲惨的一生:他备受冷落和贫穷的打击,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不断处于崩溃状态,在癫狂状态下割去自己的右耳,最后举起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7岁的生命。知道了画家的生命里程,学生就会明白梵高为什么喜欢画向日葵,他的色彩为什么那么充满热情与活力。学生通过分析,积极表达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感受: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他画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三、在丰富的生活元素中进行美术欣赏
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也随处可见。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的应当是“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而不能也不应该是“专业化”的美术教育。因此,在美术欣赏课中,要走出传统的程式化、理论化教育,使欣赏课“生活化”,在课堂中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
如:在欣赏罗贯中的油画《父亲》的时候,当学生看到画中人物形象的那一刻时,都会受到深深地震撼,无意识的就与自己身边的人物进行对比。他们会主动探求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追述画中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概况,而且与现代人的生活差异作一比较,进行原因的分析。这种触景生情、潜移默化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各种各样的树》一课的教学时,先欣赏生活中各种形状、种类的树,了解树的枝干、树皮结构和花纹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画面的表现方法,我把学生带到校园,用鼻子闻,用手触摸,真切体会各种树的特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欣赏真正的生活化。
美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与人们进行着交流。美术欣赏课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而升华出各种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同时,也能唤起他们美的情感,更让他们懂得很多道理,达到艺术审美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促进他们人格的发展。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在美术课堂中不能只进行技能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学会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课程结构的安排,有专题欣赏和在绘画、工艺、设计等课程内容中穿插进行的随堂欣赏课。它们所占比例虽小,但对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美术知识,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却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上美术欣赏课,如何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有效性呢?
一、在技法分析中进行美术欣赏
古今中外,任何时期任何形式的优秀美术作品都有其技法和形式。
如:我们传统的中国画和西方的油画相比较,在线条方面,都具有流畅、有力、概括力强、表现力丰富等特点,不同的是:中国画塑造形象以线描为主(如:《八十七神仙卷》),注重用笔用墨与意境之美(如《蛙声十里出山泉》),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而油画则善于用块面,注重形象和结构的准确(如《蒙娜丽莎》)。中国画偏重于写意,讲究“以形写神”,追求“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而油画偏重于写实。这就形成了两大不同的技巧形式美。因此,进行美术赏析的过程中,既要讲清美术作品创作的一般技法,又要介绍不同画种不同流派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正确欣赏美术作品。
我在上五年级专题欣赏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和《二十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两课时,把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展示出来,直观对比,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观察很容易就会发现它们不同的艺术风格:绘画材料不同;表现方法不同;色彩处理不同,一个清新淡雅,一个热烈奔放。继而再对学生进行相关美术知识的讲解,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了解相应的美术知识,对于中国画、油画、剪纸的不同表现形式的特点也就更加明晰了。
有人说:“欣赏是锁,基础知识是钥匙”。只有掌握相关美术知识,了解不同美术流派,美术风格、中外美术画种的特色,学生才能通过直观感受去内化作品的内容要素,才能从中感悟到画家寄托在作品中的情感和理想。
二、在人文情境中进行美术欣赏
一件艺术作品之所以能从千百万张作品中脱颖而出,得到人们的认同,成为广泛流传的优秀作品,这固然与作者的技艺高超有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作品所反映的美的因素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才是作品得以流传的原因和值得欣赏的美点。美术欣赏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表现形式的欣赏层面,还要更多地了解作品背后的美术文化知识。包括作品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发展特点以及美术大师的生命里程和创作历程。这样也有助于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
如:在《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课中,用视频形式了解齐白石艺术追求的一生,从小木匠成为伟大的人民艺术家的曲折道路;为了画虾就在家自己养,每天细心观察,这种对待艺术的严谨态度,对学生来说触动很大,对于理解齐白石的作品也就很容易了。
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作品时,先对学生介绍梵高悲惨的一生:他备受冷落和贫穷的打击,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不断处于崩溃状态,在癫狂状态下割去自己的右耳,最后举起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7岁的生命。知道了画家的生命里程,学生就会明白梵高为什么喜欢画向日葵,他的色彩为什么那么充满热情与活力。学生通过分析,积极表达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感受: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他画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三、在丰富的生活元素中进行美术欣赏
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也随处可见。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的应当是“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而不能也不应该是“专业化”的美术教育。因此,在美术欣赏课中,要走出传统的程式化、理论化教育,使欣赏课“生活化”,在课堂中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
如:在欣赏罗贯中的油画《父亲》的时候,当学生看到画中人物形象的那一刻时,都会受到深深地震撼,无意识的就与自己身边的人物进行对比。他们会主动探求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追述画中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概况,而且与现代人的生活差异作一比较,进行原因的分析。这种触景生情、潜移默化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各种各样的树》一课的教学时,先欣赏生活中各种形状、种类的树,了解树的枝干、树皮结构和花纹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画面的表现方法,我把学生带到校园,用鼻子闻,用手触摸,真切体会各种树的特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欣赏真正的生活化。
美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与人们进行着交流。美术欣赏课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而升华出各种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同时,也能唤起他们美的情感,更让他们懂得很多道理,达到艺术审美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促进他们人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