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扬张掖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yueyu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五四年,考古学家在张掖市山丹县城南发现距今约四千多年的四坝滩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同时发现了近千年前创立张掖的先辈的青铜像,其背部刻有篆体字:扬扬张掖。
  ——题 记
  风
   “阿兰拉格达”,彩色的山丘。这个裕固族语言单词,在诵念时需要轻轻开启舌尖,慢慢发音,再款款吐出。世代依这座七彩丹霞山群居住的裕固族人民,用这样一个回味悠长的词语表达着对这山岳的热爱和眷恋。站在最高点,举目眺望,长久的凝视,长久的静默,长久的相思。
   她奇在七彩。我们看见过的丹霞地貌,大多是赭红色;红色的砂砾岩,接近佛的颜色。但这一片土地,她是彩虹女神的化身吗,抑或是谁家调皮的孩子打翻了国画大师的颜料罐?红、黄、橙、绿、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种鲜艳的色彩,染红了高台、染绿了肃南,绚丽了甘州境内无数的沟、无数的山丘,装点了三十万家庭的窗户和窗子里每一个多姿多彩的童话梦!
   她险在冷峻。斑驳的色彩下,一座座大山、小峰不阴柔、不俗艳,反而是阳刚的、雄浑的。擎天的石柱、高耸的麦垛、匍匐的恐龙、昂首的金龟、打坐的僧侣、微启的大扇贝,层理交错、四壁如削、奇峰突起、峻岭横生。是逐日的夸父,还是射日的后羿,饱饮了张掖黄酒,携着一身神功,提着一把鬼斧,在这里砍呀、斫呀,劈开了上天的秘密,留下了磅礴大气的天地杰作?只有荒蛮最配她。
   她灵在自然。无需雕琢,不用打磨,千年的流水,万年的光阴,铸造了她的容颜,她的气质,灵妙天朴,自在舒展。朝左看,她是艳丽的,似染晨霞的脸蛋,似披彩纱的少女;朝右看,她又是素淡的,是带着乡愁的中国水墨,是《石蕖宝笈》里的枯荷;朝前看,她是跳动的音符,是层次分明的色块,摆动着一片片黛青、暗褐、丹红的裙袂,袒露自己;朝远方看,她又是变化的,神秘如水中的洛神,晴有晴的明媚、雨有雨的迷离,春有春的生动、冬有冬的沉淀。
   她秀在幽静。我曾两上七彩丹霞地质公园,每一次踏入沟中,循谷而入,天阔云低,安静、幽深从两侧的山峦中无声袭来,不见喧嚣,没有纷扰。坑谷幽静、千仞肃然,人移景变,幽洞通天。驻足的人,莫不忘却红尘的烦扰;休憩的心,无不浸染原野的安静。神秘的茅屋里,有多少传奇会歌唱?烟岗雾霭中,有多少秘密未解开?层层叠叠的沙砾中,有多少故事被风化?
   盘踞山顶,诗眼怠倦。就让我化作山里的一片云霞吧,看这彩山在四季变换中如何涂抹自己;让我做山脚下的一块石子吧,饥吞雪渴饮露,天地为衾被,万象为宾客。或者,就让我裁一片这七彩丹霞,做一件长长的舞衣吧,跳哪支舞?当然应该是《波罗门佛曲》,最原始的,而不是那段传入宫廷后被改制的《霓裳羽衣舞曲》。那里面,填杂了过多的东西,太沉重、太喧攘,不适合我,也不适合这一片土地。
  雅
   甘州,这一把“塞上锁钥”,她是金色的,开启了古丝绸之路的锁头;她又是绿色的橄榄枝,打开了中原通往西亚东欧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关隘。
   五千年前,一群黑水国人,已不是茹毛饮血的原始人,他们在这里种桑、织麻、放马,用石纺轮制作衣服。烧出彩色的陶器,在陶器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人;提水时她伴我去,洗脸时我抚弄她的发丝。你是我的黑陶罐,我是你的黄泥巴;你是我篱笆墙上盛开的扁豆花,我是你葡萄架下无香的一杯清茶。我们死去,朴拙皮实的陶器会替我们活下去。
   一千八百年前,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张掖依着黑河水,种着乌江米,享受着来自西域的恭维,弹着《秦汉伎》,谱着《西凉州呗》,在石窟里凿出衣着时尚的外籍美女。我爱的那个人儿,她不正是菩萨的样子么?春意阑珊,手起凿落,菩萨笑着笑着,就从虚无缥缈中回到了烟火的人间,落在了潔净的尘埃里。秋雨潺潺,佛心中有众生,我心中有佛。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隋大业五年,炀帝——中国历史上唯一西巡的封建王朝皇帝,集美学家、诗人和散文家于一身的“不很高明的政治家”,在张掖会见了西域二十七个国家的国君王和使臣,打通了丝绸之路第三道,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万国博览会”。
   盛唐,一个让无数文人骚客无比向往的年代——玄奘去印度取经,途径张掖;裴矩编纂绘制了《西域图记》三卷;陈子昂写下了《上谏武后疏》;李白写下了《幽州胡马客歌》;王维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波罗门佛曲》、《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直达天庭,响彻云霄,诵唱至今。那些坐在豪华宫殿里看舞听曲的人,云屏香暖、翠销酒酣,他们是否在揣度,风沙弥漫、荒凉偏僻的河西,靠狩猎、游牧的民族,是有怎样的魅力吸引了这些文人大家来此驻足、吟唱?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又如何能创造出这样灿若繁星的煌煌巨著?
   北宋时期,李元昊修建了大佛寺。西夏文化与当地文化无缝衔接,建成了塞上名刹,佛国胜境,成就了历史文化名城坐标。
   元时期,马可·波罗、这个高鼻深目的意大利美男,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伟建筑和张掖的繁华所叹引,留居一年之久。
   康熙六年,江南戏剧理论家李渔偕同家庭社戏班来甘州,上演了昆剧。之后,甘州诗人马羲瑞的著名昆腔剧本《天山雪传奇》问世。四十二出的《天山雪》,比孔尚仁的《桃花扇》早问世七年。甘州人,怎么能不自豪?
   今天的甘泉书院、市区图书馆,有古籍善本《通志堂经解》、有《永乐大典》遗珍、有《四库全书》,也有《甘泉》《焉支山》《黑河水》《枣林》和《牧笛》。
   每一个朝代,张掖都在丝绸古道上留下了足印、韵味和味道。那是文化的步履,那是文字的芬馥。这书香墨香,飘荡了五千年,经由祁连山,经由黑河水,经由丝绸路,飘到了全中国,飘到了全世界。
  颂
   从我的故乡华锐雪域高原出发,去往甘州城金张掖,需要骑一匹快马,黑色的高头大马。需穿上厚重的大氅,身负宝剑,长发高束,在清冷的戈壁滩独自打马。穿过银武威凉州城,穿过戈壁石,穿过明长城,穿过苍茫而空旷的历史烽燧。
   凉州冷,华锐高原更冷。乌鞘岭翻飞的雪片穿峡而来,奠定了这一场出行清冷孤寒的基调。那么,甘州,是否甘之如饴呢?
   四十年前,我二叔只有十六岁。他因肚子饿而扒上了一辆西去的火车,在山丹军马场当了一名工人。山丹军马场三场一连——这个通讯地址我从小就会背,因为我们隔个半年三月的,会收到来自那里的书信。
   二十年前,我小姑一家四口,拉着我给的一台旧电视机、一个高低柜和几双布鞋搬迁到了临泽县五泉公社。还有一千元贷款,那是他们全部的财产。
   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云中。我的家人,从乌鞘岭出发,走上了那条神奇而苍凉的千年官道。朔风阵阵,飞雪数点。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往西走,往西走。西边有果子吃。”这是哄娃娃的话,也是在勉励大人走出穷窝窝。
   张掖,以她固有的包容性和全民性,接纳了我的家人。山丹、临泽,以她的热情好客、忠厚淳朴让亲人们在这里生养将息,繁衍子孙。
   二○一六年国庆节,我们驱车去往小姑在临泽的家里。一进入张掖境内,就能深刻地感知到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既有西北常见的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组成的荒漠绿洲景象,又有我们高原气候下不会生长的瓜果蔬菜、林木稻谷,还有多民族聚居的浓厚文化氛围。既有南国风韵,又有塞上风情,相映成趣,别具一格。
   年长我三岁的小姑姑,松开了紧锁的眉头,白净的脸上绽开少女的笑容。她不再为一包洗衣粉而苦恼,也不会为一件新衣服而落泪。她的孩子们说着当地的方言,哼唱着《河西宝卷》,历数着张掖境内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从住窝棚到七间崭新的封闭式新房,从架子车到如今的小汽车;随手就可采摘的枸杞、小枣;地里长着的玉米、甜叶,树上结着有苹果梨,沙枣。姑父说,这个地方不哄人,搬来第一年,我的娃娃就吃到了不要钱的果子!从那时起,我就不打算离开这里了。
   感恩这片热土,给他们的赤手空拳以厚实的黑土地;谢忱这片膏壤,给他们的一无所有以尊严,让他们能够继续以一个农民应有的姿态,接近山川草木,触摸甘甜大地,回报深情故土!
  责任编辑 郭晓琦
其他文献
刊物賀词
期刊
草 原  一只苍鹰背负着天空远道而来  牛羊踩着云的脊骨从天空走下来  马在河边饮水,红棕色的影子沉入水底  水中的晚霞就醉了  牧歌像鞭子一样柔软,鞭梢扬起露水和青草  的气息  帐篷像花朵一样明亮,帐篷一侧  阿妈在挤奶,阿妹在梳头  骑着马奔跑,一跑就跑到了天边  一跑就跑进了夜晚。篝火红亮,酒杯灼热  篝火旁的女人像夜晚一样羞涩  疲惫的天空和鹰一起歇在你的肩头  大夜沉重。月亮的酒杯空了
期刊
推开窗  窗外几棵梧桐在晃  有时是叶子  有时是空空的枝条  喧闹声交织在阳光里  恍惚从另一个世界传来  楼下没有汽笛声  楼上隔着薄薄的五孔板  就是一个虚无的空间  倚窗的孩子  手握彩铅,把小人书上的图  复制在窗台的白纸上  却没意识到  也没有能力,把窗外的景象  描绘下来  如今,这一切再也没有  可以见证的事物——  当四周已立起高墙  当你心中已没有  可以推开的窗  一切都是
期刊
为你下厨  如果爱你,就甘愿为你下厨  三尺灶台便是我的天下  从清晨忙到日暮,从少女忙成老妪  在食物的江湖里兵刃相见  所有的刀锋不离菜板,围裙不离腰肢  有水,可撑船寻藕  有地,可摘四季果蔬  我的身份和所有土里长出的植物平等  把平仄填给酱、醋、油、盐  在煎、炸、蒸、煮中加入一阕相思料  让高昂的头颅低于烟火之下  或者干脆目不识丁  着布鞋,从不向往远方  不会写诗,不写小楷  从不
期刊
某 日  想写几句话  想打开几道门  鸽子从哪里飞走  拳头粘在哪一处潮湿的墙壁上  高高的吊车在空中  一圈一圈画着圆  你的空中楼阁正在形成  请对着镜子默哀  身后在降雪  有人在墙外注视着你  有人在路上等你  车辆只剩下了齿轮  老人剩下了假牙  雪后天晴,敲落到地上的光  又反射到身上  烟囱一样的帽子遮住了脸  你的悲伤从未来过  雨在下  雨一直在下  我没有说话的欲望  连续二
期刊
场 院   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题记  在坝下,一进入九月,人们就开始修筑场院  串场、泼场、拖场、杠场,一连串活计下来  庸常的土地被拾掇得浑圆、紧实,看上去顺  坦了许多  接下的一段日子里,谷黍、高粱、玉米和豆类  次第运抵  捱过了灾难的作物们,紧实的躯壳攥着小小  的乾坤  温顺的马匹噗噗地打着响鼻,制造出兴奋的  小风暴  红缨鞭梢上,一声清脆悬在空中  耧耙摊开穗条
期刊
1991年7月,我调入《飞天》做小说和散文编辑。那一年我31岁。那时,我觉得我已经老了。文学创作是一种被时间之鞭赶着的行为。创作,意味着能够看到成果,能够让成果被不断地承认,而被承认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成功。成功似乎永远都在远方,就像一个永远在移动的山头,你赶往那个山头时,它又移向更远处了。如此,你得不断赶往那个山头。这种感觉,就像一杆鞭子在后面赶着,让你永远都急吼吼地停不下来。  调入《飞天》前我是
期刊
敦煌,是世界艺术长廊,人类文明宝藏。敦煌文化,是古代中华文化的缩影,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象征。然而关于“敦煌”的纯文学书写向来寥寥。《敦煌本纪》以敦煌众生为主体,直追民族精神根脉,书写了历史风云、世道人心和时代尘埃蒙蔽已久的“春秋大义”,是一部敦煌人的心灵史和精神生活史,也是一部边地家族史。《敦煌本纪》充满对理想人格的吁求,对家国情怀的张扬,对人道立场和人文关怀的执念,以高超的感知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期刊
蒋子龙,男,汉族,1941年生于河北沧州。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曾以《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多次獲全国优秀短篇和中篇小说奖。著有长篇小说《蛇神》《子午流注》《人气》《空洞》《农民帝国》以及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多部。201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4卷本的《蒋子龙文集》。曾任天津作家协会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
期刊
西姑峡(外三首)  张文军  山到这里调头  天空,似乎也走到了终点  我对这里更多、更深的理解  来自于西姑庵,来自于一个  削发为尼的女人  她把一生的心事  缓缓摊开,又慢慢晾干  整个峡谷,仿佛被她  油漆了一遍  云 屏  事实上,我已原形毕露  事实上,我已是云屏的一部分  高山草甸,你会看到  我是悠闲的牛群  幽谷密林,你会听到  我是婉啭的鸟鸣  喝上三碗明溜子酒,你会发现  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