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向度试论“盛唐气象”的出现

来源 :文艺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把“盛唐气象”与一个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时,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盛唐气象”,其盛“象”在唐,“盛”之根却孕育在南北朝文化的土壤里,孕育在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中.其“盛”,盛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经济协同发展所拥有的经济体量上,盛在南北文化相互接纳所积淀的文化厚度上,盛在诗歌继往开来所展示的创新上.闻一多先生说“我们所要谈的五十年(唐开国后约略五十年),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1)正可为此说之证.
其他文献
在众多的关于“现代”或“现代性”的生成的论述中,“世界视野”“世界交流”或“世界意识”的产生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标志.也就是说,现代并非只是古今之争,也并非只是无限进步的时间观念,还有一个“世界体系”作为参照,也是因为此观点之重要,导致欧美学界对“现代”生成时间上认定的困难.众说纷纭,分歧颇大.但也因为“世界意识”的形成,王德威据此把中国的“现代”的生成上推至晚明1635年.由他主编的英文版《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2017年由哈佛大学出版公司出版.此举虽称不上石破惊天,也足以振聋发聩.但遗憾的是,不习惯于讨论
期刊
在当代诗学界对中国新诗的艺术内涵和精神品质加以探讨的学术话语中,“现代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词,如臧棣曾指出:“新诗对现代性的追求——这一宏大的现象本身已自足地构成一种新的诗歌传统的历史.”(1)唐晓渡也认为,现代性追寻既是新诗“合法性”的依据,又构成了新诗的“问题情境”.
期刊
《文艺研究》挑选了我在该刊发表的三篇文章,结集编入即将问世的“小丛书”.两篇关于“世界文学”的文字的关联性不言而喻,另一篇对“跨文化”概念的考证,看似与前两篇论文有些脱节.不过,若就前者重点考察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而论,把“世界文学”理解为一种跨国文化经验的形态,或曰一种现象、一种态度、一种行为,说的是文学的国际交流、相互接受和影响,(2)那么,跨国文学交流与跨文化现象的衔接也就不那么勉强了,这或许也是这本小册子编选者的考虑.恰巧,我刚写完的一篇论文也将二者连接在一起:《“新世界文学”与“跨文化”》.
期刊
近年来,随着“中国乐派”这一概念的提出,“中国乐派”及其相关问题已经成为音乐界热议的重要话题.有关“中国乐派”理论探讨的文章也频频出现在各类刊物上,仅近三年来发表并见于“知网”的这一论题的论文就已经多达180余篇.尽管有关这一话题的文论已经不少,但究竟何为“中国乐派”?它作为一个特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何在?这类问题仍然是学界一直争议的焦点.很多学者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讨论“中国乐派”这一概念是否成立,中国是否已经形成自己的“乐派”以及应该如何去建立中国本民族的“乐派”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而讨论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观
期刊
21世纪以来,随着图像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急剧膨胀,人类社会已然进入了视觉文化繁荣有加的历史时期.诚如“图像转向”的提出者米歇尔所说的那样:“21世纪的问题是形象的问题.我们生活在由图像、视觉类像、脸谱、幻觉、拷贝、复制、模仿和幻象所控制的文化当中.”(1)艾尔雅维茨说得更直接:“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当今已处于视觉成为现实主导形式的社会”.
期刊
现代文学创作动机丰富又复杂,是一个多方面作用合力的过程,可以为消遣、宣泄,也可以是言志、立言,可以是功利诉求,也可以为自得其乐.所有动机,或多或少都与两个字有关——寂寞!“文学发源于人的传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在文明社会,个体与集体对立,人际交流受到现实关系的障碍,这就产生了人的孤独感.”在寂寞的情境下,人们“渴望恢复”原始世界里“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理解别人,也让别人理解自己”.
期刊
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念是怎样的呢?从古代的文献和话语中体现出来,也从类书中体现出来.类书是中国古代社会以收集汇编同类资料,征引、检索、传播原著文献为目的的参考型工具书,同样也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学人关于知识的体系性观念.艺术是怎样的,在类书中自然会有典型的体现.古代的类书,自三国魏文帝敕刘劭、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以来,代有编撰,繁衍有续.据张涤华先生《类书流别·存佚》统计,我国古代编纂类书有一千一百多种.(1)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念在类书中是怎样的呢,本文选取类书编撰进入成熟期的唐代以来,在唐、宋、明、清、
期刊
南朝萧齐时,有个来自天竺的法师叫作求那毗地的,翻译了一本古代印度的智者僧伽斯那的书,书中有上百个故事,讲的都是佛学义理.其中有一则几近家喻户晓,叫作《盲人摸象》.原文说:“昔印度有瞽者四,相友善.然各自命为智者,人亦因以智者目之.一日,四瞽者立谈道左,有声跫然而至,询诸人,知其为象也.其一人曰:\'象之形究何若,吾辈向者徒事臆测,今日可实验而知矣.\'众皆曰:\'善.\'于是相继而至象前,扪其体以测其形.”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妇孺皆知,故原文吾就不具了.
期刊
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发生巨变,民众的媒介习惯同样发生巨变.各种媒介的相互融合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不仅对传统的语言符号信息的内容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吸引了多元化的主体广泛参与.新媒体愈发成为凝聚社会文化共识和传播信息能量的重要渠道.新媒体的发展为话语生态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场景与契机.话语主体之间、话语主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通过话语实践、文化信息传播和符号信息传递,形成了特定的话语结构和话语主体多样性.语言、符号和文化创新推动了话语空间的重构,话语主体的重建和话语实践的变革.
期刊
我们现在的“艺术”观念,主要是来自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形成的“美的艺术”观念,这与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念有所不同.那么,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念是怎样的呢?这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图书分类中来看“艺术”观念的基本流脉.古代图书分类的文献,有两个脉络:一是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二是正史之外专门的目录学著作.本文结合这两个方面的文献,来探寻由之反映出来的艺术观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