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治疗42例难治性高血压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ace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病例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给予患者缬沙坦80mg/日,早餐后口服;每周随访1次,并监测血压、心率、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共治疗8周;治疗前后检查血、尿常规,测定尿蛋白、尿糖、血肌酐和血电解质等。结果:本组42例难治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血压控制总有效率90.4%,坐位血压明显下降(P<0.01),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各项生化实验室检查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缬沙坦一类能够安全地、有效地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口服降压药。
  关键词 缬沙坦 难治性高血压 临床疗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增高及不良生活方式增多,高血压患者呈显著增高趋势。据有关报道,我国2006年高血压患者已达2亿,中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30.6%,治疗率24.7%,控制率6.1%[1]。高血压会增加冠心病、脑溢血、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衰等疾病的发生概率,严重危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缬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一类新型抗高血压药物,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尤其是其他药物较难控制的收缩压,且较少见干咳、皮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因此受到临床上广泛应用。2007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难治性高血压患者42例,并使用缬沙坦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到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42例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且符合以下条件[2]:使用包括一种利尿剂在内的、足够剂量而且合理的抗高血压药治疗1个月以上,仍表现为收缩压(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本组中男患者2例,女患者40例;年龄44~75岁,平均58.5±5.2岁;高血压病程<5年10例(24%),病程6~10年12例(29%),11~15年8例(18%),>15年12例(29%);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可能性。
  治疗方法:本组研究采用病例自身前后对照实验,所有42例患者治疗前2周停用所有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低钠、低脂饮食;给予缬沙坦(商品名代文,规格80mg/粒),80mg/日,早餐后口服;每周随访1次,并监测血压、心率、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共治疗8周;可根据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如下调整,如治疗4周后血压无明显下降或仍>160/90mmHg,可将缬沙坦加量至160mg/日,总疗程仍8周;治疗前后检查血、尿常规,测定尿蛋白、尿糖、血肌酐和血电解质等。
  疗效判定:由同一医师使用同一水银柱血压计于清晨8:30~10:00之间测量患者血压,患者测血压前必须休息15分钟;取坐位血压测定,测定患者的SBP和DBP,连续测定3次,取其平均值即为该次测定的血压值。按照国家卫生部同一规定的标准进行疗效评判:①显效:治疗后DBP下降≥10mmHg,且降至正常范围(≤90mmHg)或DBP下降≥20mmHg;②有效:治疗后DBP下降<10mmHg,但已降至≤90mmHg,或DBP下降10~20mmHg之间,或SBP下降≥30mmHg;③无效:治疗后血压下降未达上述标准。
  统计学分析:收集资料数据均输入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降压有效率:本组42例难治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上述方法采用缬沙坦治疗8周,且均完成了随访。其中,显效25例(59.5%),有效13例(30.9%),无效4例(9.6%),总有效率90.4%(38/42)。
  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治疗4周、8周后后与治疗前比较,坐位血压明显下降(P<0.01),心率(PR)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1。
  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变化:本组42例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生化实验室检查指标无明显改变,见表2。
  不良反应:本组4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4例出现头晕不适,1例出现乏力,1例出现双下肢水肿,以上不良反应均可被患者耐受,经对症治疗后上述不适症状消失,无需停药。
  讨 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据研究表明我国年龄≥60岁以上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20%[3]。而难治性原发性高血压由于病程长,一般药物降压效果不明显,故常常合并有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因此对于降压药物必须疗效确切,维持长效,且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好,不影响血脂、血糖代谢等。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系统)在血压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肾脏血液灌注减少或肾出球小动脉Na+减少时,可刺激肾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增加,肾素使血液中由肝脏分泌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后者在肺内或肾内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作用变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Ⅱ有参与维持和升高血压作用,是目前已知最强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因子之一,是参与维持和升高血压过程中的重要因素[4]
  缬沙坦是一类有活性的特异性较强的AngⅡ受体拮抗剂,其作用机制为在受体水平上高选择性地阻断了AngⅡ与其受体结合,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提高肾血流灌注量,增加水、钠排泄,减少血容量,产生持久的降压效应[5]。缬沙坦经口服后可迅速吸收,淡药口服后2小时内即可产生明显降压效果,4~6小时便达到药物作用高峰,降压效果一般可维持于24小时以上,持续实用4周后达到最佳降压效果。本组研究中,42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口服缬沙坦,经治疗总有效率90.4%,与口服该有相关的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均可耐受,对心率、血脂及肾功均无明显影响。此外,缬沙坦同时还能保护心肌及血管内皮细胞,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减少左心室舒张末容积,使左心室肥厚发生逆转;不影响心率,能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6]
  综上所述,缬沙坦一类能够安全地、有效地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口服降压药。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6.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12. 2 许顶立,叶桃春.难治性高血压的处理.中华心血管杂志,2008,36(5):477. 3 秦玉珍,王昌河.老年高血压的治疗.中华实用西医杂志,2003,16(3):344. 4 袁勇.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和拮抗剂.心血管病学进展,1998,19(2):83. 5 祝世法,顾亮,王雁,等.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心血管病防治,2001,1(2):37-38.6 M0chizuki S,Shimizu M,Taniguchi I,et al.JlKEI HEART Study-amorbi-mortality and remodeling study with valsartan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Cardiovasc Drugs,2004,18:305-309.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评价临时起搏器联合可达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颤电复律后并发缓慢型心率伴频发室早、室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09年12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颤患者,在电复律成功后继发缓慢型心律,频发室早、室速。在常规治疗(溶栓扩冠,抗凝)的基础上,植入临时起搏器,同时静脉推注可达龙150mg/10分钟,然后以1mg/分钟泵入,8小时后减至0.5mg/分钟,3~4天后改为口服,3~
本文在不同时间安装的多台同型号近红外光谱仪上建立推进剂校正模型时,由于推进剂样品数量少且难于保存,新到仪器在建模时常遇到代表性样品数量严重不足。为此,提出将2台波长
"为·之·名"结构,是古汉语中一个聚讼纷纭的多义结构.根据语义和语境确定"为"与"之"的语法性质,尤其是判定" 之"是否同"其",是分化这一多义结构的关键.同时,如何区
新学期开始,从事围棋培训的棋友来电告急,让我再次充任“围棋老师”,帐下弟子二十来人,编为段位班和中级班。
摘 要 目的:分析社區卫生服务站静脉输液现状,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合理用药提供可行依据。方法:随机分层抽取中山市9个镇区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处方,按疾病种类、是否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激素以及处方平均费用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输液处方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占72.67%,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为主;上呼吸道感染输液处方抗生素二联使用占13.06%;三联使用占1.57%,激素使用占38.93%,抗生素、激素、抗病毒三
建立了尿中2,4-滴(2,4-D)、2,4-滴丙酸(2,4-DP)、2甲4氯(MCPA)和2甲4氯丙酸(MCPP)4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方法。尿样加氯化钠饱和,酸化后用乙醚萃取,萃取物进行特丁
传统本体论追求凌驾于人的世界之上的最高真理,拒斥一切变化不定,排斥现实的生活。因此,传统本体论并不能揭示属人世界内在的逻各斯,有着无法克服的伦理难题。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的加速及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CHF的发病率逐渐成为各种心脏病晚期的主要死亡原因。而环磷腺苷葡胺与曲美他嗪在临床上的应用,使治疗CHF有了新的方法。我院在常规治疗心衰的基础上采用环磷腺苷葡胺与曲美他嗪联合应用,旨在探讨对CHF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民法总则》第70条首次在民商事一般法的层面上规定了法人解散之清算义务人及其清算责任。在《公司法》对公司清算义务人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形下,《公司法解释(二)》第18条至
【正】 《石钟山记》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齐安(今湖北黄冈县)往临汝(今河南临汝县),途经九江鄱阳湖口,访询石钟山,探究它命名为“石钟”的原因而写的一篇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