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我们的地形测量方法

来源 :测绘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zgu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测绘通报”二卷三期储承祖同志的“地形测量方法的商榷”一文以后,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们愿意把另一种地形测量方法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并请提出意见和批评。我们在测量地形时,是采用分度器和经纬仪联合操作的方法。分度器是自己设计而由上海华新塑胶厂用塑胶制造的一种带有直尺的半
其他文献
关於以水准仪或望远镜上附有水准器的远镜照准仪来敷设测图导线的精度问题这个问题与许多作业员所关心的、关於这种导线容许长度的问题紧密地联系着。我们已经知道:用普通远镜照准仪工作时可以容许测图导线长1.5公里,甚至更是一些。如果在敷设测图导线时采用更精确的测定高程差的方法,那末这种导线的长度究竟可以多长呢?
期刊
在“测绘通报”一卷四期上刊登了张雅达同志的“关於上海水准标点升沉问题的初步研究”一文,在这里我愿意提供一些不同的意见,由於我在测量方面的实陈经验与理论水平都相当差,这些意见可能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尚希海内专家不吝指正。首先我认为张雅达同志对华特生论文的分析与批判是有一定的正确性的。但是在这里我不准备谈这一点,要谈的是我对这一文章其他方面的意见和我对上海水准标点升沉问题的一些认识。
期刊
地形测量一般常用的方法,是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点上(三角点、导线点、交会点),观测每个地形点的方向(水平角)、垂直角和视距,然后由绘图人员将水平角用分度器定出方向线。这种方法:用经纬仪测出每个地形点的方向,在精度上来讲是完全满意的。可是它的缺点是:将所测的水平角用分度器记入图上,发生了不可避免的误差。因为一般分度器是明角制成的,它的半径普通为1公寸,根据作者多次研究,一
期刊
┌────────────────┬────────┬────┬───┬──┐│    题    目      │  著 者   │刊 名 │卷 期│年份│├────────────────┼────────┼────┼───┼──┤│雷达在大地测量上的应用     │储钟瑞     │自然科学│1  7│1951││地形测量中的整数加减高差法   │林云波 黄碧钦 │工程建设│总 63│ 
期刊
一、同纬度两点间法截线与平行圈的关系在旋转椭圆体面上,纬度不相同的两点,其法线与椭圆体短轴相交之处亦不相同,纬度高的常低于纬度低的;故此二点的法截线不相重合,因而称为相对法截线。我们在这里将讨论当椭圆体面上的两点同纬度时,其相对法截线与过此两点的平行圈之间的关系。因同纬度的点,其法线与短轴同交于一点,故二相对法截线完全重合。
期刊
吴光汉同志所提出的“菱形基线纲权倒数简便计算法”一文,为近两年来长江水利委员在三角测量进行设计及野外选点时所采用。该会测量总队刊行的“测量经验窍门汇编”第一集中亦曾加以介绍。惟我们觉得文中有一些地方如:采用等权来导出机倒数,把按角度平差后的权单位中误差当作按方向平差后的权单位中误差来应用等等,尚有商权之余地,
期刊
本刊二卷二期发表了李爱海教授的“介绍苏联专家关于测量事业的意见”一文后,以其中第五节“其他问题”内提到了苏联专家对我国目前多数测量机关“施测两千分一至一万分一比例尺地形图时,是将经纬仪和测图板配合起来使用”,这一方法认为是苏联没有过的一种新方法,是介于视距测量和平板仪测量之间的方法,是值得加以研究的。因此,它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兴趣,纷纷写信到编辑部来,述说了他们在工作中的体会与心得。现将其中二封读者
期刊
高等测量学(即大地测量学)的任务,不仅是在实用上为建立大地控制网以供绘制地图与工程设施之用,并且在科学研究上亦应为研究地球形状与地壳构造而服务。目前我国所出版的有关上述的译著,均偏重于前一目的,也就是说均偏重于从数学观点上去研究大地测量学。此译本的问世,将适弥补此方面的缺憾,而为读者指出从物理观点上去研究大地测量学的途径。
期刊
关于应用空中像片三角测量加密高程控制点的精度问题,作者曾经推导出康新的航空摄影测量学内所列的计算公式如下:m_c=±0.14(H/b)m_q((n~3+19n+48)~(1/2)).(1)在推导上式时系考虑到偏角α和倾角ω的偶然误差的影响以及测标对准模型点的高程误差。虽然这些误差是影响高程精度的主要因素,但当空中三角锁内基线数n不大时(比例尺1∶10000至1∶50000的测图一般是五条以下),有
期刊
目前我国三等水准测量所用的仪器,大多不合“基本规范”的规定标准:如普通使用的威尔特二号、蔡司三号以及克恩的水准仪等,都是望远镜放大率小,水准器灵敏度低。因此曾有不少的测量工作者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使用不够标准的仪器是否也可以做三等水准测量?如果可以,那么视线的长度应如何决定?能否达到三等水准要求的精度?是否也有不超容限的完全可能?这些问题也曾引起过很多测量部门的同志们的研究和讨论,并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