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彝族阿细民间舞“叉舞”的保护和传承

来源 :民族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3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弥勒彝族民间舞蹈《阿细叉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舞蹈风格简朴、刚柔相济、别具一格。曾参加过省、州、县的各种文艺演出,1980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优秀节目奖。《阿细叉舞》体现了彝族阿细人反抗封建统治势力,英勇奋斗,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节,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它的传承主要靠日常生产、生活的耳濡目染和父母辈的口传身授。
其他文献
中国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顽强不屈,英勇奋斗而凝聚成的灿烂历史结晶.祭祀是中华礼仪的开端,是中华文化的源泉.祭祀文化可以以浙江绍兴地区为例,鲁
期刊
民族节庆和民俗文化系统传承及保护一直以来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景颇族目瑙纵歌的文化传承和保护个案充分反映了在当前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其所传承的一种原生态社会主体文化行为驱向社会利益一体化、参与节庆仪式的社会个体之间共同呈现出的道义相利互惠、民间组织与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合作共同体现互惠互利的发展现状,云南景颇族目瑙纵歌节在现代社会变迁中不断创新和构建所逐渐形成的文化传承保护机制使其具有一定的国际代表性,可为相似民族节庆民俗文化系统传承保护个案提供重要参考和可借鉴的经验意义。
“耳子歌”是流传于云龙县西北部白族村寨的一种古老婚庆习俗,现仅有诺邓镇龙飞村、杏林村和检槽乡哨上、青朗等一些村寨还有传承,“耳子”在白语中寓意着憨哑的意思,“歌”意为舞,“耳子歌”属白族的自称,直译成汉语就是“憨哑人的舞蹈”。“耳子歌”集祭祀、寓教、歌舞、娱乐等功能为一体,是山地白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形成的文化艺术积淀。2014年,“耳子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设立了大量师范类专业,其中培养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人才且开设声乐类课程的专业有学前教育、早期教育、艺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等。儿童歌曲是上述专业声乐课程的必修曲目,而儿童音乐剧由于其“音乐”与“戏剧”的双重特征,不但本身就包含大量唱段,还具有一定的戏剧性。相对于独立的儿童歌曲,儿童音乐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声乐课程中学习演唱、表演和集体协作的综合能力。将儿童音乐剧内容融入高师声乐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云南石屏自古就有“文献名邦”的美誉。石屏文化,以诗词书画为盛。诗人、词家辈出,丹青墨迹不少。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元明以来,即被称为歌舞之乡。其中,彝族“海菜腔”:音域宽广、高亢委婉、优美动听;烟盒舞:节奏明快、动作敏捷、情韵无穷;尼苏歌舞:唱跳并举、其乐融融;哈尼哭丧棒舞:鼓鸣棒击、铮铮有声;傣族跳竜:沉稳古朴,独具特色。
墨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西南部哀牢山中段,这里聚居着哈尼族、彝族、汉族、布朗族、拉祜族、回族、瑶族等24个民族。其中,哈尼族有9个支系,占总人口的61.8%。因而墨江成为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支系的繁多造就了墨江丰富的哈尼族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这些文化成为在墨江民族文化发展中的璀璨之星,在墨江唱哈尼民歌已经成为哈尼族节日、婚丧习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娱乐活动之一。
期刊
印象主义时期,音乐创作家们受各路思潮的影响,作曲技法打破了传统的注重和声功能和大小调布局的原则,而追求音乐的色彩性,德彪西也不例外。五声音阶是德彪西音乐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法。他将自身的创作技法与神秘的东方音乐文化融会贯通,使他在有生之年创作出了大量具有东方异域风情的特点的作品。本文主要是针对德彪西富有东方性格的音乐创作手法——五声音阶的运用进行研究。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在以往的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当中,教师通常采取选择曲目让学生被动接受和鉴赏的方式,过于注重对于音乐技巧的讲解和传授,忽略了学生在情感上对于音乐的感知与体会。音乐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