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琵琶流派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nlun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受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两个琵琶流派即崇明派和浦东派的传播、发展、影响等进行系列总结性研究,表明对传统琵琶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探讨传统琵琶流派艺术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与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琵琶  浦东派  崇明派
  中图分类号:J605
   从建国初期音乐艺术文化的相对封闭,到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对音乐艺术文化发展的大力支持,在这中间,琵琶各流派的传承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有的甚至挣扎在生死存亡的边缘,琵琶传统流派艺术有多少被保留下来的,有多少已经失传?能否對其进行有价值的保护与挽救?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琵琶各流派的老一辈艺术家们积极响应国家在新时期对民族音乐文化实施可持续发展及全面振兴中华文化的政策号召,对琵琶各流派的曲谱、传人、艺术风格、特有技法、发展情况等进行按部就班的整理与考证,在突破重重阻碍之后,琵琶艺术在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对琵琶艺术来说是历史性的时刻,但对于琵琶各传统流派的传承发展来说,这样的保护可能只是杯水车薪。在不懈地努力下,崇明派、浦东派琵琶先后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对琵琶传统流派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真正意义上提上了日程。
   一、崇明派
   (一)21世纪崇明派琵琶的发展
   崇明派琵琶以地名命名,主要传承人沈肇州得《瀛州古调》真传之后,于1916年编辑《瀛州古调》,出版后又经由其徒弟徐立荪重编易名《梅庵琵琶谱》出版。《瀛州古调》是崇明派琵琶集大成的著作,充分体现了崇明派重夹轻轮的技术特色及细腻柔和、闲适优雅的艺术特色,也因《瀛洲古调》的艺术成就,在2008年崇明派琵琶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瀛州古调》曲谱可见,崇明派的曲目多为短小精致、写景抒情,主张以弹挑轮指的互相配合为主要表达方式,如《飞花点翠》《寒鹊争梅》等。
   由文化部资金支持、中央音乐学院出版问世的《琵琶曲谱》《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琵琶考级曲目》等琵琶曲谱中,都将《瀛州古调》曲目收录其中,同时学院资助青年演奏家们推出《瀛州古调》系列音像制品,这极大地推动了崇明派琵琶的发展与传播。《瀛州古调》曲目近年来已被大量运用在琵琶教学中,用以练习初级基本功及音乐表达能力的训练,在音乐会及演出时演奏《瀛州古调》曲目的也不乏其人,经行家里手演奏出来的更是一鸣惊人,炉火纯青的技术与登峰造极的音乐感染力将崇明派琵琶的艺术魅力表现到了极致。
   2014年首届中国音乐小金钟暨“沈肇州杯”全国琵琶比赛在江苏海门如期举行,“沈肇州杯”在中共海门市委、海门市政府、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中国音协琵琶学会、中国音协高校音乐联盟等协办下成功举办,比赛定名为“沈肇州杯”,也是意在向崇明派大师沈肇州致敬,同时也为崇明派琵琶的传播提供助力。20世纪以来论琵琶艺术的发展不得不提及刘德海先生,刘先生在基于其“金三角”理论的基础上对《瀛洲古调》的曲谱做出大胆而创新的改动,李佳在其《论刘德海琵琶艺术的“金三角”》一文中提到:“为适应音乐厅这第二重空间的审美需求,刘先生对《瀛洲古调》等琵琶传统曲目进行了‘结构的改良’‘处理的创新’和‘技术的精益’,形成了一批更具有‘人情’与‘人性’的传统新版本”。这样的改编使传统琵琶曲目的艺术表现力不再单一和无趣,能够真正做到让琵琶传统艺术在当代舞台上更加自如自信的释放魅力,这种创新除了烙上刘德海先生独有的、无法磨灭的烙印之外,更是对崇明派琵琶这样的传统琵琶流派艺术价值的深层次再挖掘,使传统琵琶曲目能够不拘泥于一种表现形式、一处演奏空间、一方发展天地,此为琵琶艺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瀛州古调》的传承
   崇明派琵琶借由《瀛州古调》在业余及专业学习者中已悄然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分析个种原因不外有四:其一,《瀛州古调》曲目短小,对技术能力的要求不似其他流派曲目那么高,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曲目的大致框架搭好,这对业余习琴者来说上手则较为容易。其二,《瀛洲古调》中大都是带有崇明地方特色的小曲,演奏到位则韵味非常,而韵味的把握却只在纤毫,这对专业习琴者来说是考验其演奏的分寸感及处理曲目的能力。其三,琵琶艺术的传播需有载体,这载体除了人、乐器之外,便是曲谱及流派资料,一个流派艺术若无结晶,那它的消亡也只是时间问题。《瀛州古调》的曲谱早在民国五年间已被沈肇州先生妥善整理,并出版流传至今,之后几经再版亦完整保留了原貌。其四,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对崇明派琵琶艺术成就的肯定,在这个平台上,崇明派琵琶相关传人联合政府有关部门一起将《瀛州古调》正式树立成流派的标志与象征来面对社会。
   在崇明等地已相继开设了专门教授《瀛州古调》的琵琶班,如今的崇明派琵琶不仅仅只用流派标准去衡量其演绎的《瀛州古调》是否韵味纯正,更看重的是它与新时代、新青年之间能够擦出怎样的火花,在不断地锻造与捶打中,借由《瀛州古调》将崇明派琵琶转型成为一个兼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与契合当下观众审美的传统艺术于一身的琵琶流派,这恰恰又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不断发展的、符合国情的理论才能指导实践,在新的实践中产生新的理论,形成良性循环。
  二、浦东派
   浦东派琵琶在申遗之前就已经发展成为琵琶流派中的佼佼者,有太多的演奏家对浦东派琵琶曲目倍感兴趣,一时间研究浦东派演奏风格、传派历史的文章也应运而生。纵观浦东派的发展史至今,大致有这样三个重要阶段:
   (一)《鞠士林琵琶谱》的诞生——浦东派琵琶的开宗之作
   于咸丰年间(1860),由浦东派嫡传弟子沈浩初先生手抄的《鞠士林琵琶谱》问世,这本手抄琵琶谱被誉为是浦东派“开宗”之作。要论最早记录琵琶曲的曲谱是无锡派华秋萍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这本曲谱被公认为“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琵琶曲谱的相继诞生,打破了传统琵琶口传心授的教授模式,使琵琶曲有谱可看、有据可依,同时也一目了然的区分了不同地区琵琶演奏的风格特色,加速推动了琵琶流派由原有的南、北二派逐渐走向更为细致的划分。    《鞠士林琵琶谱》在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出版,沈浩初先生的心血之作只能在少数浦东派弟子手中,虽然该谱首次定义了浦东派的艺术风格,当中收录了《月儿高》《阳关三叠》《海青拿天鹅》等曲目,但并未扩大浦东派琵琶的影响。1929年,沈浩初先生编订并出版了《养正轩琵琶谱》,该谱在序言中几近详细的记录、解释了琵琶的由来、形制的演变、技术技巧、曲谱的记谱方式等,在曲谱里它首次用了文套、武套、大曲这样的词,将琵琶曲目从演奏风格上进行更为清晰的划分,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文曲、武曲、大曲、小曲之分。值得一提的是,他开创性的将工尺谱的变调音位表也编进了曲谱中,附告中沈先生表达了希望《养正轩琵琶谱》日后能够被译成五线谱的期盼,这些为后面《养正轩琵琶谱》的再度译谱及成为广泛的专业教学用谱做了铺垫。《养正轩琵琶谱》问世被誉为浦东派的立派之作,它从根本上统一了浦东派曲目的演奏方法、艺术风格、记谱方法及曲目分类,扩大了浦东派琵琶的艺术影响力,同时也使其具有一定的流派意义及学术价值。
   (二)浦东派琵琶在20世纪的传播发展
   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艺术的发展逐渐走向正轨,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1956年后林石城先生作为浦东派嫡传弟子入校任教,任教期间,于1983年林石城先生先后重新出版了已整理、编译多年的《鞠士林琵琶谱》及《养正轩琵琶谱》,这两本曲谱是集浦东派大成之作,经林石城先生重新收集抄谱并将原有的工尺谱译成简谱、线谱,其中的细节我们这里从略不论,但从两本曲谱的出版时间,可以窥探出当时浦东派的生存发展情况。
   自林石城先生任教中央音乐学院以来,不遗余力的为浦东派的发展辛勤耕耘,也可以说是他在为出版这两本曲譜寻找合适的时机,1956年至1983年之间,他终于有时间进行纯粹的浦东派琵琶艺术研究,这期间他发表了若干专业性论文、灌录了数十张演奏专辑、或改编或创作了大量琵琶曲,这些成就在刚刚恢复专业音乐教育的中国来说都是独一份儿的,最重要的是在此期间,林先生培养了一批在当今琵琶艺术界举足轻重的演奏家、教育家,其中包括刘德海、叶绪然、林嘉庆、郝贻凡、章红艳等。在其他流派都因为时代的动荡而或多或少中断了传承的情况下,唯独林石城先生把握住了天时、地利、人和,从文字、曲谱、教学、实践等四个方面着手,建立整个琵琶艺术在院校及社会上的影响力,而后融入浦东派的演奏方法、艺术特色,一时间浦东派琵琶名声鹊起。
   经过多方帮助,1983年编、译的《鞠士林琵琶谱》和《养正轩琵琶谱》得以出版,当中包含简谱、线谱及工尺谱,这两本曲谱的问世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一方面奠定了浦东派琵琶在当代琵琶艺术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林先生作为一名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师,能够迅速的在音乐院校中普及这两本曲谱,使其成为专业教材,自此浦东派琵琶曲目在专业院校中被大量运用于教学和演奏,这是浦东派琵琶向前跨越的一大步,通过教材的传播,不断地将浦东派琵琶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扎根在教学前沿。
   (三)浦东派艺术文化的形成
   2008年浦东派琵琶正式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时期浦东派琵琶无论在流派传承还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早已日新月异、今非昔比,在此基础之上浦东派琵琶的发展何去何从?一门艺术要想成为经典,必然与相应的文化分不开,像被称为活化石的“昆曲”,它的艺术体系构建与升华就是建立在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上。
   浦东派琵琶的发源地据考证是上海浦东惠南镇和康桥镇一带,自申遗以来,浦东派传人屡次回到发源地举办浦东派琵琶的大师班、讲座,把浦东派琵琶树立为一个文化标签,同时为响应党和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号召,以弘扬浦东派琵琶艺术为理念,力主打造浦东派琵琶艺术文化。自2016年起在康桥镇举办了首届浦东康桥杯琵琶邀请赛,2018年惠南镇也举办了青少年琵琶邀请赛,旨在弘扬浦东派琵琶及其传统文化。
   上海浦东明末清初时在发展及开放程度而言都是领先于其他城市的,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琵琶被认为是一门儒雅、含蓄的艺术,极其受到当时文人的青睐,于是就有了以琴会友、寄情于音的佳话,越来越多的琴友聚集在上海,汇集在浦东,加之受到当时上海地区说书、锣鼓号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逐渐形成浦东地区琵琶的演奏特色,既有南派琵琶的温婉细腻,又有说书艺术的轻盈明快;既有文人高雅、矜持的气质,又有号子狂放、不羁的个性。
   现今,浦东派力主走到大众视野中去呈现它的美,走到群众中去演奏、讲解浦东派的超高技巧半秒并四根弦,到底如何难?又怎么并?告诉大众浦东派的不同音位的演奏、吟弦的奥妙之处等,如此这般毫无保留的将浦东派琵琶的精髓剖析外传,确实令人震惊,可细细想来,能够跳出传派的固定思维与固定模式,将一派之艺术瑰宝毫不吝啬的娓娓道来,这不仅是当下的社会环境及艺术传播形式的多样性造成,更是因为流派内部的传派之路已如牛负重般走的艰难,如何能够像武术、国画那样将之发扬光大?这是浦东派琵琶进一步发展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臻.以琵琶曲《飞花点翠》浅析“瀛州古调”[J].中国音乐,2015(03):211.
  [2]樊少云传谱,陈恭则整理编写.瀛州古调选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李佳.论刘德海琵琶艺术的“金三角”[J].人民音乐,2014(10):14.
  [4]斯琴.崇明派琵琶的传承及其现实影响[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03):110.
  [5]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华乐大典琵琶卷乐曲篇(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137.
  [6]乔建中.论林石城译、编《鞠士林琵琶谱》与《养正轩琵琶谱》[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01):11.
  [7]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华乐大典琵琶卷乐曲篇(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163.
  [8]林石城,林嘉庆.我的琵琶历程(中)—林石城回忆录[J].乐器,2011(07):72-75.
  [9]林嘉庆工作室.浅谈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传统文化根基[J].乐器,2013(01):57-59.
其他文献
摘要:庞茂琨是当代著名的油画家,代表作品有《苹果熟了》《永恒的乐章》等。庞茂琨早期作品如《彝族系列》中时常出现高亮边界线的绘画表达,这样的视觉效果既区别于西方的古典绘画,又与现代写实油画有所迥异,高亮的颜色潜藏着更深刻的精神所指。在庞茂琨后期创作中,高亮边界线引发的光晕逐渐消失于画面,原因在于创作者找到了更有力的符号表征方式,画面生成了更复杂的“嵌入感”和“装饰意味”。  关键词:高亮边界线 线条
期刊
摘要:埃斯特尔·乔根森(Estelle Jorgenson)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终身教授,也是当今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哲学家。其早期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学与音乐教育学,20世纪90年代后期,她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音乐教育哲学与音乐教育伦理学等方面。她至今已出版多部专著,并在北美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0多篇论文,同时,乔根森还担任美国《Philosophy of Music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了美国20世纪三大剧作家之一的田纳西·威廉斯的个人生活,并以在当代剧作中始终被当作典范的《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为例,分析威廉斯是如何在剧中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外化实现真实与虚幻的统一,让人物变得更加鲜活。  关键词:田纳西·威廉斯 现实 虚幻 《玻璃动物园》 《欲望号街车》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171-03  一、
期刊
摘要:舞蹈是音乐剧戏剧情节的载体,戏剧情节是通过舞蹈来刻画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促进情节的发展,进而完成戏剧。而音乐剧中的舞蹈创编,既要反映音乐剧的故事,表达人物的情感,又要展开舞蹈场面,把整部戏推向高潮。音乐剧中的舞蹈是多元化的,可包含芭蕾舞、現代舞、爵士舞和当代舞等多类舞种。音乐剧在现代艺术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除了音乐自身的魅力,舞蹈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音乐剧中的舞蹈创编进行探究,对舞蹈
期刊
摘要:《寻梦环游记》以亡灵节为创作背景,画面绚丽、角色鲜活、意蕴深刻,讲述了米格在亡灵世界中的奇幻之旅,集中表达了实现个人理想和回归家庭的统一性。这部融合了亲情、梦想、成长与记忆的冒险之作,在灵动迷人的墨西哥元素下,在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探讨了人类对爱的坚持与理解。影片通过对记忆与遗忘的别样解读,从哲学层面探讨了生命的存在形式,体现了影片的人文情怀与情感力量。  关键词:梦想 亲情 死亡 记忆 遗
期刊
摘要:“四因论”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理论,在其看来,世界在运动变化过程当中,其中起因源自于四个因素的影响——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目前,我国教育理论当中,为了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全面教学,开展了普通学校以及职业学校。相比普通学校,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保证接触必要的知识点外,还需集中加强就业技能的培养,以便其在毕业后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工作中,从而为国家、为自身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高职学生的
期刊
摘要:客家舞蹈的创作在本质上是对客家民间文化元素进行艺术提炼、加工、升华的过程,是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给予传统文化崭新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视角。客家舞蹈创作就是在寻找客家文化符号的过程,并且在实践过程寻找客家舞蹈更独特的形式美。“打莲池”源于粤东地区梅州市蕉岭县,是客家地区香花佛事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约有300多年历史,获批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群舞作品《莲池》以客家民间文化“打莲池”为创作元素,
期刊
摘要:米可拉·李森科是乌克兰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同时还是乌克兰音乐民族运动的创始人。他丰富多彩的创作生活进一步发展了乌克兰民族音乐文化,为20世纪乌克兰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李森科先生以前辈传统的创作方法为基础,将民间文学艺术融入到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乌克兰民族音乐风格,他在创作过程中极大的发展和丰富了民族特色音乐,使得民间传说在专业音乐中扮演重要角色。他的这些举动影响了一大批乌克兰作
期刊
摘要:“画中屏”作为“画中画”的一个重要类型,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出现。“画屏”之上或绘高山飞瀑,或绘汀渚水鸟,或绘仁人智者,均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追求。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物质生活的满足使得底层市民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的需要,文人的高雅艺术便成了底层市民模仿的对象。传统士人精英阶层面对市民对自身社会地位的冲击,避免文化同化,转向“发明趣味”——“画中之素屏”由此得到发展。本文将以“画
期刊
摘要:地方应用型高校是地方人才培养、成长的沃土,它承担着培育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全方位支持。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选拔与教育是应用型学科所擅长的,因此,建设合理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学科就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民族管弦乐团弓弦声部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若弓弦声部没有细致的训练方法,演奏就不能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 民族管弦乐团 民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