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素质选修课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教师可通过“营养拼盘套餐”实现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设计,通过信息动态碰撞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设计,通过学材海量呈现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性设计,通过过程持续评价实现教学反馈的灵活性设计,通过课堂内外融通实现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设计。
[关键词]人文素质 选修课 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张华(1975- ),女,河北徐水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 100015)张永辉(1971- ),男,河北保定人,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及中文教育。(北京 100029)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1年度北京市属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教师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HR20110845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53-02
当代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社会,为了更快地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劳动分工日益精细化的基础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全面化、综合化。一名技术性人才,仅仅靠一门应用性技术就能走遍天下的社会现状已经悄然改变,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飞速发展,企业更新换代,技术日新月异,从业者失业转行或职务晋升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转变频率越来越高。从业者如何在竞争中更好地规避就业风险,捕捉发展机遇,全都依靠个人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对人才培养“高学历,低文化;多知识,寡素质;只知书,不达理”的尴尬局面,诸多职业院校也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职业技能提高与人文素质培养是人才腾飞的两翼。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纷纷开设了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以此作为专业课程的有力补充,借以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发展后劲,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课程特点
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浸润着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灿烂辉煌的精神财富,包含着上千年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镌刻着绵延不绝的生命智慧,熔铸着人类精神文明的丰碑。虽然它不能直接解决学生在专业领域遇到的各类技术性、实践性问题,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必备的思维方式、意志品质以及各种精神力量,它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给予学生成长与发展所必需的正能量。在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智慧启迪下,学生能积极地汲取成长的精神养料,形成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未来的生活中能较好地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等关系。人文素质类选修课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有力补充,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选修课作为专业课程的有力补充,与专业必修课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课程性质不同。专业必修课,一般为专业的核心课程,它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学习本门学科,掌握本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人文素质选修课,是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個人需求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占据核心地位,是专业学习的有益补充。人文素质选修课的非核心地位,使得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容易产生敷衍懈怠心理。
其次,两者的课时长短不同。专业必修课,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往往学习的时间较长,课时充裕,并且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能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多次反复中,逐渐掌握并达到技能的熟练;而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的课时较短,一般课时安排在18~36学时,教师要费尽心思,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给学生丰富的信息,高密度的知识容量,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练习、展示自我的机会。
最后,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有所区别。人文素质选修课是在学生充分自愿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选择而进行的课程,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选择学习,也可以选择不学;而专业必修课,学生没有选择余地,不管学生是否有学习意愿,都要进行该门课程的学习。表面上看起来,学生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学习动机似乎更强烈一些,但由于该类课程的非主体地位,不排除部分学生存在“选而不修”“来而不学,混个学分”的可能性。
基于选修课的上述特点,尽管人文素质选修课更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但在教学上,也存在着课时短缺、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条件欠缺等弊端。那么,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如何依据现有条件,努力构建丰富多彩、充满个性而又高质量的人文素质选修课是目前面临的问题。
二、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开发
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开发,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学校教务部门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特色、学生就业需求等因素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从微观层面上来说,课程开发团队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实践活动等方面合理安排,精心设计。
1.营养拼盘套餐: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设计。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由于课时少,时间短,保证不了知识点的面面俱到、环环相扣,它不能像必修课那样按照学科的自身逻辑系统完整地讲授,而是要抓大放小,提炼精髓,剔除枝叶,展示精华。人文知识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高职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细致深刻地掌握众多内容,教师要按照一定的专题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重组,既高屋建瓴又不流于空泛,既简明扼要又不干瘪枯燥,既内容丰富又不驳杂混乱,将学科的文化精髓与精神内涵展现给学生,并努力激发出学生“见一木而欲知全林,见一石而欲知全山”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产生“课上入门,课下探究,激发兴趣,终身学习”的强烈愿望。 人文素质选修课旨在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活跃思维,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就不能囿于学科之间的界限,要重视不同知识的穿插、融合与贯通,让学生从中得到情绪的愉悦、精神的陶冶、智慧的启迪。例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开设的人文素质选修课“字海漫游”,以汉字为突破口,以《说文解字》为理论依据,通过文字故事、文学名著、历史故事等通俗易懂的解说形式,去阐释汉字的产生及发展,启发学生了解汉字的艺术魅力,进一步体会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材讲义的开发上,该课程灵活新颖、图文并茂,在汉字知识中穿插历史、文学、伦理、哲学、民俗等多方面内容,以高度浓缩的方式向学生传输大容量、高密度的知识,给学生造成强烈的感受冲击,激发学生探究乐趣,鼓励学生在课程讲义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设计,简而括之,就是要突出“博、精、深、新”的特点。所谓“博”,即课程的知识面广博,内容丰富;所谓“精”,就是教学内容要选择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经典之作,要具有突出的人文价值和鲜明的学科特色;所谓“深”,就是要有合适的理论深度,忌肤浅表面,要具备一定的学术内涵;所谓“新”,就是要引发学生的兴趣,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2.信息动态碰撞: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设计。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选修课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服务的,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以“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线,强调信息的双向流动,思维的动态碰撞以及智慧的彼此激发,努力做到“知能一体、知行一致”。
经验证明,“灌输式”“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必定会使课堂死气沉沉,了无生趣,强烈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想让课堂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就要由呆板枯燥的单向讲授变为生动活泼的双向交流,充分利用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作品展示、成果分享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自由,让不同思想、不同观点在课堂中交流碰撞,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如在“字海漫游”选修课中,教师以“千万别折腾汉字”为主题,让同学们找出生活学习中经常出现的汉字错用误用现象,并借助《说文解字》《现代汉语大辞典》,探根求源,检索词义,分析谬误,修错改正。教师还可以建议同学组成“语林啄木鸟”社团,在每次上课之前向大家公布校园宣传栏内语言及语法错误的实例,以供大家一同分析甄别。
3.学材海量呈现:教学手段的现代性设计。在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板书、图片、照片、模型、实物等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学生的印象。同时,为了达到课程知识对学生多方位多维度的冲击与大频率的刺激,教师还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教案,构建网络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争取为学生提供一个课余时间学习的知识宝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4.过程持续评价:教学反馈的灵活性设计。人文素質选修课教师在做好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生学习。针对部分学生“选而不修”的问题,教师要和教学管理部门沟通,在学生下次选课时做好监控,通过奖惩措施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在学生选课前,要将课程特点、课程内容、授课形式、难易程度、师资水平等情况告知学生,让学生在选课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避免学生因对课程不了解而产生退课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持续性的过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学习能力等要素进行监控,对日常学习表现进行打分,并折合一定的比例汇入期末考核成绩。在考试形式上,教师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可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核、撰写论文、成果设计、读书报告、汇报演出等多种方式进行,将考试作为学生的一次再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
5.课堂内外融通: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设计。人文素质选修课课时有限,仅仅依靠课上时间远不能达到学生的需求,因此人文素质选修课要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要把有限的选修课教学和经常性的学生活动以及固定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师要加强与学工部门的沟通,把教学活动积极延伸到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中去,还可以依托学生和社团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实践教学。
比如文学类素质选修课,教师可以与学校的文学社团联系起来,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文学活动中,研读经典作品,营造美好的精神境界;教师还可以依托文学社团举办朗诵会,诵读优秀文学作品,借“朗诵”这一艺术形式传播文学之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热心同学创办学校里的文学报、诗歌报等文艺小报,给学生和老师们一个长期的交流园地,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积极写作的学习热情。
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科学安排,合理引导,积极开发,在教学设计方面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现代性、教学评价的灵活性以及实践活动的开放性。
[参考文献]
[1]于洁,马吉兆.高职类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建设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2010(5).
[2]张益萍,赵宇.重庆市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现状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1).
[关键词]人文素质 选修课 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张华(1975- ),女,河北徐水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 100015)张永辉(1971- ),男,河北保定人,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及中文教育。(北京 100029)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1年度北京市属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教师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HR20110845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53-02
当代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社会,为了更快地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劳动分工日益精细化的基础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全面化、综合化。一名技术性人才,仅仅靠一门应用性技术就能走遍天下的社会现状已经悄然改变,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飞速发展,企业更新换代,技术日新月异,从业者失业转行或职务晋升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转变频率越来越高。从业者如何在竞争中更好地规避就业风险,捕捉发展机遇,全都依靠个人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对人才培养“高学历,低文化;多知识,寡素质;只知书,不达理”的尴尬局面,诸多职业院校也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职业技能提高与人文素质培养是人才腾飞的两翼。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纷纷开设了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以此作为专业课程的有力补充,借以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发展后劲,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课程特点
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浸润着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灿烂辉煌的精神财富,包含着上千年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镌刻着绵延不绝的生命智慧,熔铸着人类精神文明的丰碑。虽然它不能直接解决学生在专业领域遇到的各类技术性、实践性问题,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必备的思维方式、意志品质以及各种精神力量,它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给予学生成长与发展所必需的正能量。在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智慧启迪下,学生能积极地汲取成长的精神养料,形成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未来的生活中能较好地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等关系。人文素质类选修课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有力补充,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选修课作为专业课程的有力补充,与专业必修课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课程性质不同。专业必修课,一般为专业的核心课程,它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学习本门学科,掌握本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人文素质选修课,是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個人需求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占据核心地位,是专业学习的有益补充。人文素质选修课的非核心地位,使得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容易产生敷衍懈怠心理。
其次,两者的课时长短不同。专业必修课,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往往学习的时间较长,课时充裕,并且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能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多次反复中,逐渐掌握并达到技能的熟练;而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的课时较短,一般课时安排在18~36学时,教师要费尽心思,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给学生丰富的信息,高密度的知识容量,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练习、展示自我的机会。
最后,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有所区别。人文素质选修课是在学生充分自愿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选择而进行的课程,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选择学习,也可以选择不学;而专业必修课,学生没有选择余地,不管学生是否有学习意愿,都要进行该门课程的学习。表面上看起来,学生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学习动机似乎更强烈一些,但由于该类课程的非主体地位,不排除部分学生存在“选而不修”“来而不学,混个学分”的可能性。
基于选修课的上述特点,尽管人文素质选修课更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但在教学上,也存在着课时短缺、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条件欠缺等弊端。那么,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如何依据现有条件,努力构建丰富多彩、充满个性而又高质量的人文素质选修课是目前面临的问题。
二、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开发
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开发,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学校教务部门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特色、学生就业需求等因素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从微观层面上来说,课程开发团队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实践活动等方面合理安排,精心设计。
1.营养拼盘套餐: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设计。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由于课时少,时间短,保证不了知识点的面面俱到、环环相扣,它不能像必修课那样按照学科的自身逻辑系统完整地讲授,而是要抓大放小,提炼精髓,剔除枝叶,展示精华。人文知识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高职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细致深刻地掌握众多内容,教师要按照一定的专题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重组,既高屋建瓴又不流于空泛,既简明扼要又不干瘪枯燥,既内容丰富又不驳杂混乱,将学科的文化精髓与精神内涵展现给学生,并努力激发出学生“见一木而欲知全林,见一石而欲知全山”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产生“课上入门,课下探究,激发兴趣,终身学习”的强烈愿望。 人文素质选修课旨在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活跃思维,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就不能囿于学科之间的界限,要重视不同知识的穿插、融合与贯通,让学生从中得到情绪的愉悦、精神的陶冶、智慧的启迪。例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开设的人文素质选修课“字海漫游”,以汉字为突破口,以《说文解字》为理论依据,通过文字故事、文学名著、历史故事等通俗易懂的解说形式,去阐释汉字的产生及发展,启发学生了解汉字的艺术魅力,进一步体会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材讲义的开发上,该课程灵活新颖、图文并茂,在汉字知识中穿插历史、文学、伦理、哲学、民俗等多方面内容,以高度浓缩的方式向学生传输大容量、高密度的知识,给学生造成强烈的感受冲击,激发学生探究乐趣,鼓励学生在课程讲义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设计,简而括之,就是要突出“博、精、深、新”的特点。所谓“博”,即课程的知识面广博,内容丰富;所谓“精”,就是教学内容要选择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经典之作,要具有突出的人文价值和鲜明的学科特色;所谓“深”,就是要有合适的理论深度,忌肤浅表面,要具备一定的学术内涵;所谓“新”,就是要引发学生的兴趣,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2.信息动态碰撞: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设计。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选修课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服务的,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以“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线,强调信息的双向流动,思维的动态碰撞以及智慧的彼此激发,努力做到“知能一体、知行一致”。
经验证明,“灌输式”“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必定会使课堂死气沉沉,了无生趣,强烈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想让课堂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就要由呆板枯燥的单向讲授变为生动活泼的双向交流,充分利用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作品展示、成果分享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自由,让不同思想、不同观点在课堂中交流碰撞,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如在“字海漫游”选修课中,教师以“千万别折腾汉字”为主题,让同学们找出生活学习中经常出现的汉字错用误用现象,并借助《说文解字》《现代汉语大辞典》,探根求源,检索词义,分析谬误,修错改正。教师还可以建议同学组成“语林啄木鸟”社团,在每次上课之前向大家公布校园宣传栏内语言及语法错误的实例,以供大家一同分析甄别。
3.学材海量呈现:教学手段的现代性设计。在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板书、图片、照片、模型、实物等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学生的印象。同时,为了达到课程知识对学生多方位多维度的冲击与大频率的刺激,教师还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教案,构建网络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争取为学生提供一个课余时间学习的知识宝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4.过程持续评价:教学反馈的灵活性设计。人文素質选修课教师在做好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生学习。针对部分学生“选而不修”的问题,教师要和教学管理部门沟通,在学生下次选课时做好监控,通过奖惩措施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在学生选课前,要将课程特点、课程内容、授课形式、难易程度、师资水平等情况告知学生,让学生在选课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避免学生因对课程不了解而产生退课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持续性的过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学习能力等要素进行监控,对日常学习表现进行打分,并折合一定的比例汇入期末考核成绩。在考试形式上,教师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可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核、撰写论文、成果设计、读书报告、汇报演出等多种方式进行,将考试作为学生的一次再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
5.课堂内外融通: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设计。人文素质选修课课时有限,仅仅依靠课上时间远不能达到学生的需求,因此人文素质选修课要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要把有限的选修课教学和经常性的学生活动以及固定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师要加强与学工部门的沟通,把教学活动积极延伸到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中去,还可以依托学生和社团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实践教学。
比如文学类素质选修课,教师可以与学校的文学社团联系起来,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文学活动中,研读经典作品,营造美好的精神境界;教师还可以依托文学社团举办朗诵会,诵读优秀文学作品,借“朗诵”这一艺术形式传播文学之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热心同学创办学校里的文学报、诗歌报等文艺小报,给学生和老师们一个长期的交流园地,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积极写作的学习热情。
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科学安排,合理引导,积极开发,在教学设计方面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现代性、教学评价的灵活性以及实践活动的开放性。
[参考文献]
[1]于洁,马吉兆.高职类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建设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2010(5).
[2]张益萍,赵宇.重庆市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现状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