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治疗走向社区融合:农村社区康复介入策略研究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tllzz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项残疾人康复策略,社区康复在我国得到了一定发展.然而,医疗康复理念主导下的农村社区康复从"基于包容性理念的社区发展策略"异化为"残疾人社区内的医疗康复".以生物医学康复为核心,现有的康复介入策略与包容性理念有较大差距,在理念与目标、运行机制、参与主体、资源供给等方面产生了诸多问题.分析发现,这种异化背后存在一个由发展主义话语、个人主义解释策略和残疾的医疗康复模式共同织就的逻辑体系,在这一框架内提出的方案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康复面临的问题.只有改变观念、更正认知,才能解决农村社区康复面临的困境,推动农村包容性社区发展.
其他文献
马克思毕生致力于对资本的批判和人的解放道路的探索,其透析资本的成果集中体现在《资本论》中.早在"《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他就开始了"政治经济学转向",并将资本确立为其理论研究的真正"本题",此后他每一步思想进展都关涉他对资本与人、资本与社会、资本与历史关系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宣言》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们只把《共产党宣言》视为单纯的"宣言"性质的政治组织的纲领,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有限的篇幅中厘清了资本社会的形成及其效应、揭示了资本的展开逻辑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对超
由于"回应型法"概念具有吻合于"转型期"的开放特征和呼唤法律发展的独特品格,其深为我国法学界所认可与青睐,相关著述亦可谓汗牛充栋,体现了我国法学界对域外社会法学理论的接受与运用.但对"回应型法"概念的应用和研究也存在明显的误用现象.一方面,大量研究将本不属于"回应型法"语境的问题纳入探讨范畴,致使"回应型法"概念面临外延泛化的困境;另一方面,部分研究缺乏真正的问题意识,其直抵"回应型法"的呼吁似有急功近利之虞.追本溯源,上述问题均源于对"回应型法"概念的理解偏差.若要准确、周延地把握其内涵,便需明晰"回应
我国破产信息化制度需辩证地融合效率、公平、安全等多元价值,以提升法院审理质效、促进债权人利益最大化、监督管理人履职、维护司法公正并助力智慧法院建设.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度建构中发挥主体性功能,地方法院在诸多方面进行制度创新."短板效应"突出的破产信息化制度存在欠缺顶层设计和规划;法院内外部的信息互通联动机制不完善;运用信息化手段审理破产案件缺乏动力;对破产案件当事人的数据信息保护不足等问题.建议秉持"体系化思维"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尽快打通执行破产程序的信息互通和程序转换渠道,并分步骤解决与其他部门的协
组织力是单要素能力与诸要素合力相互协作发挥整体性效能的具体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力提供了动力源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力建设的主要依据,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生成的最广泛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组织驾驭力、群众凝聚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组织监督力共同构成了组织力的基本框架.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提升必须首先明确组织力提升的战略地位,同时面对党员干部代际变化和选择多元性的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是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根本法宝.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贯穿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关键在于着眼时代要求、把握国情本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关键在于抓住思想精髓、把握文化真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扎实推进"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印度和波斯等亚洲国家历史命运的时评,对以英国为首的殖民者在中国、印度、波斯等亚洲国家犯下的罪行以及由此引发的历史后果进行了深刻阐明和道义批判,被学者称为"亚洲问题",其实质是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东方封建社会结构的冲击.这种冲击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从道义上严厉谴责西方殖民者的海盗式入侵及对东方各民族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又认为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带来的现代工业、市场和国际航线,才能摧毁东方专制主义这具"木乃伊",给亚洲社会带来新世纪
1980年代乡土小说的色彩描写不仅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而且灵活运用传统诗歌的通感手法,经常在绚烂多姿的画面中融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以及在刻画人物时颇为注重对衣饰穿着等的色彩表现,从而呈现出既充满生机活力又能激发人们审美情愫的美感世界.此外,1980年代乡土小说注重用丰富的色彩画面来展现想象世界,显露出梦幻般的色彩感触,形成言近旨远、虚实交融的审美想象空间.1980年代乡土小说的色彩书写之所以较之以往的乡土小说更为突出,既与作家受到中西绘画影响而具备敏锐的色彩感悟力有关,也和作家自身的个性气质有着内在关联,另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其依靠人民力量实现人民幸福的立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贯穿于一百年来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中.从理论发展脉络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经历了厘清唯物史观、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生产力发展理论创新的三个阶段.从实践探索历程看,以人民为中心实践走过了发动人民革命、建立人民政权、促进人民发展、实现人民幸福四个时期.百年来,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中形成了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相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统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的科学规律,并
对人的追问和探讨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在马克思之前,无论是黑格尔把人作绝对精神的理解,还是费尔巴哈提出的感性直观的人,抑或是施蒂纳的"唯一者",对人的研究都陷入了抽象人学的困境,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或者在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中完全抹杀人的个性,再或者仅仅论证人只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这个理论困境直到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动因探索提出"现实的个人"才得到批判性超越,并由此为马克思主义带来了革命性的超越意义.
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精神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午昌在《中国画学全史》中指出,中国画内含自然崇拜、教化、儒释道和诗意等艺术精神和美学理念.这些艺术精神和美学理念隐含丰盛的精神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这些美学精神,需要针对中国传统绘画当代受众结构内高、中、低三个层级受众群体的特点,充分利用教育、知识、媒介、社交四条传播路径,以提升大众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理念的认知和认同.有效传播中国传统绘画中蕴含的美学精神,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