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教学如何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多方面培养,是今天新课程教学的重要要求和目标。本文通过改革生物课堂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培养方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与机会。
关键词:生物教学;多种能力培养;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128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素质教育的实施及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心智,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生物能力的培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与时俱进。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过程,谈谈如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生物知识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前提,其心理结构基础是:“注意——感知——解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不可忽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高中生物教师在做演示实验过程中必须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观察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的内容:把注有蔗糖溶液的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一段时候后,漏斗内的液面是变高呢?还是变低呢?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漏斗的液面不再变化了,半透膜两侧的浓度谁大?谁小?等问题来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解释漏斗液面上升的原因。这种先明确实验目的,带有问题观察实验的培养就充分调动学生观察能力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既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实验能力直接反映学生素质的高低,实验能力是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的复杂指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其中侧重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获得的知识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验证明是最有效的办法。例如,讲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低温抑制酶的活性,高温使酶变性失活。学生一般很难得到理性上的认识,教师可以安排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0℃和100℃条件下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的反应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就不难理解:从0℃恢复到室温时,酶还有催化能力,但从100℃降到室温时,酶没有活性了。又如,夏天中午植物出现“午休”的现象,只是让学生就课本的曲线图分析,学生还是不能达到理性上的认识。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在炎热的中午,把自己种的植物放在太阳下光照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对植物在炎热夏天中午出现午休的现象就一目了然了。
三、培养学生分析生物图形的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生物图,这些生物图是生物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一幅生物图贮存了和浓缩了大量的时空信息,有着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直观、简洁等特点,是直观教学运用手段的重要体现形式。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生物图的能力,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在必修二第2章第三节伴性遗传中,遗传系谱图的判断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但多数学生往往不知如何入手。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过程展示如何培养学生分析生物的能力。如出示一个遗传图谱,让学生分析并回答:
(1)Ⅲ10的色盲基因来自第Ⅰ代中的______号个体。
(2)写出下列个体可能的基因型:Ⅱ4______;Ⅱ6______。
分析遗传图的思路:
第一步,判断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遗传。这一步是解题的切入点,一旦这一步判定错误,后面的分析或预测则全部是错误的,得分的几率几乎为零。判断时可依据“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这两句口决判断。
第二步,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基本方法是根据性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确定,若不符合则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第三步:根据第一步和第二步确定的遗传方式,推测遗传系谱中各成员的基因型。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生物图的分析,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图的分析能力。
四、培养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就是运用學习过的知识去认识事物的内部联系并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能力。包括对知识涵义的领悟、揭示和引申等。理解是学习的思维活动,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是衡量学习活动有效与否的主要标志。而很多学生对课本的生物概念是很难理解的,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孤立割裂,不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不能牢固地、系统地把握知识的实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方法是:“认识事物→识别本质→明白联系”。例如: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这个概念,课本上的定义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如果单单让学生看课本定义来理解自由组合定律,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但是用减数分裂的图解来帮学生分析自由组合是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学生就豁然开朗,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最后分析得出两个结论:1. 自由组合定律是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也只适用于有性生殖的生物,对无性生殖的生物不适用。2. 自由组合定律发生时间是四分体时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这样,学生就顺理成章地对概念作出科学的理解。
五、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高中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简单运用生物知识来分析生活现象,让学生从心理上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得到实践,就会唤起他们学习生物的动力。例如,在讲必修三第2章第3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分析“手被刀割到”的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和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的区别时,很多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常识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如手被刀割到时,是先感觉到痛还是先缩手。通过对手被刀割到的日常现象,学生不难理解,缩手的神经中枢是在脊髓,兴奋传递到神经中枢的距离短,所以反应快,而痛的感觉中枢是在大脑皮层,兴奋传递到神经中枢的距离长,所以反应慢。这样,把学生的理论知识用来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做到温故知新,又能达到培养学生生物兴趣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西灵山县灵山中学 535400)
关键词:生物教学;多种能力培养;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128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素质教育的实施及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心智,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生物能力的培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与时俱进。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过程,谈谈如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生物知识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前提,其心理结构基础是:“注意——感知——解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不可忽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高中生物教师在做演示实验过程中必须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观察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的内容:把注有蔗糖溶液的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一段时候后,漏斗内的液面是变高呢?还是变低呢?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漏斗的液面不再变化了,半透膜两侧的浓度谁大?谁小?等问题来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解释漏斗液面上升的原因。这种先明确实验目的,带有问题观察实验的培养就充分调动学生观察能力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既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实验能力直接反映学生素质的高低,实验能力是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的复杂指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其中侧重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获得的知识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验证明是最有效的办法。例如,讲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低温抑制酶的活性,高温使酶变性失活。学生一般很难得到理性上的认识,教师可以安排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0℃和100℃条件下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的反应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就不难理解:从0℃恢复到室温时,酶还有催化能力,但从100℃降到室温时,酶没有活性了。又如,夏天中午植物出现“午休”的现象,只是让学生就课本的曲线图分析,学生还是不能达到理性上的认识。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在炎热的中午,把自己种的植物放在太阳下光照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对植物在炎热夏天中午出现午休的现象就一目了然了。
三、培养学生分析生物图形的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生物图,这些生物图是生物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一幅生物图贮存了和浓缩了大量的时空信息,有着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直观、简洁等特点,是直观教学运用手段的重要体现形式。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生物图的能力,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在必修二第2章第三节伴性遗传中,遗传系谱图的判断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但多数学生往往不知如何入手。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过程展示如何培养学生分析生物的能力。如出示一个遗传图谱,让学生分析并回答:
(1)Ⅲ10的色盲基因来自第Ⅰ代中的______号个体。
(2)写出下列个体可能的基因型:Ⅱ4______;Ⅱ6______。
分析遗传图的思路:
第一步,判断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遗传。这一步是解题的切入点,一旦这一步判定错误,后面的分析或预测则全部是错误的,得分的几率几乎为零。判断时可依据“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这两句口决判断。
第二步,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基本方法是根据性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确定,若不符合则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第三步:根据第一步和第二步确定的遗传方式,推测遗传系谱中各成员的基因型。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生物图的分析,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图的分析能力。
四、培养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就是运用學习过的知识去认识事物的内部联系并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能力。包括对知识涵义的领悟、揭示和引申等。理解是学习的思维活动,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是衡量学习活动有效与否的主要标志。而很多学生对课本的生物概念是很难理解的,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孤立割裂,不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不能牢固地、系统地把握知识的实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方法是:“认识事物→识别本质→明白联系”。例如: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这个概念,课本上的定义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如果单单让学生看课本定义来理解自由组合定律,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但是用减数分裂的图解来帮学生分析自由组合是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学生就豁然开朗,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最后分析得出两个结论:1. 自由组合定律是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也只适用于有性生殖的生物,对无性生殖的生物不适用。2. 自由组合定律发生时间是四分体时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这样,学生就顺理成章地对概念作出科学的理解。
五、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高中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简单运用生物知识来分析生活现象,让学生从心理上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得到实践,就会唤起他们学习生物的动力。例如,在讲必修三第2章第3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分析“手被刀割到”的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和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的区别时,很多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常识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如手被刀割到时,是先感觉到痛还是先缩手。通过对手被刀割到的日常现象,学生不难理解,缩手的神经中枢是在脊髓,兴奋传递到神经中枢的距离短,所以反应快,而痛的感觉中枢是在大脑皮层,兴奋传递到神经中枢的距离长,所以反应慢。这样,把学生的理论知识用来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做到温故知新,又能达到培养学生生物兴趣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西灵山县灵山中学 53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