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建筑室外空间:城市——建筑的“凝结器”
建筑室外空间,是介于建筑内部空间和城市开放空间两者之间的一种空间类型。从功能方面讲,特定建筑(群)的室外空间,一般要担负该建筑(群)的部分使用功能,满足使用者特定的户处活动要求;另一方面民,建筑室外空间又属于城市空间体系的一部分,必然要在景观,生态,文化等方面,对于城市空间体系和空间特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具体形态方面讲,建筑室外空间属于特定的建筑领域,限定它的界面有时是明确的,具有明确的边缘;有时是模糊的,跟室内空间沟通在一起。同时它跟街道、广场、游园等城市开放空间的界限往往也比较模糊。从这个意义讲,建筑室外空间担负着联系建筑和城市的作用,是城市--建筑的“凝结器”。
二、城市建筑室外空间存在的一些问题
城市是历史的大舞台,城市的面貌体现着特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和文化。作为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建筑室外空间值得我们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
由于对建筑室外空间的限定比较模糊,出于种种原因,它很有可能沦为建筑的配角,变得支离破碎,被人遗忘。目前随着我国城市过程的加快,城市开发强度的加大,在这个空间层面上,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深思。
1.“建筑——空间关系”失衡
建筑外部空间的形态服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跟建筑的功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国古代社会,随着城市商业的繁荣,城市的临街建筑出现了大量的店铺,为了保证大量购物人流的便利,建筑外部空间多以方便步行的硬地为主,建筑外立面也设计的较为开敞,行人路线比较灵活,建筑尺度也较为亲人。此时建筑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得到凸显。
然而,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这种和谐的“建筑——空间”关系被打破,建筑功能迅速膨胀,建筑体量急剧增大,在日益拥挤的城市里,为了在有限的地块上,实现尽可能多的建筑面积,建筑被设计得前所未有的庞大和笨重,相对的,建筑外部空间严重破坏了历史地段原有的城市机理,更带来了机能上的弊端,建筑变得不再亲人,建筑外部空间失失了原有的吸引力,城市变成混凝土森林,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2、缺乏统筹规划,整体设计
传统建筑外部空间,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的特征,庭院和广场的围合感大都较强,一系列单体建筑的外部空间通常组成统一的街廓,这和当时森严的建筑等级制度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单体建筑受体量,型制的束缚,所以创作的余地较小,因此也产生了较为统一的建筑外部空间;而随着技术、规范等束缚建筑形态的因素被一一突破,个体建筑创作的空间空前增大,现代建筑外部空间所组成的街道上空间的连续感遭到破坏,广场的围合感在弱化,街廓的整体感在消退,仅仅是联系松散的建筑实体凸显在城市环境之中。
那种传统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视觉上的和谐与统一,到了今天的城市,成了难得一见。单体建筑加上自成体系封闭的模式,以及缺乏有力的规划约束,寻致了建筑外部空间的残缺不全和混乱无序。
3、割裂传统,盲目攀比,毫无特色
城市建设外部空间的设计当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倾向,就是城市的个性正在逐步丧失。这种退化的过程跟当今日益广泛的全球化浪潮密不可分——经济的全球化,除了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开阔的视野和不同文化的交融,也使得一些人(特别是不少开发商)产生了心理错位,机械的模仿导致了一些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方格网的铺地,大片的草皮,尺度非凡的灯柱、旗杆,张牙舞爪的雕塑……,这些本应结合具体的城市气候、城市文脉和建筑的使用要求,仔细斟酌方可定夺的元素,在某些急功近利者的眼里,成了现代、气派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形象工程”必不可少的“万灵药”
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无论在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在新兴开发区,无论在繁华中心还是在研究学术的高等学府,我们总能看到似曾相识的建筑上部空间设计。除了这种抄袭现象,存在着盲目的攀比心理。
4、政治、经济利益干扰室外空间设计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很多,大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城市景观,城市集散,城市基础设施要求等等属于宏观层面,建筑的形式和功能,建筑室外空间的使用要求以及建筑的设计处理则属于微观层面。此外还有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比较突出的有“政绩工程”和“效益至上”两种现象。
在前者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大而无当的室外空间,尤其是众多所谓的“市政广场”,有的竟比天安门广场还要大!在住宅用地,文教用地以及耕地面积相对紧张的前提下,某些领导者脱离实际,盲目斥巨资兴建起大规模的市政大楼和广场,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
建筑外部空间由于“效益至上”思想的影响,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高容积率,低绿化率的建筑群体设计。为了在有限的地块上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室外空间成为设计师最后考虑的区域。这种追求效益的方式究竟是否通用呢?
5、缺乏公众性、人性化设计
城市是大家的城市,这种提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的承诺上,而应该体现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而具体建筑也有其具体的功能。作为这两者的“凝结器”,建筑外部空间则必须同时具有公众性和专有性两种属性,体现在形态上应该同时具有开放性和私密性两种趋向。但事实表明,建筑室外空间的开放性有时更容易被忽视。
长期以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概念,几乎已经形成了我们思维的定势。经常提到的用户和顾客至上,一再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却得不到具体的体现。
6、无视城市生态环境的現象严重
城市空间景观设计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居环境日益恶化。生物气候学和可持续性发展成了所有关心人类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的人们共同关注的学科。水资源匮乏,全球气候变暖,城市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迫切要求我们从事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当中,对于环境问题给与足够的考虑。反观一些室外空间景观设计,情况令人忧虑。无视环境气候的恶化和水资源在匮乏,一些地方大种草坪,长年累月定期浇灌的喷头里,多少珍贵的水资源在流失!多年长成的大树往往因为在某些人眼里“不够档次”而惨遭砍伐,而代之以流行的雪松和银杏等树种,高昂的成本暂且不说,较长的生长周期也使得植物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这些植物也无法真正反映地方地理气候特征。一些地方为了“黄土不露天”大量采用混凝土整铺铺地,从而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地下,破坏地下水资源的平衡。……这问题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21世纪是一个崇尚科学技术,环境保护,关注人类生物圈和人居环境质量,尊重人性自由和公众权利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们对自然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室外交往、休闲、娱乐空间的舒适度要求更高的时代。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今后的建筑室外空间设计,必然是景观设计师和环境艺术家们面临的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任务。
时代呼唤精品,反思方能进步。相信,随着社会审美观念的提升,设计师综合素质和创作水平的提高,更多更优秀的室外空间设计作品将会诞生在我们的眼前。
一、建筑室外空间:城市——建筑的“凝结器”
建筑室外空间,是介于建筑内部空间和城市开放空间两者之间的一种空间类型。从功能方面讲,特定建筑(群)的室外空间,一般要担负该建筑(群)的部分使用功能,满足使用者特定的户处活动要求;另一方面民,建筑室外空间又属于城市空间体系的一部分,必然要在景观,生态,文化等方面,对于城市空间体系和空间特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具体形态方面讲,建筑室外空间属于特定的建筑领域,限定它的界面有时是明确的,具有明确的边缘;有时是模糊的,跟室内空间沟通在一起。同时它跟街道、广场、游园等城市开放空间的界限往往也比较模糊。从这个意义讲,建筑室外空间担负着联系建筑和城市的作用,是城市--建筑的“凝结器”。
二、城市建筑室外空间存在的一些问题
城市是历史的大舞台,城市的面貌体现着特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和文化。作为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建筑室外空间值得我们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
由于对建筑室外空间的限定比较模糊,出于种种原因,它很有可能沦为建筑的配角,变得支离破碎,被人遗忘。目前随着我国城市过程的加快,城市开发强度的加大,在这个空间层面上,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深思。
1.“建筑——空间关系”失衡
建筑外部空间的形态服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跟建筑的功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国古代社会,随着城市商业的繁荣,城市的临街建筑出现了大量的店铺,为了保证大量购物人流的便利,建筑外部空间多以方便步行的硬地为主,建筑外立面也设计的较为开敞,行人路线比较灵活,建筑尺度也较为亲人。此时建筑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得到凸显。
然而,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这种和谐的“建筑——空间”关系被打破,建筑功能迅速膨胀,建筑体量急剧增大,在日益拥挤的城市里,为了在有限的地块上,实现尽可能多的建筑面积,建筑被设计得前所未有的庞大和笨重,相对的,建筑外部空间严重破坏了历史地段原有的城市机理,更带来了机能上的弊端,建筑变得不再亲人,建筑外部空间失失了原有的吸引力,城市变成混凝土森林,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2、缺乏统筹规划,整体设计
传统建筑外部空间,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的特征,庭院和广场的围合感大都较强,一系列单体建筑的外部空间通常组成统一的街廓,这和当时森严的建筑等级制度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单体建筑受体量,型制的束缚,所以创作的余地较小,因此也产生了较为统一的建筑外部空间;而随着技术、规范等束缚建筑形态的因素被一一突破,个体建筑创作的空间空前增大,现代建筑外部空间所组成的街道上空间的连续感遭到破坏,广场的围合感在弱化,街廓的整体感在消退,仅仅是联系松散的建筑实体凸显在城市环境之中。
那种传统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视觉上的和谐与统一,到了今天的城市,成了难得一见。单体建筑加上自成体系封闭的模式,以及缺乏有力的规划约束,寻致了建筑外部空间的残缺不全和混乱无序。
3、割裂传统,盲目攀比,毫无特色
城市建设外部空间的设计当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倾向,就是城市的个性正在逐步丧失。这种退化的过程跟当今日益广泛的全球化浪潮密不可分——经济的全球化,除了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开阔的视野和不同文化的交融,也使得一些人(特别是不少开发商)产生了心理错位,机械的模仿导致了一些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方格网的铺地,大片的草皮,尺度非凡的灯柱、旗杆,张牙舞爪的雕塑……,这些本应结合具体的城市气候、城市文脉和建筑的使用要求,仔细斟酌方可定夺的元素,在某些急功近利者的眼里,成了现代、气派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形象工程”必不可少的“万灵药”
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无论在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在新兴开发区,无论在繁华中心还是在研究学术的高等学府,我们总能看到似曾相识的建筑上部空间设计。除了这种抄袭现象,存在着盲目的攀比心理。
4、政治、经济利益干扰室外空间设计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很多,大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城市景观,城市集散,城市基础设施要求等等属于宏观层面,建筑的形式和功能,建筑室外空间的使用要求以及建筑的设计处理则属于微观层面。此外还有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比较突出的有“政绩工程”和“效益至上”两种现象。
在前者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大而无当的室外空间,尤其是众多所谓的“市政广场”,有的竟比天安门广场还要大!在住宅用地,文教用地以及耕地面积相对紧张的前提下,某些领导者脱离实际,盲目斥巨资兴建起大规模的市政大楼和广场,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
建筑外部空间由于“效益至上”思想的影响,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高容积率,低绿化率的建筑群体设计。为了在有限的地块上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室外空间成为设计师最后考虑的区域。这种追求效益的方式究竟是否通用呢?
5、缺乏公众性、人性化设计
城市是大家的城市,这种提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的承诺上,而应该体现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而具体建筑也有其具体的功能。作为这两者的“凝结器”,建筑外部空间则必须同时具有公众性和专有性两种属性,体现在形态上应该同时具有开放性和私密性两种趋向。但事实表明,建筑室外空间的开放性有时更容易被忽视。
长期以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概念,几乎已经形成了我们思维的定势。经常提到的用户和顾客至上,一再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却得不到具体的体现。
6、无视城市生态环境的現象严重
城市空间景观设计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居环境日益恶化。生物气候学和可持续性发展成了所有关心人类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的人们共同关注的学科。水资源匮乏,全球气候变暖,城市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迫切要求我们从事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当中,对于环境问题给与足够的考虑。反观一些室外空间景观设计,情况令人忧虑。无视环境气候的恶化和水资源在匮乏,一些地方大种草坪,长年累月定期浇灌的喷头里,多少珍贵的水资源在流失!多年长成的大树往往因为在某些人眼里“不够档次”而惨遭砍伐,而代之以流行的雪松和银杏等树种,高昂的成本暂且不说,较长的生长周期也使得植物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这些植物也无法真正反映地方地理气候特征。一些地方为了“黄土不露天”大量采用混凝土整铺铺地,从而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地下,破坏地下水资源的平衡。……这问题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21世纪是一个崇尚科学技术,环境保护,关注人类生物圈和人居环境质量,尊重人性自由和公众权利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们对自然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室外交往、休闲、娱乐空间的舒适度要求更高的时代。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今后的建筑室外空间设计,必然是景观设计师和环境艺术家们面临的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任务。
时代呼唤精品,反思方能进步。相信,随着社会审美观念的提升,设计师综合素质和创作水平的提高,更多更优秀的室外空间设计作品将会诞生在我们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