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士力:看“力士”如何逆袭成劳模

来源 :中国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maoc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投资规模9000万元”“年收入1600万元”“影视文化基地”“智能化生产”……这是于士力区别于其他农民工创业者的标签,也是他苦心经营了半辈子的事业成果。
  于士力操着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言语间更没有华丽的词藻,甚至没有很强的逻辑感。但是,质朴的语言,三句话不离老本行的谈话内容,以及信手拈来的小故事,总是能让人感受到这位农民工创业者的平和、踏实与专注。
  53年前,于士力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五家街道双井村。如名字一样,于士力是一名出生在农家的“力士”,有着农家人无限的力量。从一名农村小木匠,到包工头,到建筑公司老板,再到如今的果蔬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资产的几何式增长伴随着开拓创新的追求愿景,于士力的创业之路,亦是一名农家子弟的逆袭之路。
  不服输精神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哈尔滨农村,农家子弟普遍流行学习一门手艺,用来养家糊口,待业在家的于士力便学习了木匠手艺。
  不久之后,于士力回村召集同乡,用自己打工赚下的钱组建了一支建筑施工队。
  干一行爱一行,组建施工队后,于士力白天跟工人们一起干活,晚上去夜大继续学习工程专业,这为他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时候的建筑公司不会考虑你学的专业是啥,而只看重这个东西你能不能做成,能不能看懂图纸,能不能按工期完成任务。”于士力说。在一次完工之后,建筑公司的人问他:“为什么你们这伙人总是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于士力回答:“我上学学的就是这个工程专业。”
  什么事儿都要“做实”,是于士力对自己的要求。组建工程队初期,很多建筑公司看于士力年轻、又是学徒工,便觉得他技术不行,不能够很好地完成施工任务,让他失去了不少赚钱的机会。


  经过的事儿多了,于士力也会反思:“像咱们这种有心气儿的,这个时候就得赶上去。”于是,“这个事儿我能做”就成了他与建筑公司沟通时必不可少的措辞。
  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于士力始终秉承着干活踏实、不贪财的信念,赢得了不少建筑公司的信任。“咱们也不打算多挣,那个时候也没有社会关系和背景,能挣个手工费就行,一来二去,就有许多公司联系我了。”于士力说。
  基于踏实肯干的精神,于士力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挣钱机会,几个人的施工队伍已经不能满足工程量了。随着队伍的壮大,项目的增多,于士力打算成立自己的建筑公司。在得到自己“第一桶金”的同时,于士力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不走寻常路
  2009年,建筑市场已经不太景气。此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始实施“粮改菜”战略,政府倡导城市周边建立有机蔬菜基地。于士力用手里的余钱盘下农村的一块地,想着是否能够乘着政策的“东风”,回到农村,重新创业。
  当他做出放弃城市安逸的生活,抛弃城市已有的事业,重新回到农村种地的决定时,受到的却是家人的反对。
  在任何人眼里,这都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作为农家子弟,在城市打拼实属不易,更应该珍视自己的事业,不能轻易“折腾”,一旦失败,便很难翻身。
  面对诸多质疑,顶着巨大压力,于士力选择回到农村,开始二次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免不了要经历一些挫折。“头两年赔了不少钱,因为外行人干内行事儿免不了走一些瞎路,都得需要自己往里面钻研。”于士力说。
  没有了资金,就去银行贷款;不知道怎样开展农业种植,就去聘请农大的技师、教授;单一的蔬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就引进了花卉和水果。于士力说:“那个时候听说辽阳有百合花,我就引入到大棚里,又亲自到辽阳请种植百合的师傅到我们基地来进行技术指导。南方的果蔬,比如草莓、橘子,都是我自己去外地引到基地的。”
  在发现传统应季蔬果市场已经饱和、利润低的情况下,于士力通过种植反季节果蔬,用时间打了差价,最终扭亏为盈。目前,于士力的蔬果基地共有大棚700多亩,其中温室大棚500多亩,可用于种植的露地面积1000多亩。基地的农产品主要供应中端市场,早上采摘的新鲜果蔬1小时就可配送到哈尔滨市民家中,仅2018年的年收入就达到了1600万余元。
  当初反对于士力回乡创业的家人,也都纷纷前来基地帮忙。“以前那些指指点点的人也都不再说什么了,他们现在都在我这里工作。”于士力笑着说。
  “如果当时真的失败了怎么办?”
  “无论做啥,都要有信心、有耐心,失败都是人为的,只要是你去做,你细心地去做每一件事儿,都能成功。”于士力语气里透着坚定。
  不辜负荣誉
  2010年,于士力带领手下同乡建筑民工返乡“二次创业”,由于人手不够,他便召集周边村镇的农民来蔬果基地干活,最终创造了300多个就业岗位。
  一位来自农村的创业者,带领同乡到城里打拼十载有余,又將这支创业队伍带回农村“反哺”家乡,这一举动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就这样,于士力先后被评为“双城县劳动模范”“哈尔滨市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2017年,通过层层选拔,于士力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为了对得起这份荣誉,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承担了五家街道的全部92户贫困户帮扶工作。为了带这些贫困户脱贫,他投资800万元,倒出100个大棚,建设了菌包厂。在这里,农民可以种植蘑菇、木耳等农作物,由基地统一包销。条件成熟后,农户可自行购买菌种,自行种植销售,达到发家致富的目的。
  用于士力的话说:“咱作为哈尔滨市人大代表、作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作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哪个奖章给你了,你都得一有好事儿就多为农民想想。”
  到目前为止,果蔬基地解决了周边村屯近450余名农民工就业问题,使其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余元。
  前几年,哈尔滨市实行泥草房改造计划,于士力想到自己是搞建筑出身,这些拆下来的旧砖青瓦说不定会在基地派上用场。
  闲不住的他用这些废弃材料,在基地建造了几间泥草房,没想到几个月后,被外地来的导演相中,当即就决定在基地取景拍摄。受到启发的于士力在现代化的果蔬基地里,建成了“东北抗联指挥部”“闯关东草房”“满族农家大院”“双城堡古城墙”“老哈尔滨会馆”“俄罗斯列宾小镇”等极具中俄特色的建筑群,还打出了“满族风情游”的牌子,他的农庄成为哈尔滨周边近郊游的重要景点。
  早晨5点多就要到达基地开始一天的工作,是于士力保持了多年的习惯。对于这一习惯,他解释到:“因为工人5点半就会到基地做工,你得早点来安排任务,做完工之后得让人家早点回家,做做饭,管理管理自家的田地。”
  谈到未来,于士力也想走智能路线。他自豪而轻快地说:“今年会建一个6000平方米的智能化大棚,预计3月末投入运行……”
  当被问到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期待和规划时,这个农家汉子一时语塞:“以后还是要继续学习,不能落后,凡事更需要亲力亲为,踏实、努力地工作。”
  可能,以于士力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以将自己半辈子的心路历程完全表达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于士力的逆袭经历一定饱含着踏实、勤奋、坚韧与奉献。
其他文献
最近Polymer Dynamix公司推出了一种新型的可永久抗静电的热塑性复合物DynaStat。DynaStat热塑性复合物的表面电阻率为1×10^7-1×10^10Ω,这也是电子传感器设备的关
据Nexant Chem Systerns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中国进口塑料原料仍将强劲增长,过去两年对中国进口聚合物的需求可能下降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研究显示,尽管中国进口塑料新料的需求
世人瞩目的 G20杭州峰会,多国领导人齐聚一堂,致力于探讨解决各类短期和长期的政治经济发展问题。而这些看似"高大上"的议题,其实与每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期间作出的
杜邦光电氟材料部门开发了一种在单步骤下即可生产含背板的杜邦Tedlar聚氟化乙烯(PVF)的新技术,并与日本东京的Toppan公司签订授权协议以利用此技术商业化生产用于光电(PV)模块的
人物点击  中车株洲分公司电焊工  “劳动筑梦”全国职工演讲比赛金奖  易冉刚入行的时候,电焊还是一个轻体力工种,她身边有为数不少的女同事。如今,女焊工越来越少,易冉仍然手握一把焊枪在生产一线上冲锋陷阵。  刚进入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底架转胎班的时候,易冉每天要焊5台车,每台车要焊长达25米的焊缝,需要连续蹲一个半小时。一次,妈妈来接她下夜班,由于脸上灰太多,差点没认出她。  在超高工作
整整68页的报告,短短几个小时里,王进已经仔仔细细读了两遍。这是38岁的王进首次当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完全没有想到,我感到很荣幸,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王进说,他是公司
环境管理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命周期评价作为面向产品系统的新型环境管理工具越来越多地被企业所采用。文章结合中国企业环境管理实际,对所采用的环境管理
像孙立这样的一群“观天人”,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便坚守在三沙岛礁上,观云测雨、守家卫国,让气象薪火代代传承,一天也不曾间断……  南海,三沙。中国最南端的气象站,坐落于此。  高温暴晒、年均日照时间近3000小时;从风和日丽到雨骤风狂,只需一瞬间;常年吃不到新鲜蔬菜,饮用水全靠补给……“住一日是天堂,住一周是人间,住一月是地狱。”有人曾如此形容三沙条件的艰苦。  然而,一群“观天人”,从新中国成立不
期刊
(一)舞合:甲:乙:丙:丁:板合:十九大精神传天下,神州万里美如画。十九大精神送春风,宏伟蓝图在心中。全国各级总工会,贯彻落实真到位。头等大事布全局,从上到下在学习。读原著,学原文,
研究以松嫩平原大庆地区盐碱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土壤施用不同剂量的酒糟,进行盐碱土改良技术研究。通过对施用不同剂量的土壤改良基质材料的土壤化学性质的分析对比,筛选出了适宜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土壤改良基质材料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