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也进入“大众化”就业时代。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各高校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已列为各高校的公共核心课程,以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创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的新思路,主要包括健全课程体系、重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入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并强调个性化、持续性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多数高校所认同,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也逐步覆盖各个高校。多数高校已经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到大学的整个阶段,但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上仍处于摸索阶段,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由于缺乏经验,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不完善、缺乏全面系统的安排,教学手段单一,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切实际,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全程化的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系统化的公共必修课程。它由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与素质、能力与素质提高、就业形势与政策、创业就业技巧、就业权益保障等内容构成。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和科学化。当前高校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多数由辅导员或其他学生工作者担任,他们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只要是跟就业指导相关的知识就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系统的安排。就业指导应该是一套完善的系统化的工程,首先应传授学生职业的意识,使他们明确将来的职业方向,再进行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最后才是就业形势和求职技巧的解读。
2.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一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政策导向、学生需求,通过规范的课程开发确定的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就业知识、技能及经验的课程。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宣讲,脱离社会实际,不能根据社会对特定专业学生的需求及就业市场的变化来调整和安排授课内容。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1.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课程,它的课程建设应该是一个分层次的由浅入深的框架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做到循序渐进,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大一的新生,就业指导课程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着重进行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加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对于大学二年级学生,则应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胜任职场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从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能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三年级,很多学生开始考虑人生发展的方向,面对考研、考公务员、留学、求职等不同选择,他们往往感到十分迷茫和焦虑。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教育学生把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对于即将面临求职就业的四年级学生,应着重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指导。此外,还应加强对大四学生的心理辅导,排解就业困惑,树立就业的信心。
2.职业价值观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渗透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
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上加大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内容,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帮助他们把对职业的社会认识、道德认识与职业能力、兴趣结合在一起,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正确的择业动机。
3.教学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很多高校刚刚起步,学生對就业指导课程认识不足,大多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公共课,对这门课程毫无兴趣。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应当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师生互动、情境模拟、素质提升训练游戏、主题活动、小组讨论、观看多媒体视频等。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模拟情境,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符合他们需求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求知欲望,锻炼职业能力。开展适应职场需求的各类素质训练。引入鲜活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启发他们主动思考。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对非专业出身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视频、测评工具、图书资料、典型案例等资源,还可以邀请职场成功人士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分享成功经验。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校园招聘会活动,提前感受求职经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掘自身的优缺点并弥补不足之处。
5.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持续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建立在宏观就业指导基础上,对个体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细致的、系统的全过程的指导,是宏观就业指导的延续和补充。由于性格、自身条件、家庭环境等的不同,在职业环境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业适应范围,不同的职业对人有不同的要求。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关注到个体的差异,指导才会更有针对性。
就业指导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不是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知识,通过考试或考查就结束的课程。课程结束后,学生真正面临求职时,还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需要一定的就业指导。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应当具有延展性,而不是阶段性的。帮助学生发现自我,锻炼自我,并最终获得一份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才是就业指导服务的最终目的。
就业指导是一件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事情,就业指导课程是能够帮助学生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实现个人美好愿望的课程。高校应当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将其建设为学生喜欢,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就业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朱朝阳.探讨深化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理解的教改方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
[2]王学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刍议[J].山西科技,2011,(2).
[3]田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
[4]祁晓双.论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意义[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1)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多数高校所认同,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也逐步覆盖各个高校。多数高校已经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到大学的整个阶段,但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上仍处于摸索阶段,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由于缺乏经验,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不完善、缺乏全面系统的安排,教学手段单一,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切实际,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全程化的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系统化的公共必修课程。它由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与素质、能力与素质提高、就业形势与政策、创业就业技巧、就业权益保障等内容构成。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和科学化。当前高校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多数由辅导员或其他学生工作者担任,他们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只要是跟就业指导相关的知识就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系统的安排。就业指导应该是一套完善的系统化的工程,首先应传授学生职业的意识,使他们明确将来的职业方向,再进行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最后才是就业形势和求职技巧的解读。
2.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一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政策导向、学生需求,通过规范的课程开发确定的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就业知识、技能及经验的课程。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宣讲,脱离社会实际,不能根据社会对特定专业学生的需求及就业市场的变化来调整和安排授课内容。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1.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课程,它的课程建设应该是一个分层次的由浅入深的框架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做到循序渐进,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大一的新生,就业指导课程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着重进行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加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对于大学二年级学生,则应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胜任职场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从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能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三年级,很多学生开始考虑人生发展的方向,面对考研、考公务员、留学、求职等不同选择,他们往往感到十分迷茫和焦虑。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教育学生把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对于即将面临求职就业的四年级学生,应着重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指导。此外,还应加强对大四学生的心理辅导,排解就业困惑,树立就业的信心。
2.职业价值观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渗透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
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上加大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内容,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帮助他们把对职业的社会认识、道德认识与职业能力、兴趣结合在一起,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正确的择业动机。
3.教学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很多高校刚刚起步,学生對就业指导课程认识不足,大多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公共课,对这门课程毫无兴趣。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应当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师生互动、情境模拟、素质提升训练游戏、主题活动、小组讨论、观看多媒体视频等。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模拟情境,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符合他们需求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求知欲望,锻炼职业能力。开展适应职场需求的各类素质训练。引入鲜活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启发他们主动思考。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对非专业出身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视频、测评工具、图书资料、典型案例等资源,还可以邀请职场成功人士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分享成功经验。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校园招聘会活动,提前感受求职经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掘自身的优缺点并弥补不足之处。
5.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持续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建立在宏观就业指导基础上,对个体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细致的、系统的全过程的指导,是宏观就业指导的延续和补充。由于性格、自身条件、家庭环境等的不同,在职业环境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业适应范围,不同的职业对人有不同的要求。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关注到个体的差异,指导才会更有针对性。
就业指导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不是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知识,通过考试或考查就结束的课程。课程结束后,学生真正面临求职时,还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需要一定的就业指导。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应当具有延展性,而不是阶段性的。帮助学生发现自我,锻炼自我,并最终获得一份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才是就业指导服务的最终目的。
就业指导是一件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事情,就业指导课程是能够帮助学生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实现个人美好愿望的课程。高校应当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将其建设为学生喜欢,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就业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朱朝阳.探讨深化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理解的教改方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
[2]王学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刍议[J].山西科技,2011,(2).
[3]田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
[4]祁晓双.论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意义[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