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理论与中国旅游思想史构建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n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是思想史的构建,旅游学作为新兴学科,在“思想史”上还无法与传统经典学科相比,也是学科地位不高的一种表现。吴必虎教授提出游历的概念及其研究体系,具有重要的学科发展意义。“游历是人类最基础、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类基于个体行为但却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活动,即人类在旅途与目的地的外部世界探索(exploration)与深刻身心体验(experience)的一系列活动”,在游历的五生型式(生拓、生易、生思、生业、生悦)的基础上,围绕着人类游历活动的发展,开展以旅游学为核心的一系列多学科、跨学科游历研究,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其他应用科学的一个共同任务1。
  游历不仅是旅游学研究的核心,也是构建旅游思想史的主要内容。游历是“旅游者”“旅游吸引物”“旅游介体”三者之间的最佳连接纽带,体现了旅游的时空演变规律,随着旅游者游历的思想流变,在空间上呈现出“相继占有”的有机进化景观和关联性景观。旅游思想史的研究,是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著名思想史学者葛兆光教授认为:“追溯古代人类思想的历程,需要3个起码条件:第一,当古人真正有了‘思想’,即古人的意识超越了实际生活与生产的具体意味;第二,这种思想形成的某些共识,即被共同认可的概念;第三,‘思想’必须有图像记载和符号显示”2。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首先要界定什么是“旅游思想”,然后,梳理、分析、總结这些思想的“客观共性”,同时,如何用图文来表达。同时,旅游思想的研究也许比一般思想史更为复杂,第一,“思”和“想”都从“心”,是古人之心还是研究者的今人之心?第二,旅游思想的形成是游历中以“心”观“物”,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境遇的景物描述,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景物的看法,不同目的的游历者的记载,不同类型作品的风格,都会造成“旅游思想”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在普雷斯顿·詹姆斯(Preston E James)的《地理学思想史》中,原名的正标题是All Possible Worlds,也表达了思想史包含的无限“可能性”。
  一、游历的时空体系与旅游思想史
  思想史纲一般以时间为轴,兼顾类别和空间差异。严格按照时间的排列,看似最简单,但是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要分门别类写出旅游思想的特点,难免有重复和累赘之感。王成祖先生的《中国地理学史》,将时间和类型结合,不失为一种创新,分为先秦时代(地理学著作的创立)、西汉至明末(历代地图的演变)、战国至明末(举世闻名的游记)、北魏至明末(地理专著的典型),虽然时间上有重叠,但在地理史料和各个分类上,形成了连续的思想体系。笔者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将中国旅游思想史大致分为:神话之游(先秦的《穆天子传》《山海经》等神话传说),百家之道(春秋战国的经典文献与旅游),政治之途(帝王巡游与国家道路体系、都城体系、礼制体系中的旅游思想),斯文之径(以文人作品为中心,先秦诗骚合璧、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游记等),宗教之旅(道教、佛教等传播路线,名山、寺庙、道观等体系),方志之典(以正史地理志、地理总志、地理专志为核心,结合舆图,融入旅游的图像思想史),科学之路(以明代徐霞客为核心),域外之风(近现代西方文化传入的旅游视野)。兼顾时间变迁、空间特征和旅游类别,尽量呈现思想史的连续性。
  二、游历的文献运用与旅游思想史
  思想史的构建采用什么样的史料十分关键。在西方的思想史研究上,一直面临这样的困惑和演进,以法国年鉴学派为代表,从关注上层政治到下层社会、从社会环境到自然环境、从经济史到文化史等,实现了“从楼阁到地窖”和“从地窖到楼阁”的转变。而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则是希望用“考古谱系”的方法,厘清曾经“建构”的历史和因“权力”形成的知识秩序。中国旅游思想史的研究,需要关注史料的运用和构建方法。
  一是以历史王朝主线为代表的史料,包括正史(二十四史)、编年史(《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别史(《尚书》《逸周书》《明史稿》等)、杂史(《国语》《战国策》《大唐西域记》等)、史钞(《汉唐地理书钞》等)、断代史(《唐六典》《西汉会要》《宋会要辑稿》等)、史考与史评(《史通》《日知录》《文史通义》等)。二是以传记为核心,代表着不同游历者的旅游思想观念,包括总传(《高僧传》《宋元学案》《清史列传》等)、专传(《顾亭林先生年谱》《出使英法日记》等)。三是地理志,包括总志(《禹贡》《元和郡县志》《舆地纪胜》等)、专志(《华阳国志》《水经注》等)。四是游记(《徐霞客游记》《广志绎》等)。五是文学作品(山水诗词歌赋等)。
  旅游思想史的构建一是体现“上与下”的结合,既要“江山如画”,也要“江湖从容”,在古代以“正史”为主导的话语权中,展现“礼求诸野”的多元表达。二是兼顾“内与外”的空间。既要“天下之中”,也要“四海之内”,地理总志中的“王朝地理”与各具特色的“边疆地理”相互印证。三是注重“沿与革”的转型,既要“文明主线”,也要“朝代更迭”,比如唐宋之际地方志的转折,由大唐盛世记载国家地理格局转变为南宋偏居一隅之时,寄情于风景名胜,以《舆地纪胜》《方舆胜览》为代表的方志手法。四是对比“情与理”的表达,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动人”,正史的“春秋笔法”,地方志的严谨体系,游记的现场描述,文学的浪漫情怀,唯有相互参照印证,力求客观。五是“自我与无我”,游历以人为核心,我们不可能回到古人的世界,做到完全客观。孔子提倡“述而不作”,陆九渊提出“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便是思想史的难点,尤其是国内外游历的差别更加明显。马可·波罗的东游与长春真人的西游,对同一景物表达的思想差异较大。日本学者伊东忠太描述其后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峨眉山的结论居然是“从建筑学角度看,峨眉山寺院的建筑造型和装饰,并无欣赏价值。论历史价值,无一物可称有历史价值。论美学价值,价值为零可也”1。近现代尚且如此,古人游历的思想更难把握,需要多角度分析和客观表达。
  三、游历的思想史与旅游学科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价值。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思想史上提出“范式革命”,但是,这些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形成的基础是“受控实验”。游历活动是以人为核心,研究体系更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每一种影响因子几乎都是变量,难以用一种固定范式来表达,同时,这也是旅游思想史的魅力所在。柯瓦雷(Alexandre Koyré)是“科学史”学科的奠基者,他深受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认为欧洲科学危机实际上是西方人性的危机,在自然科学辉煌的光环下,人们遗忘了“生活世界”的意义。他从伽利略、牛顿的成就中总结出“思想实验”观念,一是通过“形而上学”的方法达到科学思想的构建,第二才是将实验语言数学化2。这一认识对旅游思想史和旅游学科发展有启发性,通过对游历的研究,从“形而上”的“思想实验”提出概念,从核心概念的萌芽、诞生、发展、成熟、传播、衰落的历程,来揭示旅游发展的规律,而不是盲目地套用所谓“科学”的模式来进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思想史与地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曾经随着专业的分化,出现“地理学危机”,然而,游历贯穿了地理学发展的始终,可以给地理学“空寂的舞台”注入生机。唐晓峰教授提出“地理知识、地理观念、地理思想”的发展层次,实现从混沌到秩序的思想空间构建3。旅游思想史的研究亦然,将从古至今的旅游知识归纳总结“格式化”,还是停留在经验阶段,而对旅游概念和概念群的提出并解释,才可能称之为“学”的层面。游历是时间之“世”和空间之“界”的完美结合点,是旅游思想史的精彩历程,也是旅游学科的洞察之眼。
  (作者系该院教授;收稿日期:2021-07-01)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宋志伟]
其他文献
“十四五”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大力建设文化旅游强区,打响“秀甲天下、壮美广西”文化旅游品牌,更迫切需要精准对接熟悉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实务人才。文章以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提出立足广西民族地区中职旅游实务人才“三通五加三实”培养模式,该模式适应旅游产业形态、消费需求新变化,着力培养既能传承本土民族文化、又具备全面旅游实务技能的中职旅游专业人才。为建设壮美广西,建设旅游强区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鸦片战争后,由于国际情势的改变,清廷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很多中国人开始走向海外,为数可观的域外游记亦随之出现,记录异国见闻,同时也向国内读者输入了大量的西方新知。  晚清域外游記的发展可分为3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840—1874年,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清廷派遣郭嵩焘为第一任驻外使节,这时期,多数人为初次出国,游记主要呈现器物层面的猎奇;第二时期为1875—1894年,由1875年清廷派任郭嵩焘为
文章使用2002—2018年中国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证明中国旅游发展并没有导致鲍莫尔成本病假说所预测的后果,原因是由劳动异质性引致的“价格传导阻滞”现象阻断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正向带动旅游相对价格上涨的路径,中国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向旅游业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机制。伴随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促使旅游业开始逐步显现“进步”特征,旅游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增强使“刚性”旅游需求逐渐恢复弹性,从而杜绝了旅游业成本病的发生。文章既肯定了旅游业在中国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就业压舱石”功能,也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是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重要阵地,更是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本文以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与芜湖方特旅游度假区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为例,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进行探究,从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现状,提出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数千年来,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无论从艺还是治学,无论是经商还是当兵,一个人要想抵达高远的境界,就必然离不开家与国的滋养。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数个小家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维系在一起的,这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
青春年少時读过一本书,记忆深刻,名叫《海底两万里》。书中的主人公乘坐鹦鹉螺号潜水艇在海底探险的传奇经历让我羡慕不已。但那毕竟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告诉我们的世界,那毕竟是文学作品。  真实的海底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还真着实神秘,在没有阳光和光合作用的情况下,深邃的海底到底是五光十色的还是漆黑一片?是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生物世界还是一片荒芜?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好奇,那就一起去看看吧。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户外进行拍摄。比起室内摆拍,大家更愿意和大自然来个亲密的接触,随风扬起的衣角,沾满泥土的脚丫,空中凌乱的发丝……这些都让照片看起来更加真实动人。  尤其是在世界第三极的西藏,有着各种与众不同的极致美与神奇,在如此美丽而圣洁的地方,来一趟总是想留下一些美美的照片的,但因户外人像拍摄的不可控制因素繁多,所以户外人像在拍摄时总会面临各种各样未知的挑战。那到底如何才能拍出惊艳的人
期刊
摩崖石刻和大海盗张保仔的神秘宝藏  大海盗张保仔的故事你知道吗?清代嘉庆年间,张保仔是广东沿海地区著名的大海盗,统领“五色帮”4万余人,打着“反清灭洋”、“劫富济贫”的旗号,称雄于清政府势力偏远的南海海域。他们占据香港大屿山,出入珠江口,盘踞在东澳岛,所到之处经常杀掠沿海村落、抢劫来往商船货物、掳掠钱财和金银珠宝,可以说是无恶不作。  现在东澳岛石壁上有“万海平波”、“上帝行宫”等摩崖石刻,据说就
期刊
摘 要:生态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渠道与教育方法。本文旨在剖析新媒体加速城市自然公园生态教育的进程,提高民众对城市自然公园的生态教育参与度。文章指出新媒体路径城市自然公园生态教育存在动力不足、内容缺乏系统性、绩效评价缺失等现实问题,并依据现存问题,提出新媒体路径城市自然公园生态教育应完善生态法规、设立专用基金、开展社区教育以及吸引专家学者参与等方式激发生态教育动力,从媒体传播完整性,规划教育内容,重
摘 要:目前,旅游酒店行业发展迅速,据此,很多中职院校加大对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重视力度。现阶段,诸多中职院校开始建设旅游与酒店管理实训基地,同时实践教学地位愈发凸显,可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影响,还存在些许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首先阐述了建设旅游与酒店管理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其次概括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满足的实践教学功能与基本原则和思路,最后分析了旅游与酒店管理实训基地开展实践的现况,并提出了旅游与酒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