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龟手之药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k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有篇《不龟手之药》(龟通皲,皮肤皲裂之意),讲了一个故事:宋国有一个善于制造防治皮肤冻裂的药(类似于现在的防冻护手霜)的人,世世代代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一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百金购买这个药方。宋国人把族人召集在一起商量说:“咱家世世代代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不过赚几个小钱儿罢了。现在一下子卖掉技术就能得到百金,那就卖给他吧。”客人得到秘方以后,用它来游说吴王。正赶上越国向吴国发难,吴王派客人作大将,冬天与越国人在水中作战,因为客人有制作护手霜的秘方,将士们免受冻伤,吴军大获全胜。论功行赏,吴王赏给这个客人一块封地。
  同样是不龟手之药,宋人只会在漂洗棉花时用来保护手,而客人却用它得到封地。药还是那个药,“药效”却大相径庭。
  让人想到另一种“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大约九世纪或者更早,我们的老祖宗里有一批特殊的人——炼丹师,在炼制丹药的时候发明了火药,是为黑火药。中国人虽然首先把黑火药应用到军事上,但是一千多年来,主要还是拿它放焰火。把黑火药制成礼花、爆竹,逢年过节拿出来放一放,营造出礼花绽放,万紫千红、歌舞升平的景象,煞是壮观。无需查阅史书,单从诗词中便可寻得端倪:唐人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干光照,明月逐人来”,宋人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人赵孟烦甚至还用诗句“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直接夸赞烟火制作者技艺高超。
  黑火藥传到欧洲后,西方人没有“发扬光大”焰火技术,倒是在黑火药的基础上研究出了黄色炸药以及后来的硝化甘油、TNT等性能更好的炸药。这些先进的火药装填进子弹、炮弹,被侵略者用来轰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这一事实,相信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不知道的去翻一翻中国近现代史也会一目了然。
  火药还是那个火药(当然,西方在此基础上又有了大发展),人家用来做炮弹,而我们只会做烟花,两相比较岂不悲哀?更可悲的是至今还大有人在念念不忘火药是我们的四大发明之一,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自我陶醉。“先前阔”的阿Q精神是完全不能救国和实现复兴梦的。
  不独火药,四大发明的另外几个同样让人五味杂陈。指南针即最早的司南虽然也用来辨别方向,但多数是由风水师拿着看风水,供富贵人家给故去和将要故去的老爷太太选墓穴或给皇家找龙脉。至于印刷术,传到欧洲后却为西方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石。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能否发扬光大取决于使用它的人的眼界高低。这就好比千里马,如果主人只把它拴在磨道里,每日与拉磨的驴为伴,即使它能日行千里也只有骈死于槽枥之间、累死在磨道里的悲惨命运。
  其实《不龟手之药》是有背景的。当初魏王送给惠子一些葫芦种子,结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用来盛水,它的硬度又不够;剖开作瓢,又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惠子把这个苦恼说给庄子听:“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庄子是开口必讲故事的,于是他给惠子讲了《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说:“五石容量的葫芦你应该考虑把它作为腰舟(类似现今的皮划艇),浮游在江湖之上,却只想着拿来盛水,岂不是不知变通么?”
  有五石的大葫芦,只想着拿来装水,生活中如惠子一样愚钝的人何止万千。物犹如此,即使有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人才,落在惠子这样的人的手里,其命运也就可想而知。物尽其用,不至于暴殄天物,人尽其才,少些冯唐李广,其关键还在于管理者啊。想到这些,就更为宋人惋惜,而对客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其他文献
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遇到困难。至于临时经济短缺,更是难免的事情,所以,亲朋邻里之间相互借个钱,乃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有借有还,人之常情,正当交往,无可非议。但是,对于官员尤其是手握一定权力者的借钱,那可就要另当别论了。首先要打个问号,有所警惕。我不是说,当官的都富有,不会碰到囊中羞涩的时候。问题是,有些官员玩的是明“借”实“讹”的把戏。在现实社会中,这已经成为贪官的一种敛财手段。  譬如,新华社
期刊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代人的学历越来越高了,知识越来越多了,“不认字”的却也是越来越多了。  有一位领导,自称是全国的书法大家,博士生导师,一家文化单位请他题字,他拉过一张八尺长条的宣纸来,拿大提斗笔醮饱墨,一气呵成,龙飞凤舞,跃然纸上。  当时围观的人很多,等他老人家放下笔盖完大印,一片热烈的掌声,都大喊好好好!  我写得怎么样?  看掌声停了,领导问大家。  写得好!写得好!  又是一阵热烈的
期刊
我有个文人圈子。说它是文人圈子,是因为圈子里男女老少几十号人个个都能舞文弄墨、吟诗作文。有人还出了几本书,堪称作家。去年建了个微信群,大伙儿常在里面聊天、发信息、晒文章,很是热闹。  都说文人相轻,可我觉得无论是圈里、群里大家都是客客气气、彬彬有礼。有的还称兄道弟亲热得很。你如果晒晒自己的文章或诗词,马上就能引来一片赞扬声。  偶尔也有批评的声音。前不久一位作家的文章被人品头论足地批评了一通,也许
期刊
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不平凡的彪炳史册的光辉历程。  一辉煌40年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艰辛进行伟大实践的40年。其历史成就、历史功勋、历史价值、历史意义,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可,而且得到了全世界广大人民的普遍认可。经过了40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生活与事业,对党、国家、民族的进步与未来,更加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二探索奋斗取胜  中国改革开放40年,
期刊
我熟悉不少45至65岁的人,应该说,这个年龄段还没到颐养天年之时。但是,这些年来,不管是收到的微信,还是相聚时的聊天,大家谈的多是养生和健康。有些说的更到位:只要活着就好。崇尚“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不,前几天朋友又发来个段子:“夕阳不会无限好,快乐一秒是一秒。”连续轰炸般“忠告”,引起了我的思考:“夕阳”应该怎样“红”?  先说说我对“夕阳”的定位。50岁左右,窃以为不能算作“夕阳”,应是“下午四
期刊
任何人的知识结构与知识视野都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有限的生命长度,我们的兴趣爱好的偏颇,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等等,都决定了我们是不可能如古典小说中的智慧人物诸葛亮之类那样,真的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的;也不可能真的无所不知,而且假如我们在面对相对陌生的事物的时候,太过单纯与粗心,是有可能出现诸多错误——甚至于荒诞不经的错误的。  宋人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谬误(谲诈附)”一章中,说到晚唐段成
期刊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挑夫,每天挑水走过一条崎岖的小径。然而,扁担两头的水桶一只完好,一只有裂缝。因为这个原因,他从溪边挑回家的水永远只有一桶半水。意想不到的是,时深日久,有裂缝的水桶的那一端的路旁,却开满了美丽的花朵;而另一端的路旁,只有一些零星的杂草。这正是缺陷成就美丽的一个例证。  人,是不容易知足的动物,很多处于珠圆玉润、堪称完美状态下的人,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抱怨自己的生活。会说话的人,往往
期刊
我想写这个题目久矣。只因没遇到牵动人心、引起舆论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作“引子”,便迟迟动不了笔。  不经意问,我所需要的材料来了:杭州市七旬老人老沈(化名),每月退休金4000多元,老伴退休金每月3000多元,儿子上班年收入五六万元。虽然也早已在城边为儿子买了套两居室的房子,“时刻准备着”,可“就是一直为找不到女主人发愁”,眼下儿子40多岁了,仍是光棍一条。因此才有了《37℃高温舍不得开
期刊
人,都希望长寿。皇帝想万岁,百姓盼百岁,还是老百姓的期盼现实些。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寿百岁,他说,“死而不亡者寿”,身虽死而不被遗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这颇像“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现代诗句。  一提健康,会想到健壮的身躯。是的,外形的健康是可看到的,而内心的健康往往被忽视。明代养生家高濂说:“夫人只养形,不知养神,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跑也。”这个比喻十分恰当。  老
期刊
现在,我站在一栋楼的楼顶,看着熙来攘往的人群,我要说说脚,说说脚的种种妙用。  首先脚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此物件,位于人体的最下部,具有移动和支撑人体重量的两大重要功能。它能进能退。进的时候,可快可慢。尤其关键时刻,踹你一脚,没商量。那个得意劲,觉得自己仿佛就是大脑的主人;退的时候,可以凌霄轻步,闪转腾挪,世故得让人心有余悸。  俗话说,噱在头,蹩在脚。譬如,某君被人踩了一脚,这种事,最好不开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