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的“乌托邦”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ling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蒂芬·乔布斯曾在一次采访中被问道:“你是一个‘嬉皮士’还是‘书呆子’?”乔布斯回答道:“如果必须二选一的话,我肯定是‘嬉皮士’,我所有的同事都属于‘嬉皮士’。不同的人对‘嬉皮士’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对我来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运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活动就是在我家后院儿举行的,嬉皮士运动启发了我。”
  同样,嬉皮士运动也启发了后来的摇滚乐。


01旧金山的嬉皮士活动


02披头士乐队


03“猫王”

  不可否认的是,与古典音乐不同,流行音乐自诞生之初,流淌着的便是黑人的血液。二十世纪初的美国,黑人用他们的爵士乐与布鲁斯赢得了一席之地,而白人的流行音乐在他们的眼中仅仅是轻歌曼舞的“雪绒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小镇青年“猫王”横空出世,他拥有白人特有的魅力嗓音、英俊的外表以及张狂的舞台风格,他的出现引领了早期摇滚乐的发展方向,成为了世界级的偶像,为白人在流行音乐的世界中“分得了一杯羹”。
  然而好景不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海洋另一端英国的披头士乐队的问世,打破了“一家独大”的状态。当披头士乐队1964年首次出现在美国肯尼迪机场时,歌迷们疯狂欢呼与拥挤的场面堪比如今的“流量小生”。四位留着“西瓜头”、形象鲜明、充满青春活力的英伦绅士,在经纪人爱泼斯坦精心的商业化打造下,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他们的音乐颠覆了“猫王”的表演风格,更在美国摇滚乐统治的时代下实现了“英伦入侵”。


01“杰斐逊飞船”乐队


02“杰斐逊飞船”乐队主唱珍妮丝·贾普林

  “猫王”的“过气”与美国本土摇滚乐的没落,都被刚尝到商业“甜头”不久的美国人看在眼里,英国摇滚乐已盖过这个素有“快餐文化”国家的风头,因此他们开始了“反击”,一大批形色各异的美国乐团紧接着这股风潮诞生。人们未曾注意到的是,在这个国度的另一端——西海岸的旧金山,一个与披头士形象截然相反的叛逆群体——“嬉皮士”正在悄然滋长,他们所孕育出的音乐代表着美国摇滚乐发展的新天地。
  若你看过《阿甘正传》,就会知道那个看似“傻乎乎”的主人公阿甘传奇般地站在上帝视角经历了美国二十世纪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参与了越南战争,经历了黑人种族不平等事件。的确,在那个时期,美国长久以来的问题集中爆发,造就了内忧外患的局面。而另一个形象,就是阿甘深爱的女人珍妮,她反叛、喜好自由、特立独行、追求民主、参与叛党活动、私生活不检点……许多行为不被世俗所接受,是个十足的坏女孩。但她却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千千万万“嬉皮士”的缩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逐渐稳定,大量婴儿出生。到了动荡不安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些婴儿已成长为热血沸腾、躁动不安的青少年,面对这样的时代,他们深恶痛绝,于是青年的热情被点燃,思想被解放。他们游行,穿着奇装异服,一系列反常行为成为他们的日常,这些似乎是他们“无声的呐喊”,代表他们对这个“变态社会”的抨击。1965年9月6日,旧金山的一家报纸首先使用了“嬉皮士”(Hippies)一词来指代这群理想主义青年,旧金山的海特—阿什伯利社区是他们的大本营。这群青年不愿工作,逃避人际交往,待在房间中足不出户。由于不受那个时代的认可,他们大多终日焦躁、郁郁寡欢……这样的生活状态催生出了“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
  在旧金山,摇滚乐演出比比皆是。人们开始注重表演时的视觉效果,经常通过灯光的设计与舞台布景的变换使表演者与听众沉迷其中,达到忘我的境界,由此造就出了迷幻搖滚。这种形式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代表着一场美国摇滚乐的革命与新分支,摇滚开始与社会形态紧密挂钩。它展现给世人的不仅是旋律或者歌词,更多的是那个年代受压迫的年轻人的呐喊。
  喜爱摇滚的乐迷对“杰斐逊飞机”乐队(后改名为“杰斐逊飞船”)一定不陌生,他们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迷幻摇滚风格的代表,同时也由于主唱为女性而显得格外珍贵。这支乐队于1965年成立,几经波折却一直未见起色,之后在嬉皮士风潮的影响下开始尝试了迷幻摇滚,尝到了走红的滋味。代表专辑《超现实主义枕头》使他们获得了超高的人气。其中的一首《值得爱的人》被传唱至今,宣扬的是嬉皮士精神中的随心所欲与勇敢追求。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摇滚乐史上一位有名的女歌手珍妮丝·贾普林就是一名地道的嬉皮士。在那个年代,“声名狼藉”的她与走清新民谣路线的女歌手不同,她的舞台风格是粗犷、颓废、不加修饰的。她于1968年推出第一张专辑《廉价的刺激》,大获成功。贾普林作为一名白人,却拥有着黑人般的嗓音,她咆哮般的演唱风格与嬉皮士的行事风格进一步促进了迷幻摇滚的发展。然而这位女歌手却有着如同《阿甘正传》珍妮般的命运,她二十七岁便离开了这个世界。
  迷幻摇滚出现后,嬉皮士精神的影响不断扩大。旧金山的这场狂欢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不可否认的是,它建造出的是一个没有战争与种族的“乌托邦”,但随着越来越多人的涌入,旧金山成为一个鱼龙混杂之地,这个“乌托邦”开始瓦解,令人朝圣的城市变得日益混乱,政府不得不在1968年禁止了一切音乐活动。但迷幻摇滚的生命力却依旧旺盛,传播到了其他地方。有趣的是,这种摇滚风格甚至“入侵”了让美国摇滚乐界耿耿于怀的披头士乐队中。这个乐队后期的一些作品中经常透露着迷幻的色彩,如《永远的草莓地》,表达的是主唱列侬对于往日的追惜与回忆,作品在旋律走向上非常奇怪,在这部作品的MV中,披头士乐队四人也身穿彩色的奇装异服,呈现出奇幻的氛围。此外,美国流行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吉他手吉米·亨德里克斯以及乐队“门”也都是这种风格的重要涉猎者。
  被载入流行音乐史册的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是摇滚乐史中的辉煌事件,“嬉皮士”便是这场盛宴的“造就者”与“见证者”,摄影机记录下的不止是音乐,还有四十五万人激动的身影与纯真的年代。“嬉皮士”也曾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是社会的边缘群体,是政府机构头疼的对象。出人意料的是,这群“垮掉的人”却在焦躁的社会孕育出了伟大的音乐与事件。二十一世纪的美国,“嬉皮士”俨然已成为一个史学名词,摇滚乐的发展也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下缺乏人声温度的电子音乐。但嬉皮士文化与迷幻摇滚的印记却不会就此消灭,它们的出现虽并未给整个摇滚乐的发展在音乐形态上带来新的变革,却打入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你可以说迷幻摇滚的出现是六十多年前旧金山制造出的一场“乌托邦”,是一段短暂的风潮,是一段时代的宣言,但它更是那时青年编织出的可以寄托的梦。
其他文献
纵观世界音乐史,以城市为名的交响乐作品有许多,从海顿的《伦敦》到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等。然而,除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是描述了发生在这个城市的战争故事外,其他作品其实与城市自身并无必然联系。  不过,2018年11月在成都音乐厅上演的交响套曲《成都》,却是一张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作曲家崔炳元接受成都交响乐团的委约,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创作的这部作品运用了富有地域色彩的音乐语言,以交响乐
期刊
墨西哥籍波兰裔小提琴家亨里克·谢林(Henryk Szeryng,1918—1988)自幼在柏林习琴,师从匈牙利小提琴教育大家卡尔·弗莱什(Carl Flesch,1873—1944)。谢林的演奏风格鲜明,经典、稳重且忠于作品,本文介绍的这张专辑就完美地展现了这三个特点。  专辑中除了舒曼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之外,其他曲目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比如巴托克的《六
期刊
三  欣赏者是好看的。每去音乐厅、美术馆,我总喜欢痴看席位上端坐着的和停步赏画的观者,好像耳边音、眼前画都不重要了。半年前,饶有机会于巴黎短留几日,见缝插针地攀步蒙马特高地,如今忆起,居然也不曾对长久神往的街巷、古建印象深刻,却是身旁悄然路过的旅人画面再现。他们步履不同、形态各异,不时驻足拍照,试图留住时间。我拍照不多,却在记忆里留住了妄图留住时间的他们——不知道这算不算留住时间的一种方式?印象最
期刊
光线的明与暗,笔墨的浓与淡,画师款款几笔便能勾勒出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这种细致入微的具象描绘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无疑是最直观的。音乐虽然看似抽象,没有具象的肖像描绘,但它却有着肖像的意识形态和灵魂。  在漫漫的音乐历史长河中,并不是每位作曲家都可以将音乐作为自己的肖像。而二十世纪的法国作曲家普朗克就是一位将自己写入音乐,并通过音乐表现自己的作曲家。死亡是永恒生命的开始  普朗克青年时代父母
期刊
罗宁性格内敛,给人的印象总是沉默寡言。但当他那历经锤炼的双手触碰琴键时,个性饱满的音乐便会屡屡激起阵阵喝彩,连在场的国际音乐巨星们也毫不吝惜地鼓掌赞叹。  拉丁爵士乐,是非洲本土节奏和拉丁美洲移民带来的节奏与爵士乐相互融合的音乐。它最早产生于古巴,盛行于纽约,也是后摇摆风格的爵士乐中最流行的一种。现如今,爵士乐已在国内蓬勃兴起,人们在熟悉拉丁爵士乐的同时,也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罗宁。  严肃音乐
期刊
2017年,由百余位中国籍青少年音乐家组成的首届中华青少年交响乐团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聚光灯下魅力四射。在指挥路多维克·莫洛(Ludovic Morlot)的执棒下,乐团与中国青年钢琴家王羽佳合作,通过网络直播将中国最具活力的乐音传递到世界各地。历经2018年的室内乐主题之后,2019年NYO-China招募到的百余位杰出中国青少年演奏家们,又将在两周的专业乐队集训后重回观众的视野,不仅将应邀参加
期刊
在纪念《音乐爱好者》创刊四十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缅怀创始人之一柴本尧先生。我想讲述一下我的哥哥柴本尧一生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五件事:  第一件事,是他在1962年创作的革命歌曲《南京路上好八连》唱遍全国。这首歌曲是当时全国推广的七首革命歌曲之一,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奖状。自1968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创作发表了很多艺术歌曲。当时,只要毛泽东主席发布了最新指示,电台和报社就会把他接去,创作
期刊
奥古斯丁·巴里奥斯(Agustín Barrios)于1885年出生于巴拉圭,1944年逝世于萨尔瓦多,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吉他演奏家与作曲家。巴里奥斯少时从未在音乐学院学习,但他幼时便显露出了对节奏与和声的敏锐反应。巴里奥斯依靠演奏吉他和作曲谋生,作为一个流浪艺术家,他从未在任何一个国家定居,巴西、乌拉圭、萨尔瓦多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34年,巴里奥斯还曾短暂地访问了欧洲,不过直到逝世,他
期刊
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  维尼亚夫斯基自幼学习小提琴,天资聪颖的他八岁时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读书。同年,他在沙龙音乐会中认识了作曲家肖邦以及诗人亚当·密茨凱维奇。青年时期,维尼亚夫斯基先后出版了几部作品。二十五岁时,他受俄罗斯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的邀请移居俄罗斯圣彼得堡。维尼亚夫斯基是一位
期刊
2018年末,上海的音乐舞台再次迎来了一场中国民族器乐的盛宴——由著名笛子演奏家唐俊乔领衔主演的原创大型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这是上海音乐学院承接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绚丽的舞台造型、抒情的音乐叙事及精湛的演奏,带给观众别开生面的艺术场景。我有幸指挥演出了这场音乐会,在营造“天籁之声”的同时,更领略到了“笛韵之魂”。  《笛韵天籁》首演于2018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出品人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