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三种无创免疫监测技术的应用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k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心肌内心电图、组织多普勒超声及外周血多基因表达等三种无创监测技术在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监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4年6月至2011年6月,103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术后使用心肌内心电图、组织多普勒超声、外周血多基因表达等三种无创监测技术监测排斥反应.术后1、3、12个月,或发生临床排斥症状,或以上无创监测技术结果高度怀疑排斥反应时常规进行心肌活检.根据心肌活检结果将受者分组,进行组织多普勒超声监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技术检测活检证实排斥反应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16个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心肌内心电图监测排斥反应的敏感度为92.9%,特异性为99.2%,阳性预见率为70.0%,阴性预见率为99.8%.常规超声仅在心脏功能明显降低时发现异常.组织多普勒技术监测时,Ⅰ级、Ⅱ级及Ⅲ级排斥反应各组与正常对照组各参数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Ⅱ级及Ⅲ级组与0级、Ⅰ级组比较,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Em)、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Sm)、舒张早期时间(Tem)显著减少(P<0.05).发生排斥反应时,7个目的基因的表达出现显著变化,其中整联蛋白α4、他克莫司结合蛋白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Ⅱ型的表达上调,血小板因子4、整联蛋白αM、转化生长因子β1和Ras同源物基因家族成员U的表达下降.结论 心肌内心电图的阴性预见率较高,可作为无创、方便、安全的排斥反应监测技术,并可避免多次活检;常规超声技术监测排斥反应的敏感度较低,组织多普勒超声技术的相关性更好,其中Em、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峰值(Am)、Tem、Sm、收缩早期时间(Tsm)是早期检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指标;监测多种排斥反应相关基因的整体变化趋势,可为机体免疫状态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几种无创监测技术在监测心脏移植排斥反应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目的 总结活体肝肾联合移植1例的体会.方法 2007年9月对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患者施行了成人间亲属活体肝肾联合移植.切取供者带肝中静脉的右半肝和右侧肾脏,受者手术采用背驮式肝移植及异位肾移植.受者给予巴利昔单抗联合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甲泼尼龙的方案抗排斥反应,供、受者术后加强护肝治疗、抗感染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结果 供、受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术后
目的 对肾移植术后早期JC病毒的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间,入选的研究对象为接受同种肾移植的受者89例,均随访1年,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定期(每月1次)检测其血液和尿液样本的JC病毒DNA拷贝数,并根据检查结果将所有受者划分为JC病毒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观察并比较2组受者性别、年龄、术前诊断、HLA(A、B、DR)抗原错配情况、钙调磷酸酶抑
为更好地跟踪国内外移植领域的新动态及新进展,及时将国内外的最新进展介绍给本刊的读者,本刊编辑部约请国内专家就目前移植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等主要热点问题撰写专题稿件,于2012年1月起在本刊分6期陆续刊出,以飨读者.器官移植被誉为21世纪医学之巅.随着移植技术的不断进步,移植相关领域如移植免疫学、配型技术、器官保存技术、免疫抑制措施等的不断完善,以及新的免疫抑制剂的相继问世,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
期刊
由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远程稿件管理系统升级,我刊已于2010年7月全面启用新的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旧的系统已关闭。作者投稿时请输入中华医学会门户网站地址http://www.cma.org.cn,点击“业务中心”,在“业务中心”页面点击“投稿作者操作说明下载”,按说明操作。如果您此前没有注册过,请先点击“注册”按钮,按照注册步骤注册,获得登录名和密码;已有登录名和密码的作者(即此前已在原中华医学会杂志
期刊
目的 总结心脏移植术后16年成功进行再次心脏移植的体会.方法 为1例首次心脏移植后存活16年继发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和心功能衰竭的受者施行再次心脏移植.术中仔细分离首次移植心脏与周围严重粘连的组织,采用传统的Stanford吻合方法.手术前采用血浆置换和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1次,术后采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的免疫抑制方案.结果 手术顺利,术后早期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胸骨哆开和胸腔积液
肝移植后肾功能不全一直是移植领域关注的热点.肝移植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随着移植时间延长逐步增多,特别是在术前本身就有肾功能不全或长期肝肾综合征导致的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中[1].但也有报道提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肾毒性是肝移植后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并建议肝移植后应撤除CNI以降低其肾毒性.但撤除CNI是否能够改善肝移植受者的肾功能呢? 之前确实有一些研究支持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肝移植受者从以CNI
期刊
患者为女性,年龄65岁.2004年10月,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而接受肾移植,以环孢素A (CsA) 300mg/d+吗替麦考酚酯(MMF) 1500 mg/d+泼尼松30 mg/d预防排斥反应.术后1个月余受者的左小腿肌间静脉出现附壁血栓,采用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采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
期刊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供肝对肝移植受者近期乙型肝炎复发率和移植物及受者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6月至2011年12月间单中心长期随访的387例肝移植受者的资料,其中HBsAg阳性供肝9例,HBcAb阳性供肝5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阴性供肝328例.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抗病毒药物的联合方案预防复发.比较3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又称胆管扩张症或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可以发生在肝内和肝外胆管的任何部分,是胆管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2009年5月,我院收治1例肾移植后因CBD(Ⅳ型)而行肝外胆道切除、肝左外叶切除并胆肠吻合,效果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为女性,35岁.于2007年出现上腹部及背部疼痛,皮肤、巩膜黄染,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为胆管囊状扩张.进行保肝、退黄等治疗
期刊
B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反应中居于中心地位,它通过产生抗体提供针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免疫保护.近10年来,对B淋巴细胞仅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的这一观点已有改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淋巴细胞除了产生抗体外,还在抗原提呈、产生细胞和化学因子以及充当调节细胞中发挥作用,而这些作用并不依赖于抗体[1].利妥昔单抗( RTX)是B淋巴细胞CD20靶向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主要药物,它不仅使患者的存活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