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研究性学习选题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zhou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语文课程“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成为了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因而,初中语文新课标也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基于这一点,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在民主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在选择与确定研究性题目的过程中凸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他们把这种主体意识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始终,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积极进行主体性教育,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最初阶段,即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整个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可以这样说,自主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一旦失去了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许多老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一些课题的具体指导过程中,害怕重蹈传统学习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但是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落实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生成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实践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的主旨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进行的,它与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旨趣不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换言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究其实质,乃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实践、尝试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因而,它特别关注学生从特定学习活动方式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基于此,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特别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生成。或者让学生把已习得的知识综合运用到主动探究的语文学习实践中,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文本、作家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或者以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社会生活,研究问题,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诸如此类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既培养了创新精神又锻炼了语文实践能力。同时,又能有效地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中的固有顽疾,即单纯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偏重文字、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讲解,由此而派生出大量枯燥的、繁琐的、重复的而效果不佳的机械性训练,而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写作与口语交际等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形成了上课灌知识、下课背知识、考试考知识的局面,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缺失。
  
  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能忽视教材的研究价值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可以这样说,自主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一旦失去了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许多老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一些课题的具体指导过程中,害怕重蹈传统学习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但是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展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如果完全靠学生自己探究获取费时多、难度大,况且没有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这就要求学生有一个从半独立研究过渡到独立研究,从对简单的单一问题的研究过渡到复杂问题的研究的过程,这就更加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研究内容的难度,帮助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进行研究。题目的选择,是语文研究性活动的真正起点,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题目来源的途径很多,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也可以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定一个或几个研究题目进行研究。在实际操作过程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往往较少从课内、从教材中选择研究性学习的题目;而很多语文教师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是针对学生能选定的题目进行指导探究,也很少关注教材中的一些极富研究价值的内容。虽然一些来自社会生活中的题目与学生很贴近,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往往由于研究者(学生)甚至是指导者(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对所选定的内容的研究往往浮于浅表化,不能深入探究。而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具备了继续研讨教材中某些问题的条件,而且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中也往往得心应手,研究常常能深入地开展。因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单篇课文文本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进行教材中不同课文之间的文本比较研究,还可对课文进行拓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向课外文本研究及课外非文本课文类专题研究拓展。
  
  五、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非部分人或少数人的特权。受教育的机会及成功的机会均等是教育平等观念的基本体现。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也必须体现教育平等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等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具有探究的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语文研究性学习题目的指导选择、运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唯此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平等观念,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强烈的人文特质。
  
  学生自主选题的内容、意义、质量直接关系研究性学习的成效。教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选题时,必须深刻地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全面掌握指导学生选题的方法策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迈好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从而保证语文研究性学习。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许多教师认为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反对单纯地被动学习,反对死记硬背.由于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历史的一切思维都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知识记忆的基础之上,因此,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在历史教学中,我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作了几点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
课堂应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主,当前语文课堂改革十分活跃,“有效课堂”、“高效课堂”风靡各地,都在为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绞尽脑汁,但要落实起来并非易事。这里,我就多年来从事初、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谈一点初浅认识。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语文教学工作的辛苦,无需多言,但语文课堂之沉闷单调、枯燥乏味、缺活力、无生气似乎也司空见惯。无论文章多么优美,情感多么深沉,主题多
语文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悠久的传统赋予了它相对的稳定性,方兴未艾的教学改革如春风般又给它灌注了新的生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位语文教师所面临的课题,现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认识,与大家探讨。    一、提高课堂的实效性,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决定因素。因此,必须做到活、精、博。    1.活  语文教学中说,语文学习要运用眼、耳、口、
期刊
摘要:新课改中对语文教育的改革要求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但是当前语文教学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针对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新教学效率及如何挖掘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在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要求。新课改如同新鲜血液般注进了现有的语文教学模式,同时语文教师也感觉到新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在21世纪,科学技术将会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英语教学应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各种创造性复合型人才。为此,我们应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科学理论,教学研究和学法指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