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食源性感染暴发的病原学分析及其分子分型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y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腹泻病患者粪便培养出的猪霍乱沙门菌病原学特征及其分子分型,确定一起食源性感染发生的性质,并了解该致病菌的致病特点和耐药性。

方法

收集2016年5月10日至14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肠道门诊聚集就诊的6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抗菌药物敏感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基因分型,以及毒力基因检测。

结果

6株菌株经鉴定均为猪霍乱沙门菌,具有相同的抗菌药物敏感谱并携带相同的毒力基因。PFGE分析显示6株猪霍乱沙门菌高度同源,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相关性。

结论

确认此次猪霍乱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感染为一次暴发事件。

其他文献
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感染所致病死率高,传播速度快,且治疗方案有限,已成临床感染治疗的重大问题。亟需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遏制细菌耐药。本文就CRE感染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治疗方案及防控策略作一阐述。
期刊
目的评价磷霉素分别与亚胺培南、米诺环素、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多黏菌素B联合用药,对于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方法分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3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棋盘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单用及联合应用对30株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并计算分数抑菌浓度指数(f
期刊
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液、痰液和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标本中病原菌的检出率。方法2018年2月至2018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73例,收集患者血液、痰液和BALF标本。血液标本培养后检测厌氧菌、需氧菌、真菌和分枝杆菌,抗原凝集法检测隐球菌。痰液标本行抗酸染色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痰培养检测细
艾滋病患者骨髓涂片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吞噬的现象较为罕见。本例患者外伤后出现右下腹持续性隐痛,伴消瘦、皮疹,骨髓涂片见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吞噬腊肠型或类圆形真菌孢子,高度疑似马尔尼菲篮状菌,最终确诊为艾滋病。
期刊
目的观察硫酸镁治疗对重症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40例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感染伴神经受累的HFM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硫酸镁辅助治疗组(治疗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硫酸镁辅助
肺孢子菌是一种机会致病性真菌,可导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等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生肺孢子菌肺炎( pneumocystis jirovecii pneumonia, PJP)。近年来发现,非HIV感染者发生PJP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且发病急骤,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非HIV感染等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携带肺孢子菌基因的普遍现象,已成为医院感
期刊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是艾滋病(aquire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进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儿童HIV/AIDS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儿童HIV/MTB双重感染率也不断增加。相对于成人来说,儿童HIV/MTB双重
期刊
目的监测厦门地区岛内外4家不同医院门诊和住院腹泻患儿A组轮状病毒感染基因型特征,为防治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腹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厦门地区4家医院共5 787例年龄≤10岁腹泻患儿粪便样本进行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按检测时间先后顺序对1 435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进行编号,再依序等间隔抽取98份轮状病毒阳性样本,采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对样本进行A组
期刊
脓毒症是一种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所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重症监护室中常见的危重症。干细胞治疗具有减轻组织损伤、修复受伤组织的潜能,同时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和较强的抗炎及抗细胞凋亡能力。间充质干细胞在脓毒症治疗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参与调节脓毒症时炎症因子表达、免疫细胞功能和组织修复再生等机制,为探索脓毒症治疗带来了新希望。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展望做一综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