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bb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现,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 根据免疫表型将448例乳腺癌分为腺腔A型、腺腔B型、正常乳腺样型、HER2过表达型、基底细胞样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InVitrogen二步法染色.结果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共69例,占15.4%(69/448).形态学特征主要有:由实性巢片状的癌组织构成,呈弥漫性生长方式;癌组织中央出现无细胞性瘢痕区;出现地图样片状坏死区域;癌组织呈推进性生长方式,有推挤性边缘;间质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呈合体状、界限不清;瘤细胞呈泡状核样,常可见明显核仁;核分裂象多见;常伴化生成分(均P<0.01).基底细胞样乳腺癌高度表达CK5/6、CK14、CK17(均P<0.01).结论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具有一定的形态学特征和独特的免疫表型特点。

其他文献
患者男,56岁.因下腰背部不适、大小便间断失禁3年余于2011年8月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大小便失禁,伴腰背沉重不适,休息后能稍缓解,劳累或活动时加重,无放射痛.体检:肛门、会阴部痛觉减退,提睾反射消失,双下肢肌力正常.MRI示平腰1、2水平椎管内可见一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晰,T1WI呈均匀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可见肿块边缘呈少许轻度条状强化,椎管稍扩张,终丝向前推挤(图1).
期刊
患者女,61岁.因咳嗽、胸闷、胸痛1年余入院.患者于2010年4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以干咳为主,伴活动后胸闷不适,深呼吸时感右侧胸痛,无放射痛,无痰中带血、声嘶、盗汗、发热,自服"抗炎药物"效果欠佳,2010年6月8日在我院住院,胸腔B超提示右侧胸腔积液,予以胸腔穿刺抽液术,胸水化验提示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李凡他试验阳性,比重大于1.018,细胞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达0.80,诊断为"
期刊
随着病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使疾病的病理诊断和分类更准确,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更确切的依据。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一直是日常病理诊断工作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研究的热点。为交流经验、提高病理诊断水平特别是对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由中华医学会《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办的第十四届全国诊断病理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病理学术研讨会拟定于2013年4月19—21日在
患者女,38岁.因发现纵隔肿块1个月于2011年3月入院.既往史:2007年8月,患者因纵隔占位于当地医院行纵隔肿块切除术,肿块最大径14 cm,术后病理诊断为"骨化性纤维瘤".2008年11月肿瘤复发,在当地医院再次行纵隔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符合骨化性纤维瘤术后复发".2009年11月行第3次纵隔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符合骨化性纤维瘤术后复发".2011年3月来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
期刊
目的 根据2011年国际肺癌研究学会、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公布的肺腺癌国际多学科分类方案(简称新分类)评估不同组织学类型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KRAS、EML4-ALK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212例手术切除肺腺癌标本中EGFR第18 ~21号外显子( E18 ~21)、KRAS第12和13位密码子和EML4-ALK突变,并结合新分类与2004年WHO分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按照
患者女,58岁.因左腮腺区无痛性肿块2年余,近20余天肿块渐增大于2011年9月入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专科检查:张口正常,腮腺导管口未见红肿,挤压可见清亮分泌物.肿瘤界限清楚约4 cm×3 cm×2 cm,扪诊呈结节状,高起处较软,低凹处较硬,活动可.CT见左腮腺区不规则肿块,边界较清,内部密度不均,可见多发沙粒样钙化.术中发现肿块包绕面神经并与外耳道软骨粘连,完整剥离肿块,保护面神经及腮腺导管
期刊
子宫内膜癌二元发病学说提出近30年[1],已被广泛接受,并对其临床处理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Ⅰ型癌约占子宫内膜癌病例的70%~80%,Ⅱ型癌发病率较低,仅占10%~15%.然而,Ⅱ型癌却是主要死亡因素.在Ⅱ型癌中,子宫内膜浆液性癌(ESC)最常见且恶性程度最高.本文将对ESC的发病模式、癌前病变、诊断要点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等几个重要问题进行阐述,希望有助于临床诊治。
期刊
目的 观察在不同类型小B细胞淋巴瘤(SBL)中滤泡树突细胞(FDC)网架的破坏情况和FDC分布特征,结合Ki-67阳性指数高低和分布方式存在的差异,探讨其在SB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诊断的68例SBL,观察CD21及CD2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的FDC网架破坏情况、分布形式及Ki-67阳性指数及分布形式.使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其与不同SB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大多存在KIT基因(表达KIT蛋白)的功能获得性突变.KIT基因突变在GIST发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1].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治疗GIST临床应用疗效好,逐渐成为GIST靶向治疗的典范.甲磺酸伊马替尼初始治疗效果好,约80%~85%的GIST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仅有约10%~12%的病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