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作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探析了提高中职美术课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美术课;课堂教学
一、课前充分准备
在上新课之前,教师要要求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在教材中发掘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积累,包括新知识的积累与问题的积累。通过不断地自主探究,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的能力。如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实验教材美术课本第三单元《中国工艺美术欣赏》这一课的教学时,笔者针对本课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广(涉及美学、宗教、哲学等),图片多(有十多张)等特点,提前向学生提出了预习准备的内容与要求。例如:(1)了解中国青铜艺术的类型和特点;(2)了解中国漆器工艺类型与特点;(3)了解中国瓷器类型与特点;并将这些内容分配给小组分头进行。在做好本组内容准备的同时,鼓励对其他组分工的内容有所了解,以便在课堂上提问。准备要求:(1)收集有关资料(如图片、照片、影象资料等);(2)有关知识的说明;(3)把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类。
二、备好课
作为教师对每一堂课必须明确的章节内容的教学点,每个教学点要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当然确定教学点必须不能偏离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知识水平。教学中还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并有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其次是明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掌握应用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备课中都要有明确训练规划。最后是美术教学特有的真、善、美等情感教育都是课前要有所准备的。
三、巧设教学情景
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首先要发掘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寻找新异与变化。作为美术教师要充分研究所教内容,力求找出某些关键点,从那里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 “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妙处理好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中防止学生厌学,引发学生兴趣情绪的关键。
四、鼓励自我体验,促进创新思维
鼓励自我体验,即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美术课比较简单,对材料的创造性设计接触甚少而且十分陌生。因此在加强对材料的敏感度训练和思维的独创性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所以在美术课里,笔者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例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
从初次制作装饰画的一无所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材料的性能,再到了解掌握每种布质材料自身的色泽、质感和肌理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比对着范本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会更快而且准确。在美术创作方面,通过影像、图片、标本、实物等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它们的造型特点,结果同学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比起教师出示范例让学生欣赏参考制作出来的效果要好得多,作业效果更加丰富、生动。
五、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
堂上练习是反馈教学效果最快最直接的途径,把握发展性评价,采用多维、多级的恰当的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习作质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美术课的学习并非要求学生像艺术家那样,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由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是设计的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作业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指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过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及时调节,以达到预期目的。
(作者单位:惠东县职业中学)
责任编辑 赖俊辰
关键词:中职;美术课;课堂教学
一、课前充分准备
在上新课之前,教师要要求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在教材中发掘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积累,包括新知识的积累与问题的积累。通过不断地自主探究,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的能力。如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实验教材美术课本第三单元《中国工艺美术欣赏》这一课的教学时,笔者针对本课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广(涉及美学、宗教、哲学等),图片多(有十多张)等特点,提前向学生提出了预习准备的内容与要求。例如:(1)了解中国青铜艺术的类型和特点;(2)了解中国漆器工艺类型与特点;(3)了解中国瓷器类型与特点;并将这些内容分配给小组分头进行。在做好本组内容准备的同时,鼓励对其他组分工的内容有所了解,以便在课堂上提问。准备要求:(1)收集有关资料(如图片、照片、影象资料等);(2)有关知识的说明;(3)把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类。
二、备好课
作为教师对每一堂课必须明确的章节内容的教学点,每个教学点要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当然确定教学点必须不能偏离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知识水平。教学中还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并有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其次是明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掌握应用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备课中都要有明确训练规划。最后是美术教学特有的真、善、美等情感教育都是课前要有所准备的。
三、巧设教学情景
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首先要发掘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寻找新异与变化。作为美术教师要充分研究所教内容,力求找出某些关键点,从那里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 “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妙处理好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中防止学生厌学,引发学生兴趣情绪的关键。
四、鼓励自我体验,促进创新思维
鼓励自我体验,即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美术课比较简单,对材料的创造性设计接触甚少而且十分陌生。因此在加强对材料的敏感度训练和思维的独创性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所以在美术课里,笔者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例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
从初次制作装饰画的一无所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材料的性能,再到了解掌握每种布质材料自身的色泽、质感和肌理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比对着范本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会更快而且准确。在美术创作方面,通过影像、图片、标本、实物等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它们的造型特点,结果同学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比起教师出示范例让学生欣赏参考制作出来的效果要好得多,作业效果更加丰富、生动。
五、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
堂上练习是反馈教学效果最快最直接的途径,把握发展性评价,采用多维、多级的恰当的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习作质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美术课的学习并非要求学生像艺术家那样,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由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是设计的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作业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指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过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及时调节,以达到预期目的。
(作者单位:惠东县职业中学)
责任编辑 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