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词句,触摸雨之柔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obb0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山雨音效)
  2.学生自由发言。
  3.师:你们从这山雨的声音里听出些什么?
  4.学生谈感受。
  学情及预设:学生有可能会谈到:雨声很美,很细;也有可能会说,从雨声里我听出了山林的魅力。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对他们的发言都应表示肯定。
  5.师: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我们来看看作者笔下的山雨又是怎么样的情景呢?下面,让我们小声地读一读课文吧!在读课文的时候,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思考文章描写的顺序。
  2.学生讨论出: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师:同学们,课文是按着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你读了课文后,一定有自己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说给同桌听一听;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也找出来读给同桌听一听吧!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课文
  1.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大家听一听?并告诉大家,为什么你喜欢这个地方。
  2.学生自由读,发言。
  学情及预设:此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谈出喜欢的原因。在说原因时,重点指导学生谈出作者是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作者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在学生谈到感受后,应指导学生再带着这样的感情读文,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3.抓住重点词语,充分引导学生交流和朗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引导全班学生体会下列重点句子,其间适时指导朗读体会。
  (1)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学情及预设:这句话着笔于声音,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远及近、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与文章开头相对应,写出山雨来时的特点,即“来得突然”、“悄悄地来”。作者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突出了雨来时一种逐渐清晰、飘飘渺渺的音韵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独特情感,并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朗读指导:学生应该将山雨渐行渐清、渐行渐响的感觉读出来,有一种推动的韵律。
  (2)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学情及预设:这是描写雨至山林时的音响特点。作者发挥了奇特的想象:将“岩石、树叶、绿革”联想成“琴键”,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轻捷柔软的手指”,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雨在山中”、“山在雨中”、“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在这部分,作者又一次采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而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音符”是指手指触摸琴键时发出的不同声音,在这里可理解为雨丝飘洒在不同的地方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有落在岩石上的“叮咚”声,有飘洒在绿草丛的“沙沙”声……“带着幻想的色彩”,则突出了雨至山林时声音的丰富多变,扩大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朗读指导:本句是文章中非常出彩的一部分。在朗读中,学生应幻想出那岩石、那树叶、那绿草在雨丝的抚慰下轻摆、舞蹈,展现一种动感的美。
  (3)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学情及预设:这句话描写了山雨的魅力:融所有的色彩,将其化为一个字——“绿”;而这绿,并不呆板,反而是水淋淋的、活灵活现的。句中的“融化”一词生动地描绘出色彩的变化过程:它不是突然之间变化而成的,而是在山雨的浸润之下,慢慢地全部化为了嫩绿:而这绿并不一般,是绿得透明而耀眼的。通过对山林色彩融化过程的描写,作者表达出了山雨的魔力。
  朗读指导:本句“融化”一词极为传神,“水淋淋”则是透着作者对这色彩变化的喜爱,“绿得耀眼,绿得透明”更是作者直接表达着对这颜色的喜欢。朗读时应突出这些词语,并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4)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学情及预设:这句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一“绿”。句中“流动”一词写出了山林的“绿”在雨中所独有的特点:这种“绿”是一种水淋淋的、富有动感、极具生命力的色彩,它可以“融化”“所有的色彩”,表现了山雨带给山林的色彩变化。这里连用两个“流进”则体现了两个层次: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到的,突出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
  朗读指导:本句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学生应充满着快乐地读。
  (5)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
  学情及预设:这三句话,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住了、风停了、山林变得幽静了。这样的静谧里一只小鸟开始歌唱。作者更是将小鸟的啼叫声想象成是小鸟在倾吐浴后的欢悦,这正是因为作者内心的喜悦所致。与其说是作者听到了鸟儿的欢悦,倒不如说是作者内心的欢悦感受。
  朗读指导:学生在读这一段时,前两句应读出静的感觉,第三句的鸟儿的快乐之情,应从学生的心中发出、口中读出。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师:孩子们刚才我们读了那么多优美的文字,感受了这么一场美好的山雨,你们一定有自己非常喜欢的部分吧!把这些优美的描写记进你们的脑子里,好吗?
  2.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试着背诵。
  3.师:孩子们,我们刚才读的是一场美妙的山雨,你们生活中可有过这样美妙的经历?
  4.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情及预设: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并让学生运用刚才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
  
  师:是呀,同学们,拥有一双慧眼、一对聪耳、一颗善于感悟的心,你们一定会发现生活中许多的美好。在平时的习作中,如果你们也能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并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你们也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深入,我们不难发现,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小学第五册开始,在保持一定量的选读基础上,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随着年段升高,略读的量也逐步增大。如三年段,32篇课文中有8篇略谈略读,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是五五分成,精读略读各占50%。    面对越来越多的略读文,不少老师却步入了这样的误区:要么认为略读文也很美,把略读文当作精读文精讲细练,常需2、3课时,于是便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堂资源,它蕴含着社会文化,凝聚着许多专家、一线教师的心血和智慧。因此,只有立足文本,用好文本,才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效,又不失语文味。多年来,我在备课时通常以“三读”的方式来解读文本。现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一课为例,谈谈我在备课时解读文本的一些心路历程。  一读——圈圈点点,啄字词  潘新和说过:“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拼音字母抽象单调,难认难记,课堂上无休止地认读、识记,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兴趣索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为落实这一要求,新课程实验教材编排了内容丰富的情境图和语境儿歌,帮助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如何巧妙地通过情境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缔造充满魅力的汉语拼音课堂呢?现就我这学期在汉语拼音
不久前,笔者有幸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0期王自文老师的《试论公开课》一文(以下简称《试》文)。读后深有同感,王老师真是说出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声!在此,特借贵刊一角与王老师进行交流。  实事求是地讲,公开课对于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传播,对于优秀教学模式的推广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功不可没。所以,观摩高级别或更高级别的公开课曾经是我们许多一线教师所翘首期待和热切向往的。但曾几何时,这样的公
马丁·布勃写道:“你不需要道德圣人来教育人,你需要的是那些真正活着的人,并且这些人可以直接和他的同伴交流。他生动的存在涌向他周围的人并且最强烈而纯粹地影响着别人,即使他并没有要影响别人的意思。”[1]韩国导演李沧东的电影《诗》里便有这么一个“活着的人”——被确诊患有老年痴呆症却开始学习写诗的杨美子。  《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杨美子的外孙钟旭伙同五名同伴强暴了同班女同学朴姬珍(英文名Agnes)
汉语言主要是指汉族所使用的语言,它既是我国的通用语言,也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广义的汉语还包括符号化的汉字,而用汉字创作的文学作品可以统一归纳为汉语言文学。由于汉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的代表,自古以来在字形字义上都十分稳定,从而使得汉语和汉语言文学都表现出鲜明的延续和继承性,这就为汉语言文化研究提供了连贯而完整的前提。由姚晓柏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言与文学》一书
书名: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修订本)  作者:赵金铭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9年  ISBN:9787100166195  定价:69元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现如今,全球掀起一场“汉语热”。为满足全球汉语学习的需求,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精髓,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语言学者赵金铭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修订本)》,推动了第二语言教学学科汉语向前发展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在哈尔滨执教了一堂六年级的作文课:写一篇应用文——书信,给母校提建议。靳家彦老师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风趣生动的教学风格,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崇高境界。笔者记录下几个经典片断与同仁共享。    一段诗文情思飞扬。整个课堂“诗意”化    [片断一]  师:(饱含深情)清晨的阳光把山川河流染上一片金黄,祖国的大地上汽笛轰鸣、钟声悠扬。在这劳动的交响乐里,我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文本,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张田若说过:“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语言技巧,体会文本语言情感,这样才能让课堂散发语文味。  一、在品读中揣摩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语言优美,文字生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品读来揣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让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让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写文章要如此,上语文课也应如此。不仅开课导入教师要精心设计,使学生为之一震;一课结束时,教师也必须在设计上仔细琢磨,反复推敲,达到升华主题、画龙点睛、余音绕梁的效果。   一堂课的结束环节就像一出戏曲的压轴,虽然占整节课的时间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