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报考趣闻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odesha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埔军校是近代中国一所著名的军事学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从1924年到1949年底,黄埔军校在大陆开办了23期,培养了一大批著名将领。
  一、胡宗南差点被淘汰
  胡宗南号称“西北王”,是蒋介石最为器重的国民党高级将军之一。
  胡宗南从小读书用功,但是喜欢惹事。为了让儿子安分守己地过日子,1924年,胡宗南的父亲逼迫他结婚成家。
  胡宗南选择了逃婚。
  恰逢此时黄埔军校在上海招生,胡宗南初试合格,再到广州复试。
  胡宗南在上海初试时顺利过关,但在广州体检复试,却碰上了麻烦。
  黄埔军校第一期招生,立即引来了全国各地的有志之士。为了挑选优秀的军事人才,教官让报考者排队检查身高。胡宗南身高不足1.6米,一下子就被拎了出来。
  胡宗南从小到大没有怕过谁。他一心一意前往广州报考军校,满怀豪情而来,结果因为身高被淘汰,内心一急,不由号啕大哭。
  教官对他说:“你个儿太矮,不是当兵的料。”
  胡宗南哭哭啼啼地说:“个子矮怎么了?拿破仑的个子也不高,你敢说拿破仑也不是当兵的料吗?现在中国急需人才,你怎么能以个子长短来衡量人呢?”
  胡宗南和教官的争吵,恰巧被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听到了。廖仲恺认为胡宗南说的有理,就说:“这位同学,我批准你参加考试。”
  胡宗南拿着廖仲恺写给他的一张纸条,顺利参加了文化考试,成为黄埔军校一期的一员。这名教官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差点被淘汰的小个子,日后会成为国民党最著名的战将之一。
  二、陈赓在黄埔军校就是胡宗南的克星
  陈赓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陈赓和胡宗南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对于胡宗南来说,他这辈子与无数对手过招,最难忘的一位可能就是陈赓了。
  陈赓是名爱国青年,他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陈赓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是青年军人联合会成员,而胡宗南则加入了孙文主义学会。这两派经常因为思想和立场的不同发生冲突。
  胡宗南虽然天不怕,地不怕,但一碰上陈赓,却怎么也占不了上风。有一天,胡宗南在一次集会上公开与陈赓唱反调,以陈赓为首的同学和以胡宗南为首的同学针锋相对地吵了起来。陈赓一时火起,操起一只板凳追打胡宗南,胡宗南的那派最后狼狈而逃。
  陈赓因为救过蒋介石的命,是蒋介石手下的一名爱将。但是,陈赓看不惯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最终走上了共产主义救中国的道路,成为一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三、于右任写信推荐杜聿明
  杜聿明是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将领。一天,杜聿明无意间看到了《新青年》上刊登的黄埔军校招生广告,决定弃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
  1924年3月,杜聿明约了许多有志同乡去报考黄埔军校。他们坐车先到北京,然后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轮南下广州。
  杜聿明等人到达广州以后,住在陕西会馆。第二天,杜聿明等人就上街打听招生情况。当他们听说已经有1000多个青年报考了黄埔军校时,杜聿明意识到这次报考的难度。为了能够顺利录取,杜聿明决定先给国民党元老、原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先生写信,请求于右任先生推荐,这样就能稳操胜券了。
  于右任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又是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与蒋介石交情深厚。于右任也是杜聿明父亲的同窗好友,他看到杜聿明一表人才,很是爱惜,当即替杜聿明写了一封信,让杜聿明把推荐信直接交给校长蒋介石。蒋介石拿到推荐信,找来负责录取的工作人员当面交代说:“于先生送来的学生理应全部收下!”
  从此,黄埔多了一位将军。
  四、郑洞国“冒名顶替”进黄埔
  郑洞国早在学生时代就参加过“五四”运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
  郑洞国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他幼读私塾,17岁入石门中学,在校期间,曾考取湖南陆军讲武学堂,后讲武堂因故停办,返石门完成中学学业。毕业后,他在家乡当了半年小学教师,又考取湖南商业专门学校。郑洞国多次想投笔从戎,但都没有成功。1924年春天,当郑洞国听说黄埔军校招生时,正在长沙商业专门学校读书的郑洞国立刻去找同乡王尔琢商议。没想到,王尔琢已先走一步。郑洞国马上赶往广州报考,可是,等他一路艰辛地赶到广州时,报考军校的日期已经超过了。
  这可怎么办呢?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正巧有一位叫黄鳌的湖南老乡,当他听说郑洞国为错过报名日期而心急如焚时,就把自己的名额让给了郑洞国。原来,黄鳌看到报考人太多,为了多一些胜算,他就报了二个名额。他把一个名额让给郑洞国,自己还有一个名额。更巧的是,郑洞国和黄鳌都被录取了,而且真假黄鳌都被编在第二队。在点名出操的时候,假黄鳌终于被发现。区队长把假黄鳌上报给蒋介石,蒋介石弄清原委后,对郑洞国为报效国家而冒名顶替也没有深究,只是把郑洞国的名字改了过来。
  五、刘志丹在黄埔“死”而复生
  刘志丹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36年刘志丹牺牲后,毛泽东曾亲笔题词:“群众领袖,人民英雄。”周恩来为他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刘志丹文质彬彬,能歌善舞,高雅的气质让他看起来像一位艺术家。别看刘志丹长得文弱,内心却钢强如铁。刘志丹从小立志要做一名军人,过金戈铁马的日子。因此,当他在榆林中学读书时,第一个响应中共党组织的号召,报考黄埔军校。   听说刘志丹要去报考黄埔军校,所有的亲戚朋友轮番相劝,要他好好读书,走仕途之路,将来光宗耀祖。刘志丹的父母还请来了学校的老师一起劝阻,刘志丹就是不为所动,慨然说道:“古人云‘虽有文事,必有武备’,对付军阀,没有军队怎么行?”
  刘志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黄埔军校,得偿所愿。
  刘志丹是北方人,在广州水土不服,入校没多久就染上重病,一度昏迷不醒。黄埔军校的校医认为刘志丹得了传染病,认为他死了,刘志丹的同乡含泪恳求医生再观察一天。同乡把刘志丹的“遗体”拉到自己的宿舍,在老乡的悉心照料下,刘志丹终于闯过了“鬼门关”。
  六、黄埔军校中的“福将”胡琏
  胡琏是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黄埔军校四期毕业,与林彪同窗。是国民政府统治大陆后期的著名将领。
  1907年,胡琏出生于陕西省华县一个贫寒的农家。胡琏面貌端庄,聪明伶俐,被父母引为骄傲,尽管胡家非常贫困,但胡琏的父母还是借钱让儿子读书。1925年,胡琏顺利考入黄埔军校,学习勤奋,各科成绩考核均为优良,深得老师和校长的喜爱。
  胡琏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毕业后,从少尉排长干起,历经北伐、中原会战、江西“剿共”、抗战诸役,因战功显赫而不断擢升,37岁做到十八军军长,中将军衔。
  胡琏是黄埔军校的高才生,善于用兵,善于打仗,而且善于打硬仗。在三年国共内战中,胡琏率三万全部美式装备的十一师,在中原、华东两大战场同解放军对峙周旋,与刘伯承、陈毅等中共名将均有过正面碰撞,丝毫不落下风。
  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将胡琏的国民党军队包围了,正在我解放军对胡琏发起总攻时,突降大雨,解放军战士苦战了四天四夜,眼看就可以把胡琏的国民党军队消灭了,因为突降的大雨不得不撤出战斗。老天帮了大忙,胡琏没有被歼灭。
  胡琏跟随蒋介石南征北战,在与我军的作战中,多次险中求生,被国民党称为黄埔军校里的“福将”。
  七、黄埔军校的著名抗日将领戴安澜
  戴安澜是安徽无为县人,是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黄埔系骨干。1942年,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大战同古、收复棠吉。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他在抗日战争中战功显赫,抗战胜利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戴安澜从小读书用功,他就读于南京安徽公学,深受陶行知先生的影响。戴安澜立志读书报国,1924年初,看到黄埔军校招生的广告后,马上报名考试,不料因身材瘦弱被淘汰。
  被淘汰后,戴安澜并不感到悲观失望,退而求其次,先参加国民革命军,当了二等兵。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了增加自己的身体素质、适应部队生活,戴安澜拼命锻炼,每天早上,他都是第一个出操,多少个夜晚,戴安澜都是与星星为伴。经过锻炼,戴安澜的身体情况很快好转。
  1925年,戴安澜第二次报考黄埔军校,这一次,戴安澜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考取了黄埔军校第三期,被编在步兵队学习。
  1942年,抗日进入最艰难的时刻,应英国政府请求,中国国民政府派遣远征军3个军约10万人赴缅参战。其中,第五军戴安澜所率的200师表现最为突出。
  1942年3月,戴安澜率200师参加东瓜保卫战。东瓜是南缅平原上一座小城,又译作同古,人口11万,距仰光260公里,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城北还有一座永克冈军用机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著名的东瓜大战就在这里拉开序幕。
  1942年3月20日,戴安澜指挥第200师与日军第55师团在东瓜城外发生激战。日军空军每天从仰光机场出动百余架次飞机对东瓜狂轰滥炸,投掷燃烧弹毒气弹无数。但是第200师的防线仍然没有被突破,城内中国守军始终没有动摇或败退的迹象。第200师与日军第55师团正面交火,在敌众我寡,又失去空军支援的恶劣环境中,与日军苦战12天,歼敌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安全撤退。
  东瓜保卫战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
  戴安澜牺牲后,毛泽东对戴安澜作出高度评价,为戴安澜将军写了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其他文献
古代的刺字本来是一种刑罚,是由上古时期的墨刑演变而来的。所谓刺字,就是用刀、针等利器在犯人的脸颊或额头上刺刻文字,作为特殊的记号。  刺字一般都是刺在脸颊上,刺字以后,必须要烧炙涂药,染以黑色,因此,刺字也被称为刺面、黥面、墨面。  对犯人施以刺字这种刑罚,最早的史书记载说是始于五代的后晋。五代时期,曾任卢龙节度使的大军阀刘仁恭强迫其管辖区域内的男子不论贫富贵贱,一律要在脸上刺“定霸州”三个字,文
期刊
1926年5月24日,华侨将军刘亨赙病逝于马尼拉。刘亨赙出殡时,500名菲律宾宪兵护送,棺上覆盖着菲律宾国旗,全国下半旗致哀。上下议院全体议员、菲律宾退伍军人协会会员和华侨前来送葬,仪式非常隆重。  菲律宾总统阿奎那多说:“阿宝(刘亨赙)将军的公正无私和英雄风度,获得了全菲人民的感佩,菲律宾自当视他为英勇的子孙。”  一、为避灾祸到异乡  1872年4月29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刘亨赙生于
期刊
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的许多商人知道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纷纷在自己的公司、店铺、饭店门口挂起了署名于右任题写的招牌,以招徕顾客。其中确为于右任所题的极少,赝品居多。  一天,一个学生匆匆来见于右任,说:“老师,我今天中午去一家平时常去的小饭馆吃饭,想不到他们居然也挂起了以您的名义题写的招牌。明目张胆地欺世盗名,您老说可气不可气?”  正在练习书法的于右任“哦”了一声,放下毛笔,缓缓地问:“他们这块
期刊
如果要给大明王朝历任财政部长(户部尚书)的政绩排个座次,朱棣时代的“刺头部长”夏元吉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名。  朱棣虽然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夺了侄儿的皇位,但这位一把手在位期间,还是做了几件大事的,譬如重开大运河,编修《永乐大典》,改善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等。这些大项目的成功运作,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而“永乐盛世的大账房”,就是理财专家夏元吉。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时,夏元吉是财政部副部长(户部右侍郎)。后
期刊
铁道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部队,隶属于八路军一一五师苏鲁支队,相当于团级建制。该队以临城(今薛城)为中心,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出没于万顷微山湖中,采取游击战术,与日军展开浴血奋战,奏响了民族救亡的强音。  铁道游击队家喻户晓,老少咸知,但鲜为人知的是,铁道游击队中竟然有三位日本人——田村申树、小山口、小岛金之助。  他们是怎样加入游击队的?在游击队中有何贡献?最后结局如何呢?  一、
期刊
包拯的身世,并不像戏曲舞台和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屌丝”出身:父母早逝,靠哥嫂抚养成人。真实的包拯是一个标准的官二代:父亲包令仪做过礼部侍郎。不过,包拯敢于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并不是靠“拼爹”,而是与他自己洁身自好的从政理念有关。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包拯当官后,特别廉洁自律。他不仅不给领导送礼,而且,也绝不接受别人的贿赂。包拯知道,如果自己收取别人的贿赂,在办案中就会徇私枉法,给对手留下把柄,
期刊
明代杨继宗,字承芳,山西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历任嘉兴知府、浙江按察使、佥都御史兼云南巡抚。那时的官场已不似明初严整,官吏贪腐渐成风气,杨继宗身处其中,却不为所染,以至当时掌权的太监汪直都承认:“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成化初年,朝廷采纳太子太保王翱的推荐,升任杨继宗为浙江嘉兴知府。杨继宗赴任时仅用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朴实无华。他生性刚正廉洁、孤独孤峭,人们都不敢有
期刊
中华民族是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民族之一,中国古代的神仙,其实都是宇航员的化身。古代中国人通常把航天科技看成“成仙术”,称航天为“升仙”,宇航员被称为“天神”、“飞天”、“仙人”或“羽人”,而“天宫”便是他们憧憬的梦幻仙境。  回望中国人的飞天路,从远古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到明代万户进行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中国人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早在春秋时期,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就开始
期刊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时光流逝得平平静静。  但是我却一点平静都没有。我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提心吊胆中。不管是什么时候,也不管是什么地方,在家里,在劳动的地方,红卫兵一到,我立刻就被押解着到什么地方去接受批斗,同劳改前一模一样。因此,即使在一个非常僻远几乎是人迹不到的地方,只要远处红卫兵的红袖章红光一闪,我就知道,自己的灾星又到了。我现在已经变成了不会说话的牲畜,一言不发,一句不问,乖乖地被押解着
期刊
1398年,建文帝登基。  这位年轻的皇帝刚一上任便出手不凡,一口气削夺了五个藩王,叔叔们处死的处死,流放的流放,一时间人心惶惶。燕王朱棣虽未被削,但他心里明白,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皇帝已经在他的周围布满了眼线,自己的封地北平也被重兵包围,形势岌岌可危。  面对危境,朱棣没有坐以待毙。他想出了一个绝招:装疯。  于是六月的一天,京城突然传来了爆炸性消息:燕王朱棣疯了!在大街上,人们看到,朱棣披头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