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兴化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粮、特色菜、淡水品是优势产业,连续11年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现有耕地191.04万亩、水面65.81万亩,常年种植水稻135万亩左右;农业从业人员20.3万人,其中粮食从业人员12.8万人;具备各类职业农民认定条件的培育对象2.09万人,其中粮食种植方面的培育对象1.0266万人。为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兴化市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多措并举,稳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一、从健全培育机制入手,夯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基础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多层次、多环节、多渠道、多类型等培育构件,要求农业、财政、国土、供电和金融等关联部门单位在教育培养、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以及在产、加、销等多个领域予以协同。为此,兴化从建立健全培育机制入手,注重对培育构件的串并整合与部门单位间的培育协同。
一是相继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委员会和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服务工作室,明确农广校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其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挂帅,农业、财政、人社、国资办等8个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具体负责培育工作的组织协调、政策制定、培育监管等工作;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委员会由人社部门牵头,人社、农业等6个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具体负责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管理与发证等工作;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服务工作室由农业部门牵头,林牧、水产等6个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具体负责信息发布、沟通协调、跟踪服务等工作,三个培育机构设置合理,各关联部门单位任务分工明确。
二是先后出台了多部门参与、联合共建的培育协作制,服务扶持、政策扶持和项目扶持的政策推动制,专家服务团队与职业农民开展挂钩服务的结对帮扶制,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两年一次审验的证书年检制,职业农民每年须接受30个以上学时继续教育的能力提升制,专业性较强的农业服务行业职业资格准入制等六项工作制度,制度健全,操作性强。健全的培育机制,理顺了培育思路,搭建了培育框架,畅通了培育管道,打造了农业部门牵头,财政、国土、供电等11个部门单位参与,协作共建、齐抓共管的培育环境,为今后培育工作高效开展夯实了基础。
二、从创新培育模式入手,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质效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及“培训、认定与扶持”三个环节,如何将三个环节紧密衔接,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培育整体,建立一套贯穿培育全程,系统的、配套的、可操作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事关培育的质效。兴化通过建立统分结合的培育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如何培育的问题。
一是将近年来总结、提炼的“政校企联合共建分段式培育、职业农民专业村规模化培育、基地委托培养顶岗化培育”三种先进适用的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应用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去,建立了分类遴选培育对象、分类制定培养计划、分类开展技能培训,统一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三分类、一统一”教育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如何培训”问题。
二是在统一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认定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专门机构认定、发证,个人申请与单位推荐相结合,网上公告、公示,分人、分类建档等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管理模式,明确人社部门负责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与管理,实行教育培养与认定管理分开,严肃了证书发放,保证了资格认定的客观与公正,有效解决了“如何认定”问题。
三是按照认定一批、服务一批、扶持一批培育策略,建立了服务、政策与项目协同扶持模式,实行信息发布公开扶持、统一标准公平扶持、网上公示公正扶持,有效解决了“如何扶持”问题。
由于各关联部门单位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链上所承担的任务、发挥的作用各异,每个环节的培育质量又直接影响最终的培育结果,为实现各关联部门单位培育协同,兴化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的例会形式,实现了培育构件的串并整合、培育模式的协调统一、培育政策的优先集聚,化解了关联部门单位协作信息不畅、标准不一、落实不力、绩效不好、责任推诿的难题。
三、从优化培育环境入手,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认定、扶持”三个环节上,政策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而这恰恰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链上的薄弱环节,成为影响培育进程的瓶颈。为此,兴化从优化培育环境入手,在起步阶段遵循扶持政策先行的培育策略,即从政策引导入手,千方百计地做足、做好政策文章,不断优化以扶持政策为核心的培育环境,通过“三优化、三落实”措施,稳步推进培育工作开展。
三优化:一是优化政策扶持环境。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将优先扶持职业农民写进各项惠民政策中,对一些专业性强的服务性行业建立资格准入政策,让农民切身感受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二是优化舆论导向环境。充分发挥舆论造势作用,大力宣传培育思路、培育成效,尤其是政策扶持的方向、方法和力度,营造培育的机遇期,让农民了解政策扶持培育的动机;三是优化公开透明环境。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及时向社会公开教育培养、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的相关信息,让农民掌握培育方法。
三落实:一是及时跟进,落实政策扶持的问题。通过例会渠道加强沟通,确保出台的各项惠民政策优先考虑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群体,进一步拓展政策扶持范围,强化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及时更新,落实政策透明的问题。对调整或增加的扶持政策及时网上更新,并通过各类传媒加以宣传,扩大政策的影响力,让政策进村入户、家喻户晓;三是及时跟踪,落实政策到位的问题。组织服务团队,对认定的职业农民开展挂钩服务,在政策、技术与市场等领域予以服务,协助其做足政策文章。
“三优化、三落实”有效破解了“为何培育、如何培育、培育何用”三个难题。依托健全的培育机制、适用的培育模式和良好的培育环境,兴化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专项摸底调查,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调查材料,进一步完善了培育方案。在此基础上,以培育村级农作物植保员为突破口,分类培育粮食产业链上的各类职业农民,并逐步向蔬果等其他产业延伸。截止到2013年底,兴化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62人,其中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村级农作物植保员)72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190人。
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兴化市分校
王文新
一、从健全培育机制入手,夯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基础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多层次、多环节、多渠道、多类型等培育构件,要求农业、财政、国土、供电和金融等关联部门单位在教育培养、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以及在产、加、销等多个领域予以协同。为此,兴化从建立健全培育机制入手,注重对培育构件的串并整合与部门单位间的培育协同。
一是相继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委员会和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服务工作室,明确农广校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其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挂帅,农业、财政、人社、国资办等8个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具体负责培育工作的组织协调、政策制定、培育监管等工作;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委员会由人社部门牵头,人社、农业等6个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具体负责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管理与发证等工作;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服务工作室由农业部门牵头,林牧、水产等6个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具体负责信息发布、沟通协调、跟踪服务等工作,三个培育机构设置合理,各关联部门单位任务分工明确。
二是先后出台了多部门参与、联合共建的培育协作制,服务扶持、政策扶持和项目扶持的政策推动制,专家服务团队与职业农民开展挂钩服务的结对帮扶制,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两年一次审验的证书年检制,职业农民每年须接受30个以上学时继续教育的能力提升制,专业性较强的农业服务行业职业资格准入制等六项工作制度,制度健全,操作性强。健全的培育机制,理顺了培育思路,搭建了培育框架,畅通了培育管道,打造了农业部门牵头,财政、国土、供电等11个部门单位参与,协作共建、齐抓共管的培育环境,为今后培育工作高效开展夯实了基础。
二、从创新培育模式入手,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质效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及“培训、认定与扶持”三个环节,如何将三个环节紧密衔接,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培育整体,建立一套贯穿培育全程,系统的、配套的、可操作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事关培育的质效。兴化通过建立统分结合的培育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如何培育的问题。
一是将近年来总结、提炼的“政校企联合共建分段式培育、职业农民专业村规模化培育、基地委托培养顶岗化培育”三种先进适用的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应用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去,建立了分类遴选培育对象、分类制定培养计划、分类开展技能培训,统一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三分类、一统一”教育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如何培训”问题。
二是在统一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认定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专门机构认定、发证,个人申请与单位推荐相结合,网上公告、公示,分人、分类建档等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管理模式,明确人社部门负责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与管理,实行教育培养与认定管理分开,严肃了证书发放,保证了资格认定的客观与公正,有效解决了“如何认定”问题。
三是按照认定一批、服务一批、扶持一批培育策略,建立了服务、政策与项目协同扶持模式,实行信息发布公开扶持、统一标准公平扶持、网上公示公正扶持,有效解决了“如何扶持”问题。
由于各关联部门单位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链上所承担的任务、发挥的作用各异,每个环节的培育质量又直接影响最终的培育结果,为实现各关联部门单位培育协同,兴化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的例会形式,实现了培育构件的串并整合、培育模式的协调统一、培育政策的优先集聚,化解了关联部门单位协作信息不畅、标准不一、落实不力、绩效不好、责任推诿的难题。
三、从优化培育环境入手,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认定、扶持”三个环节上,政策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而这恰恰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链上的薄弱环节,成为影响培育进程的瓶颈。为此,兴化从优化培育环境入手,在起步阶段遵循扶持政策先行的培育策略,即从政策引导入手,千方百计地做足、做好政策文章,不断优化以扶持政策为核心的培育环境,通过“三优化、三落实”措施,稳步推进培育工作开展。
三优化:一是优化政策扶持环境。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将优先扶持职业农民写进各项惠民政策中,对一些专业性强的服务性行业建立资格准入政策,让农民切身感受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二是优化舆论导向环境。充分发挥舆论造势作用,大力宣传培育思路、培育成效,尤其是政策扶持的方向、方法和力度,营造培育的机遇期,让农民了解政策扶持培育的动机;三是优化公开透明环境。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及时向社会公开教育培养、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的相关信息,让农民掌握培育方法。
三落实:一是及时跟进,落实政策扶持的问题。通过例会渠道加强沟通,确保出台的各项惠民政策优先考虑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群体,进一步拓展政策扶持范围,强化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及时更新,落实政策透明的问题。对调整或增加的扶持政策及时网上更新,并通过各类传媒加以宣传,扩大政策的影响力,让政策进村入户、家喻户晓;三是及时跟踪,落实政策到位的问题。组织服务团队,对认定的职业农民开展挂钩服务,在政策、技术与市场等领域予以服务,协助其做足政策文章。
“三优化、三落实”有效破解了“为何培育、如何培育、培育何用”三个难题。依托健全的培育机制、适用的培育模式和良好的培育环境,兴化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专项摸底调查,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调查材料,进一步完善了培育方案。在此基础上,以培育村级农作物植保员为突破口,分类培育粮食产业链上的各类职业农民,并逐步向蔬果等其他产业延伸。截止到2013年底,兴化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62人,其中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村级农作物植保员)72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190人。
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兴化市分校
王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