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后危机时代

来源 :新华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la0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历史转折阶段的重大挑战,我们需要客观地把握后危机时代中国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现实需求和基本走势,加快推进以走向消费大国为主线的战略性转型与改革的进程
  
  进入本世纪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兴经济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后,发展阶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开始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并带来需求结构的战略性升级。在发展阶段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共同作用下,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发生了重要变化。正是在这个特定背景下,中国开始走向消费大国的转型与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这也构成中国改革开放后30年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历史起点。
  
  消费主导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中国走向消费大国,需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的战略性转变。这是由两个基本因素所决定的:
  第一,随着中国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的转变,需求结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例如,居民消费需求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升级,由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需求的升级,由物质追求到人的自身发展追求的升级。扩大公共产品消费需求已成为适应中国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
  第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需求萎缩成为中长期趋势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尽快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
  中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应当伴随着一个消费需求大幅上升的时期。但由于多种因素,这些年中国消费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到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国家的消费率比,相差10~20个百分点。从2009年的情况看,前三个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1%,但在7.7%的GDP增长中,投资贡献(7.3个百分点)仍然大大高于消费贡献(4个百分点),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随着中国内部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外部需求的萎缩,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增长是必然选择,并有可能在未来五年左右将居民消费率提高5~10个百分点。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加快调整消费和投资关系的同时,需要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第一,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全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幅提高居民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第二,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尽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此引导居民消费倾向;第三,加快财税和金融体制转型,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消费型金融体制的建立;第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实现投资结构重点由生产性投资向消费性投资的转变。
  
  城市化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城市是消费的主要载体,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构建消费大国的战略性选择。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处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时候,城市化率大概在55%~60%左右。200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但城市化水平只有45.68%,远低于工业化中后期60%的均值,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与升级。
  有研究表明,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平均10%的增长率中,城市化贡献了3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制度因素的制约,城市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潜力还远未释放出来。未来5~10年,中国的城市化将呈现加快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化率至少还有10个百分点左右的提高空间。考虑到乘数效应,估计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增加大约1.2万亿元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达到4个百分点左右。由城市化带来的国内投资消费需求的增长,至少可以支持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着严重的制度障碍,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和行政管理体制的障碍。这是中国城市化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实质性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今后5~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将加快中国走向消费大国的进程。
  
  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伴随着从私人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不仅表明居民消费倾向的改变,也突出了政府缩小收入差距和加强公共投入的职责,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从总体看,新阶段中国社会突出矛盾由私人产品短缺变为公共产品短缺。这一变化对形成消费主导型发展方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调节居民消费倾向。改革开放30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而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重要指标——平均消费倾向却在总体上持续下降。1990~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与农村居民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66,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与城市居民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73。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3.9%,但居民社会保障等支出年均增长36%,远远高于居民各项收入的增速,对可支配收入的负面贡献率也从0.4%上升到8.1%。这说明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够,是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持续走低的重要因素。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初步测算,未来10年,实现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公共服务支出年均增长率至少要达到5%左右,投资总额达到15~20万亿元。
  按照这个测算,未来3年在已确定的8500亿元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支出的同时,在义务教育领域需要1.3万亿元左右的投资,在基本社会保障领域需要2.2万亿元左右的投资,共投资4.4万亿元,三项支出大约占财政总支出的20%左右。
  这个基本公共服务投资计划,可以在未来5年左右初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一套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并为建立一个低水平、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体系奠定重要基础。
  以这样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水平为起点,估计未来3年左右,消费率大概可以提高5~10个百分点;未来10年左右,可初步建立一个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而,走出一条以扩大内需为主线的改革发展新路子。
  
  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不仅是本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环境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革命。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
  世界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中国的大国作用和大国责任不断凸显。我们既要看到国际上的某些复杂因素,更要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责任和作用。主动应对减排挑战、发展低碳经济,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选择问题:第一,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第二,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第三,推进环境产权制度改革;第四,推进碳交易体制机制建设。加快推进这些改革,将大大加快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
  
  政府转型时代的改革
  
  中国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型的突破: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第二,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的关键在于确立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第三,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的突破,关键在于通过政府转型形成规范的公共权力行使的制度框架。
  政府转型从2003年“非典”提出到现在,应当说有所进展,但是没有多大的突破。中央政府确定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的“十一五”政策导向难以落实,重要根源在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仍很突出,尤其是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增长非常明显,甚至在反危机中还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其主要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上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
  从现实的情况看,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型与政府决策。以建设消费大国为主线的转型与改革,需要彻底改变政企不分的体制,政府不应当也不需要继续扮演经济建设主体的角色,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干预和政府作用必须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就是说,不放弃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中国实现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型,既涉及到经济领域,又涉及到社会领域,还涉及到行政领域。就是说,它是一个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为此,一方面要使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确立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改革总体思路。并按照这一总体思路推进结构性改革:
  第一,推进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转变发展方式的活力,使经济增长由政府主导的需求平稳过渡到市场主导的需求上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推进以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提供社会动力。
  第三,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大突破,进一步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合力,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合力。
  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正处在历史转折时期。面对历史转折阶段的重大挑战,我们需要客观地把握后危机时代中国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现实需求和基本走势,加快推进以走向消费大国为主线的战略性转型与改革的进程。
其他文献
海西建设的加速不仅让福建政府振奋,人民欢心鼓舞,也将专家学者的目光聚焦到了海西,对于海西建设引发的投资浪潮,专家自有观点。  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在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同时,还需把“两门”(金门与厦门)打造成互为开放的试验区。两岸需要对接的、需要磨合的、需要试验的,都可以首先在“两门”进行试验,然后再向海西和台湾岛内扩展,将金门与厦门一起作为海东与海西的对接点、试验区、示范地,
期刊
在国家应对危机扩大内需时,河南准备抓住机遇,通过产品的升级换代,使得我们的产业结构不断的高度化。      “4万亿”是当下最热门的词。之所以热,是因为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对很多地方的经济发展或将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河南是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省,在中央1.18万亿的财政刺激资金下,河南也争取到了不小的“蛋糕”,加上地方配套资金的跟进,河南的投资份额十分巨大。但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在此
期刊
羅渊书画
期刊
福建是全国重点侨乡。1000多万闽籍乡亲分布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福建海外华侨华人众多、爱国爱乡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平台作用,积极引进侨智,大力吸引海外侨胞来闽投资,引导更多的华侨华人支持和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闽籍华人华侨纷纷凝聚力量,共建海西。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太平绅士、晋江乡贤施子清:台湾的气候、地理、人
期刊
在台海关系的良好走向下,海西拉开了重振区域经济的新蓝图    破题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如一抹春风带动了海峡西岸的复苏。从地方酝酿,到中央号召,一场区域经济大战正式拉开帷幕,此时,海西建设的投资浪潮已波涛汹涌。  无论是何种政治环境,海峡两岸交往从来没有停止过。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海峡西岸的福建地区就与台
期刊
中国在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主导权的争夺中,立足点恐怕还在南南合作  6月16日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的、有史以来首届“金砖四国”峰会,在国际舆论中一石激起千层浪。  “金砖四国”中的“金”光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可以举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调查估计数字来说明问题。按人口来说,“金砖四国”是两个层次:一、中国(人口约13亿4000万)和印度(约11亿6600万)是世界仅有的两大超级大国;二、巴西(将近2亿)和俄
期刊
“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刚发生不久,哪有那么容易回暖?如果这么容易回暖,这个危机就白来了。”  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严重威胁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对此启动了高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引起中外高度关注,这4万亿投资到底有没有起到作用?中国经济怎样才能尽快走出危机阴影?如何看待目前露出回暖迹象的中国房地产业?针对这些近期热点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    4万亿投
期刊
预计未来三年即2009-2011年,中国铁路计划投资规模将超过3.5万亿元  从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行业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开始,中国铁路加快了建设步伐,铁路投资进入加速阶段。2008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首次超计划完成,超过4000亿。今年年初,铁道部召开的铁路发展计划工作会议透露,2009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为7007亿元。借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之东风,铁路建设迎来更大的发
期刊
成渝椭圆经济区在全国的区域分工和空间布局中,可以扮演“六大基地”和“一个示范区”的重要角色  成渝经济区是我国西南和西北的重要结合部,是西部地区开发开放历史最悠久、产业优势最明显、科技实力最雄厚、资源优势最突出、基础设施最完善、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区域。成渝经济区也是西部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西部大开发规划的重点开发区,是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辐射源、
期刊
各种“瘾”的治疗,也只有从这种心理动力的根源下手,才有可能彻底根除    社会的发展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满足感。  人们依然在不停地追求,喧嚣与寂寞,迷乱与沉醉……一切似乎都昭示着冷漠与躁动,人们在各种各样的“成瘾”当中,来躲避内心的不安。社会学家称这种现象之为“社会生态危机”。  吸毒、抽烟、酗酒、沉迷网络都是各种“成瘾”的具体表现。无论是毒品、烟、酒还是网络,都具有使人上瘾、产生依赖性的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