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延安大学校史馆的序厅里有一幅
﹁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的大型油画,
真实再现了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四日下午,
合并组建的延安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场景,
这是毛泽东生前唯一一次参加一所综合大学的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
毛泽东亲自确定校名为延安大学,校址设在中国女子大学原址。
自力更生,三校合并
1930年代末,日寇肆虐,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日占区、国统区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冲破重重封锁,潮水般涌向延安,为组织和培养他们,中共中央从1937年7月至1945年5月,先后在延安办起了30多所高等干部学校。
党中央在延安十分重视干部教育,先后创办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中国女子大学、自然科学院、泽东青年干部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20多所培养干部的学校。正当延安干部教育蓬勃发展之际,从1939年起,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围攻,经济上严密封锁,停止枪弹、粮饷的供应,阻止革命青年奔赴延安,企图束缚共产党的手脚。为了克服困难,度过难关,中共中央决定集中有限人力物力办一所正规的综合性大学。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两次会议,研究学校合并问题。1941年7月,中国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陕北公学、泽东青年干部学院、中国女子大学三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陕北公学是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专门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干部学校。毛泽东对陕公特别重视。中国女子大学是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建立于1939年7月20日。毛泽东呼吁延安要办好女大,培养妇女英雄,妇女运动职业家和女博士。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的前身是安吴青训班,1940年中央作出决定成立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其用意是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之下,培养具有高水平、高素质、较高的独立工作能力的青年干部。
枝繁叶茂,八校合并
1943年至1945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进入了再发展时期。为培养更多的抗战人才,1943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将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校并入延安大学;1944年5月,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也并入延安大学。
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于1938年4月10日,它是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亲自发起,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院,也是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学校师生纷纷深入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实际中,创作出一大批讴歌工农兵群众的艺术精品。话剧《粮食》、歌剧《周子山》、秧歌剧《兄妹开荒》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新歌剧《白毛女》成为民族歌剧的经典作品,歌曲《南泥湾》等也脍炙人口。此外,古元、彦涵的版画创作,孙犁的小说创作,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自然科学院创立于1940年1月,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初期设立机械、化工、土木三个系和农艺、林牧两科及预科和初中部,1941年1月,学院改为理科性质,设物理、化学、生物、地矿四系。它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科技人才,而且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华寿俊发明的马兰造纸,解决了延安和边区纸张极端困难的问题;林华发明的玻璃制造技术,解决了边区医疗器械和军工生产的难题;驰名中外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是自然科学院首次考察发现的;中央大礼堂和中央办公厅大楼也是自然科学院教师杨作材设计的。
民族学院的前身是陕北公学民族部,1941年9月创立,它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新道路,为中国革命和民族团结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新文字干校是1940年3月在原新文字学教师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的,是我党一所培养推广新文字教育的教师与干部的专门的学校,是延安时期新文字运动的产物,学校为开展新文字与扫盲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延安行政学院创办于1940年4月,是一所专门培养边区政权干部的高等学校。
1944年5月24日,重组后的延安大学在边区大礼堂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和朱总司令相继讲话。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延大师生说:“我们这个学校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课程的学校,你们要学政治、经济、文化,准备将来去做这些方面的工作。”强调延大“在政治上要学习统一战线,三三制、精兵简政的方针,要学习各种政策与方法”,“在经济上要学习如何发展工业、农业、商业和运输”,“还有文化建设,要使边区老百姓每人至少识一千个字。要提倡卫生,要使边区一千多个乡每乡建立一个小医务所。要教会老百姓闹秧歌、唱歌、家家户户有新内容的年画、春联”。毛泽东的讲话对日后延安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延安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调整后,设有行政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等,共有三院十一系,全校师生员工达到2124人,由延安八大院校组合建立的延安大学成为解放区规模最大、专业设置最全的综合大学,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与军同行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延安大学,从几十孔土窑洞起家,在教室、宿舍严重短缺的艰苦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建校办学。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终于获得胜利。当年10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延安大学一部分迁往东北华北继续办学;11月,延大校长周扬率领迁校队伍离开了延安。
迁往东北的延安大学成为东北大学、东北师大的前身,而迁往华北的则成为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
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学校于当年3月14日撤离延安,与党中央、边区政府一起坚持留在陕北。延大师生在自卫战争中与党中央、边区政府和边区军民一起,度过了长时间的战时行军生活,经历了严酷的战争考验,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支前任务和群众工作任务。
1947年8月,延大师生在李敷仁校长的率领下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学校在山西吴家湾进行了扩校、三查整风运动,开始正规化教学,学校人数由转战时期的300多人发展到近千人,学校师生还参加了晋绥和陕北的土地改革运动,完成“千里运粮”的壮举,有力支持了西北野战军的战略反攻。
在1948年6月,延大师生返回延安,开始了正规化办学,建立了政法、经建、文艺、教育四系。1948年6月11日,为了就近吸收国统区和新区知识青年,经西北局和边区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延大洛川分校,后改名为延安大学第一分校。随着西北解放战争进程的加快,分校先后迁址宜川、韩城,1949年7月与延安总校师生在西安会师,一起转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为了适应全国解放战争的新形势,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迁往西安办学,为大西北培训干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还先后在甘肃省兰州市和山西省解县分别设立了民大兰州分校和民大第二部。1953年,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的决定,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撤消。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在办学的四年中,共吸引培养了11000多名学员,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之后,为了适应陕西省的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延安大学于1958年在延安重建。
参考文献:
1.《延安大学校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王云风主编,1994年9月
2.《红色延安》,陕西旅游出版社,景俊海主编,2009年
3.《用激情铸就时代华章——延安大学发展掠影》(电视专题片)
﹁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的大型油画,
真实再现了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四日下午,
合并组建的延安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场景,
这是毛泽东生前唯一一次参加一所综合大学的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
毛泽东亲自确定校名为延安大学,校址设在中国女子大学原址。
自力更生,三校合并
1930年代末,日寇肆虐,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日占区、国统区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冲破重重封锁,潮水般涌向延安,为组织和培养他们,中共中央从1937年7月至1945年5月,先后在延安办起了30多所高等干部学校。
党中央在延安十分重视干部教育,先后创办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中国女子大学、自然科学院、泽东青年干部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20多所培养干部的学校。正当延安干部教育蓬勃发展之际,从1939年起,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围攻,经济上严密封锁,停止枪弹、粮饷的供应,阻止革命青年奔赴延安,企图束缚共产党的手脚。为了克服困难,度过难关,中共中央决定集中有限人力物力办一所正规的综合性大学。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两次会议,研究学校合并问题。1941年7月,中国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陕北公学、泽东青年干部学院、中国女子大学三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陕北公学是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专门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干部学校。毛泽东对陕公特别重视。中国女子大学是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建立于1939年7月20日。毛泽东呼吁延安要办好女大,培养妇女英雄,妇女运动职业家和女博士。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的前身是安吴青训班,1940年中央作出决定成立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其用意是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之下,培养具有高水平、高素质、较高的独立工作能力的青年干部。
枝繁叶茂,八校合并
1943年至1945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进入了再发展时期。为培养更多的抗战人才,1943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将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校并入延安大学;1944年5月,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也并入延安大学。
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于1938年4月10日,它是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亲自发起,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院,也是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学校师生纷纷深入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实际中,创作出一大批讴歌工农兵群众的艺术精品。话剧《粮食》、歌剧《周子山》、秧歌剧《兄妹开荒》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新歌剧《白毛女》成为民族歌剧的经典作品,歌曲《南泥湾》等也脍炙人口。此外,古元、彦涵的版画创作,孙犁的小说创作,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自然科学院创立于1940年1月,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初期设立机械、化工、土木三个系和农艺、林牧两科及预科和初中部,1941年1月,学院改为理科性质,设物理、化学、生物、地矿四系。它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科技人才,而且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华寿俊发明的马兰造纸,解决了延安和边区纸张极端困难的问题;林华发明的玻璃制造技术,解决了边区医疗器械和军工生产的难题;驰名中外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是自然科学院首次考察发现的;中央大礼堂和中央办公厅大楼也是自然科学院教师杨作材设计的。
民族学院的前身是陕北公学民族部,1941年9月创立,它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新道路,为中国革命和民族团结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新文字干校是1940年3月在原新文字学教师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的,是我党一所培养推广新文字教育的教师与干部的专门的学校,是延安时期新文字运动的产物,学校为开展新文字与扫盲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延安行政学院创办于1940年4月,是一所专门培养边区政权干部的高等学校。
1944年5月24日,重组后的延安大学在边区大礼堂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和朱总司令相继讲话。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延大师生说:“我们这个学校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课程的学校,你们要学政治、经济、文化,准备将来去做这些方面的工作。”强调延大“在政治上要学习统一战线,三三制、精兵简政的方针,要学习各种政策与方法”,“在经济上要学习如何发展工业、农业、商业和运输”,“还有文化建设,要使边区老百姓每人至少识一千个字。要提倡卫生,要使边区一千多个乡每乡建立一个小医务所。要教会老百姓闹秧歌、唱歌、家家户户有新内容的年画、春联”。毛泽东的讲话对日后延安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延安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调整后,设有行政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等,共有三院十一系,全校师生员工达到2124人,由延安八大院校组合建立的延安大学成为解放区规模最大、专业设置最全的综合大学,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与军同行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延安大学,从几十孔土窑洞起家,在教室、宿舍严重短缺的艰苦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建校办学。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终于获得胜利。当年10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延安大学一部分迁往东北华北继续办学;11月,延大校长周扬率领迁校队伍离开了延安。
迁往东北的延安大学成为东北大学、东北师大的前身,而迁往华北的则成为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
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学校于当年3月14日撤离延安,与党中央、边区政府一起坚持留在陕北。延大师生在自卫战争中与党中央、边区政府和边区军民一起,度过了长时间的战时行军生活,经历了严酷的战争考验,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支前任务和群众工作任务。
1947年8月,延大师生在李敷仁校长的率领下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学校在山西吴家湾进行了扩校、三查整风运动,开始正规化教学,学校人数由转战时期的300多人发展到近千人,学校师生还参加了晋绥和陕北的土地改革运动,完成“千里运粮”的壮举,有力支持了西北野战军的战略反攻。
在1948年6月,延大师生返回延安,开始了正规化办学,建立了政法、经建、文艺、教育四系。1948年6月11日,为了就近吸收国统区和新区知识青年,经西北局和边区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延大洛川分校,后改名为延安大学第一分校。随着西北解放战争进程的加快,分校先后迁址宜川、韩城,1949年7月与延安总校师生在西安会师,一起转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为了适应全国解放战争的新形势,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迁往西安办学,为大西北培训干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还先后在甘肃省兰州市和山西省解县分别设立了民大兰州分校和民大第二部。1953年,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的决定,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撤消。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在办学的四年中,共吸引培养了11000多名学员,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之后,为了适应陕西省的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延安大学于1958年在延安重建。
参考文献:
1.《延安大学校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王云风主编,1994年9月
2.《红色延安》,陕西旅游出版社,景俊海主编,2009年
3.《用激情铸就时代华章——延安大学发展掠影》(电视专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