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独特 人生悲壮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iginalw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独秀江津晚歌:一个人和一家人》
  钟法权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
  定价:32.00元
  当前,我国的报告文学呈发展的态势,出现了一批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但总体上说,能传世的精品还不多,与国外相比,与日新月异的其他文体相比,与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对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特质,也是经过了许多年的争论,不断地明晰起来的。记实性是它的生命——绝不允许虚构与编造,同时,丰富多彩的文学手段给这种文体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它能在大众中广泛传播。但是,它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探寻。
  2012年的 2月,我在海南参加一场文学研讨会,得以结识钟法权。这是一位很朴实、很真诚的军旅作家。他的许多作品在全军获过奖。他告诉我写了一部关于陈独秀的报告文学,希望我提些意见。6月,我就收到了这部30万字的作品。读后,收益颇丰!
  凡从事科研与文学创造的人都深有体会,题材有时会决定成败!法权写陈独秀,是把自己推向了一条艰难的小路上。
  首先,陈独秀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一棵独立的大树,是知识分子效法的榜样;有人认为他是不值一提的小草,党史赫然在目写着他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危害。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的解读。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许多史实不断披露出来,人们衡量对错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陈独秀是一个动态!此时写他,怕难有更多的认同!
  其次,写陈独秀的各种作品汗牛充栋,要想写出新意,也须颇费心思!
  然而,作家知难而上,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不仅写出了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同时,也写活了另一个人们并不熟知的邓燮康,可谓一石双鸟!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地方:比如,在结构上,采用了类似电影“分镜头”的写法,使“陈”与“邓”的事迹交错展现,避免了行文的沉闷而显得潇洒自如;其次,有许多生动的细节描绘,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在叙述的过程中,配以精彩的画龙点睛的议论,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内涵……这些都是值得进行专题研究的。
  我以为,作品最成功之处,是选择了独特的视角。
  第一,作家对陈独秀采用了平视。既不是仰视(盲目地吹捧与夸大其词)也不是俯瞰(任意贬斥人物),而是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事件的真实情境,让我们面对面地看清了一个并非经过化装的人。
  作品给我们展现的陈独秀,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这正是作家创作的成功之处。一方面他有自己的理想,希望中国成为一个有民主、人人享受自由的国度,另一方面,他又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因此他无法找到实现理想世界的正确道路;一方面,他坚持操守,对共产党不检查,对国民党不妥协,对托派不支持,对胡适不回应。作品中写他给刘海粟的题字“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实在是“夫子自道”,是他个性的真实写照。作家放开笔墨写他的倔强:如他宁愿放弃救济,也不改杨鲁丞的稿子;宁可不出书,也不同意陈立夫改书名;已经到了断顿的情况下,也决不接受三千元的捐款。中国知识分子那种传统的傲骨,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在陈独秀的身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作品所表现的这种志向,对今天的知识分子乃至普通的百姓,都是极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他在现实的重压下也不能不低头,也不得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出席各种各样人的宴席,而解馋是唯一的目的。他表面上喜欢安静,内心里因寂寞而苦闷;他嘴上说不谈政治,心中常想当年叱咤风云的情景。陶渊明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情怀在他身上又重复出现了 !
  陈独秀有独立的人格,有着孤傲的个性,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他有如此丰厚的学识,如果他去进行文学研究,一定能成为一代杰出的国学大师,但他却选择了他并非强项的政治斗争,从而落得悲惨的境地。换言之,作品给我们昭示的,陈独秀不过是秀才造反,难成正果。他的结局,是时代的悲剧?命运的悲剧?还是个性的悲剧?需后人深思!
  由于这篇报告文学采用了平视,使人物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也使我们得以近距离地看清楚一个现代史上真实的风云人物。
  第二,作品对史实进行了巧妙的节选,即把关注的目标放在了人物在江津度过的最后岁月。这个审视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也是极有成效的。因为:一,如果全面地写人物一生的经历,势必拉长篇幅,要收集更多的资料,并一一进行考证,写作势必耗费更大的精力。二,陈独秀的许多事情都写入了很多作品,再写只能有重复之嫌。三,此时的陈独秀已不是当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猛烈的攻击文字时的意气风发了,也不是当总书记时的风光无限,此时的他风烛残年,身陷重重困境。人在艰难时刻,最能显示真实的自我。因此作家的视点落在这一时段,是十分巧妙的。
  第三 ,作品用了许多篇幅写邓燮康一家的情景。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人和一家人》,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有些奇怪,似有脱离主题之嫌,实际上,写邓意在写陈。清代著名文论家刘熙载曾提出“反面敷粉法”的主张。他明确提出,不写正面,写反面、写侧面,并形象地称之为“睹影知竿”之法。这部书写了邓对陈的救济和帮助,写了邓后来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很多的好事,甚至他的后人都为建设祖国尽心尽力。这一切都旨在写陈独秀革命志向与人格魅力对他和他家人的重大影响!因此,视点在邓,实际褒陈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书中有一段话可以做有力的佐证:邓燮康说“实话对您说吧!我是从内心里崇敬您,您为了天下的老百姓,不怕吃苦受罪,不怕坐牢,不怕砍头。如今客居江津,我作为一个当地人,一个小有家产的富户,理应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帮助。这既是做人的良知,也是我年轻时对您崇尚的主要原因。我帮您什么好处也不想得,只是想让为中国富强奋斗了一生的人在江津还能得到人的尊重。”
其他文献
诗歌,是人类灵魂的密码。诗与心灵是息息相通的,只要能读懂他们的诗,就会很容易触摸到他们跳动的脉搏。    诗能发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民心灵的声音,不管你的语言如何、国度如何。诗歌,是人类灵魂的密码。诗与心灵是息息相通的,只要能读懂他们的诗,就会很容易触摸到他们跳动的脉搏。  诗歌的时代是否离我们越来越远,诗歌史上灿烂的一页似乎也已翻过,诗歌“边缘化”的哀叹也一再戳疼我们的耳膜。但,激情燃烧岁月的
期刊
近日,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东西的第一本散文集《挽留即将消失的情感》,这是他20多年来散文创作的一次总集结。  东西的散文无论是追忆故乡、谈论文学,还是记叙游历、为人物立传,都紧紧扣住“情感”二字,在创作中始终跟踪自我真实的情感,或书写友人印象中的喜怒哀乐,或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感怀,对人文地理的文学想象,并通过人类情感缺失的普遍性的揭示,强调挖掘“内心的秘密”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故乡的深情回望  
期刊
郁雨君的成长小说吸引和打动读者的不只是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性格明朗的人物,更有作家用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情感诉求营造出的精神空间。这个可以让小读者们在其中获得勇气和力量的空间,就是每一个踏上成长之路的孩子所向往的精神城堡。    郁雨君在她的“辫子姐姐心灵花园”系列里,用温婉动人的故事,浪漫灵动的梦想,真诚乐观的引导,为男孩女孩们的成长添加着温暖与勇气,营造着一个属于他们的精神城堡。其作品《闪着泪光的
期刊
就具体策略而言,青少年期刊可以形成期刊、音像、电子杂志、网络期刊等一体化的格局,还可以出版图书、举办各种教育活动和竞赛、组织户外活动,由此延伸产业链条,在提升青少年期刊品牌影响力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收入。    产业化:青少年期刊的生存发展之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期刊社逐渐不再挂靠于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不再享受特殊待遇。实践证明,产业化是
期刊
只有通过本土化和市场化的方式,才能使中国文化真正地深入海外市场。清晰的海外战略,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真正实现经营化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把“走出去”真正变为“走进去”。  背景资料  常青图书(英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国常青公司”)成立于1985年7月,是落实中央(83)15号文件关于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精神,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在英国成立的第一家主营图书进出口业务的分公司,是英国推广发行中
期刊
自然散文,它是自然的回声。它像一幅山朦水胧的淡墨水彩,描绘着烦躁中的一方宁静;它像一曲悠远绵长的田园牧歌,抒唱出寂寞中的一丝温情……    自然,是一种存在,一种状态,也是一种静观,一种境界。它是春风挥动彩笔在大地涂染的葱葱绿意,是夏雨舒展心情在山林吹响的渺渺笛音;它是秋季阳光铺洒在湖水中的闪亮和温煦,是冬日霜雪覆压在树枝上的轻柔和爽适。  自然散文,它是自然的回声。它像一幅山朦水胧的淡墨水彩,描
期刊
图书的特色有很多因素,而内容特色是最关键的。“冷门”图书的出版只有将内容的特色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才能保证选题的有效性。  幼儿教育类图书在图书市场中一直是“热门”,其中幼儿读物和家教类的图书最为显著,而幼儿教育活动类的图书相对来说比较“冷门”。  现今市场上,幼儿教育活动类图书主要有两种:一是幼儿园教师教育用书或参考书,一是幼儿教育活动选编。幼儿园教师教育用书或参考书的市场,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格
期刊
编辑与作者的缘分是前世修炼而得,大多时候,不必焦急,唯有耐心,才能成就具足的因缘。做书亦是如此。  吴念真十多年前在台湾出版的小说集《特别的一天》时隔多年后,作为在大陆首发的小说作品,2012年5月由江苏文艺社出版。作为责任编辑,我回忆起从认识吴念真到编辑吴念真的作品出版,前后有两年多的时间。正如吴念真在书中致读者的信笺上所写的“一种缘分”那样,编辑与作者、作者与读者,人与人之间、人和书之间,这所
期刊
不管书展的功能、定位如何变迁,可只要它存在一天,出版人还是应该用好这个平台,切忌使自己对书展的体悟只剩下季节和地域概念而已,而更应该应时而变,重视面向社会大众的宣传,在“让书与人更好的相遇”上多下功夫,力争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大成效的宣传效果。    尽管,北京遭逢60年一遇的严寒,尽管,有关订货会订货功能日趋减弱的评议不绝于耳——今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依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似乎给冬日的寒冷带
期刊
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要求,是发展国家公共外交、促进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的重要途径。  随着中国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中国出版“走出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和发展机遇。其中主要表现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走出去”的方针政策;一批有实力的新闻出版企业新型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以数字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有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