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儿童组诗教学 提升学生语言素养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phinro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是诗,诗是儿童。组诗教学可以拓展儿童诗教学的空间,丰富童诗教学的内涵,使课堂显得更加丰满而灵动,使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也更加深刻而多元。笔者结合儿童诗主题阅读《春天在哪里》谈谈如何在组诗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精选组诗,发掘教学价值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各版本的教材中虽然都有优美的童诗,但大多是单篇出现。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根“线”,像“彩线穿珠”一样将几首诗串起来,同时关注诗歌“内在关联性”,通过比照、映衬,从整体上领悟一组诗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好地发掘教学价值。
  (一)立足儿童视角,整合课程资源
  儿童组诗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基于儿童需要,贴近儿童生活,能产生丰富的意象。基于课标要求与学生实际,笔者选择了著名儿童作家陈伯吹的《春天在哪里》(湘教版第四册)、常福生的《春天是一本书》及自编儿童诗《春天的歌》。上述诗歌节奏明快,想象丰富,富有童趣,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春天万物的特点,有利于主题阅读、整合教学,以彰显儿童诗性,提升阅读品质。
  (二)紧扣文体特征,寻找结构关联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价值。依据儿童诗音乐性、情感性、想象性、语言性的文体特征,笔者将三首关于“春天”主题的儿童诗聚合在一起,进行主题阅读,在诗歌的结构、句式、表达上进行相互关联。设问、反复手法,让《春天在哪里》更有意境;有趣的拟声词,让《春天的歌》更显欢快;大胆想象、留白,使《春天是一本书》更为神奇……引导学生诵读春天组诗,感受童诗的韵律及优美的语言;边读边想象,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激活思维,尝试自主创作,学会创造性地表达。由“春天”这一关联点,延展出一条儿童组诗的阅读线,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习得面。
  (三)关注言语形式,触摸文本奥秘
  笔者从诗歌独具价值的词语运用、形式结构和修辞手法等维度入手,从精准的动词、生动的拟人句,捕捉诗歌的画面美;从朗朗上口的拟声词、叠词,体会诗歌的音律美;从一问一答的句式、反复的修辞手法,感悟诗歌的形式美。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感受儿童诗独有的文体特点,逐步走进文本的言语内核,在多元解读中揭开儿童诗歌言语形式的内在密码。

二、优化设计,指向言语智慧


  薛法根老师说,言语智慧是人在言语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和丰厚的人文素养和底蕴。笔者在教学设计时紧扣儿童诗的文体特点,聚焦童诗润泽童心,引导学生感受儿童诗的语言魅力,享受阅读的快乐,让儿童的“诗心”和“童心”交织融合,激活思维,创作表达,“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努力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
  (一)诵读感悟,生发言语智慧
  诗歌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根据三首儿童诗的特点,通过教师范读、想象画面读、按节奏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读、对比读、展示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儿童诗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感受丰富而优美的意境。通过感知语言、悦纳语言来增强语感,从而生发言语智慧,为深入感悟诗歌内蕴打下基础。
  (二)想象品味,激活言语智慧
  组诗阅读要沉潜于诗行之间,咀嚼那些有意思又有意味的词句。教学伊始,创设猜谜、谈话的情境寻找春天。从一行行诗句和一个个语词开始,寻找想象的生长点,想象描绘春天的画面,用心聆听春天的声音。同时教师通过板画,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图画美,让孩子们觉得“诗是可以画出来的”。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拟声词特殊的表达效果。最后呈现“春天”组诗,整体参读,知同辨异,了解不同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透过文本捕捉作者表达的深层含义,诱发情感体验,由此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实现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三)创作表达,展现言语智慧
  在学习了前两首诗,充分感知诗歌语言内在特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构“内心视像”,填补第三首诗留下的空白,诗意地表达《春天是一本书》,激活学生言语表达的“密码”,将童诗语言进一步内化、拓展为儿童自己的语言。在模仿运用中展现言语智慧,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享受诗歌创作带来的乐趣。这不仅能促进儿童语言、情感、思维的协同发展,还有助于他们文学鉴赏能力及写作与思维能力的同步提升。

三、关注生成,提升语言素养


  课堂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是预设与生成碰撞的场所。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资源,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情境中体验,在互动中碰撞,放飞儿童的个性,引导儿童在表达中不断提升语言素养。
  (一)发现“亮点”促思考
  在组诗教学中,只要我们用敏锐的视角、教育的睿智和教学的热情去用心捕捉课堂上潜藏的种种契机,课堂就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意料之外的“亮点”。
  教学第二首诗《春天的歌》,在朗读体会拟声词后引导学生说说你们觉得春天唱了一首怎样的歌。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快乐的歌、热闹的歌、神奇的歌……一学生回答:春天唱了一首五彩缤纷的歌。笔者随即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你为什么觉得这首歌是五彩缤纷的呢?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认为春天的公园里有碧绿的柳条、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杏花、金黄的迎春花……草地上也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野花,到处充满了生机。课堂上,我们要学会倾听,敏锐地发现、捕捉追问点,这样可以启迪学生思考,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引起更多有价值的讨论,形成课堂亮点。
  (二)点拨诱导促感悟
  叶圣陶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学习方法如何送达学生心底,转化为学生终生有益的技能呢?教师的“点拨诱导”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学生的思路入了死胡同,作为教师就要适时引导,抛砖引玉。学生知道了方向,有了方法,激活了思维,就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奇与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实录如下。
  师:如果没有了这些表示声音的词会怎么样呢?(生自由读)你有什么感觉呢?
  生1:诗歌题目是《春天的歌》,如果声音没有了,就不叫唱歌了。
  师:你关注到了题目和内容的吻合,不错!
  生2:这些声音的词读起来很有节奏,少了这些词,就没有趣味儿,没那么动听,就不像春天了。
  师:通过朗读你发现了这些词很有节奏感,能让诗歌增强趣味儿和韵味儿,真会品味!连起来读读,还有什么发现呢?
  生3:我觉得每一小节“春天在唱歌”后面都有“你听——”如果没有了声音,那听什么呢?
  师:细心的你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拟声词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点拨诱导,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不经意间学生掌握了比较阅读的方法,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课堂也因此而显得灵动。
  组诗教学,为学生学习童诗打开了阅读和表达的另一扇窗。学生在诵读感悟、想象品味、创作表达中增强语感,启迪思维,获得情感体验,在实践中提升语言素养,为言语发展播下诗意的种子。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的基础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需要结合具体文本的特征去进行。《最后一课》历来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在传统的解读中,教师往往只是根据教学参考书的思路,亦步亦趋地教学,所实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其实是有限的。而如果冒昧地尝试用深度教学去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效果似乎又不怎么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无法在直接基于文本的解读中,真正体会到作者以及文中的“我”(小弗郎士)的深层的情感。而要突破这
期刊
【相关文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张庆、朱家珑主编)四年级下册第23课《黄河的主人》第1—6自然段。(详见教科书)  【特质解读】  这篇课文的作者袁鹰同志很好地采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写作时,作者巧妙地处理好本体、衬体之间的关系,尽管许多笔墨并不是写羊皮筏子和艄公的,但是言在此却意在彼,最终还是说明艄公的沉着、勇敢、技术高明。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若当衬者不衬,则匡廓狭小,意
期刊
在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写作困难的现象,追本溯源,低年级写话教学应受到重视,得到改进。写话是写作的基础,教师写话指导缺乏系统性、写话练习重复单调、评价标准单一等普遍存在于写话教学中。笔者在写话教学实践中,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在平时的写话练习和循环日记中逐层归纳提煉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写话案例,探索出针对这三类学生的分层训练策略。一、针对重点帮助层次学生的发现策略  重点帮助层次的学生惧怕
期刊
在信息多元、思想多元的社会背景中,初中语文教学要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寻找基础。这个基础是学生的立身之基,也是国家进入新时代所需要的重要基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文本意义的发掘由于受到应试的影响而处处显得有些逼仄,但国家层面提出的“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又明确指明语文教学需要帮学生树立人生基础。对于这样的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囿于应试而选择无视,要能够
期刊
宋代的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可见,学会生疑答疑是学生的一种必要学习能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小培养他们生疑答疑的兴趣和能力呢?下面我就部编版四上语文教材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一、生疑——阅读之始  学贵有疑,疑是为学之始。有疑才有动力去答疑,想方设法,查阅资料,努力思考,亲自实践,不遗余力。这就是学习的过程,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以提高。  1.阅读
期刊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要求的提出,确实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手段与模式上进行创新,尽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这种创新有应付或过度的嫌疑,又或者存在不切实际、难以坚持等多方面问题,导致并未能提高学生成绩,锻炼学生能力,反而降低学习效率,得不偿失。学生的主体地位固然重要,教师的主导地位亦不可撼动。以下,笔者主要从创新教学引导方式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这两个角度来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
期刊
两个月的磨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连续不断的磨课改进,上课,再改进,再上课……循环往复。不得不说,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艰难困苦,才让自己不断走向成熟。两个月的磨课,自己的思维逐渐走向纵深,对教学理念也有了不一样的思考与感悟。一、框架的构思——求新  1.困惑:囿于常规步后尘。赛课选定的是三上《带刺的朋友》。对于这篇课文,已听过不少教师执教,通常会以主问题“从哪里能读出小刺猬偷枣的趣味?”带领学生逐段品读
期刊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首次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与“碎片化”“快餐式”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人生经历,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涵养学生性情。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纳入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致力于建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对语文要素进行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系统编排。就单元而言,统编教材系统编排了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部分,强调三部分的有机结合,协同共生。校准“三位一体”中“略读课”的教学定位,落实语文要素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教师审视教材,凸显教学重点,实现有效的略读教学。一、观照单元体系,明确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
期刊
“先学后教,融合式对话教学”即以先学后教为模式,以经典教材为媒介,在师生之间展开民主平等的课堂对话教学。“融合意识”首先体现在对教材文本的融合上,不同的文本应有不同的教法。本文以《再别康桥》为例,来谈谈这种课型模式。一、第一次对话:初读文本,把握情感基调  诗言志,诗歌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文体,以读为主,所以首先应让学生把握“读”的“情感基调”。我给学生设置了第一个要求:大声朗读文本,感悟“情感基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