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挖掘教材蕴涵的美感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
[关键词]依托课堂培养美的素质感悟美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8―0485―01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对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有特别的功能。美育能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能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只有将美育融合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育人,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用好教材,挖掘教材蕴涵的美感特征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挖掘教材蕴涵的美感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1、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2、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对月光的描写,“泻”“浮”“洗”“笼”,不同的动词,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月光之美。引导学生认识琢磨这些词语,就很容易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3、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占有相当的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醉翁亭记》,全文400多字,作者锤字炼句,创造性地运用里21个“也”字,构筑整篇文章,整齐而富有变化的21个“也”字,使文章回环往复,形成一种咏叹情调,并富有节奏感,充分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4、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对话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对话的描绘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语言是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的表现,成功的对话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经历教养、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荷花淀》一文在对话描写上就有较为突出的成就,它善于用精练的笔墨,简洁的生活化语言,刻画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认真揣摩、仔细研究,就一定能发现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颐趣养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而,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三、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积极的审美能力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教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阅读积淀中提高审美情趣。在教学的过程,为了更好的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期待,教师应向学生推荐经典名著,简要介绍书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情节,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名人事迹的激励下,内在的学习主动性被激活,对阅读充满期待与向往,迫不及待地想从文字中去寻找阅读的欢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的热望。有时出示书名或篇目,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置疑;有时讲述书中的精彩片段后,嘎然而止,让学生们帶着满腹的疑惑主动走进阅读。
学生对课外阅读,表现在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上,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趣味性阅读,主要是由阅读材料引起的,故事很精彩动人,很有意义;二是消遣性阅读,主要是想调节一下,随意看看;三是积累性阅读,了解掌握知识,拓宽知识背景;四是鉴赏性阅读,提高审美,评价能力。以上各种形式的阅读在人的一生中都需要,但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则应重在指导“鉴赏性阅读”。
1、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着读。言显心声,行露思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内心,展现了他的精神风貌。作者写人,正是通过对人物想的说的,做的及外貌和脸部表情的描写展现人物仙心世界的。因此阅读时,要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外貌描写体会着读,才能很好感受人物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2、抓构思、布局联系地阅读。学生作文,常常是平铺直叙,教师总叹学生说话,写文章层次不清或谋划篇布局能力差,其实是学生缺少见识和锻炼。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读了后面联系到前面是怎么写的,读到结尾联系到开头是怎么写的,读了这篇文章的构思,布局,联系自己平时是怎样布局谋篇的。在联系比较中知道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不仅要语辞优美,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议论独到,还要巧妙布局,有独具匠心的构思,从而使感受读物的结构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课程。优秀的作品透析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深挚的情感色彩,丰富的思想内涵,广博的文史知识,深奥的人生哲理。但是,这些蕴含着作品的人文美,学生能否深刻的体验,还在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独具匠心的诱导,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在教学过程中穿针引线,煽风点火,画龙点睛;或点评,引导审美;或感慨,激发情感;或点拨,启示主旨。在语文教学中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促进他们对作品内涵的认识,内化,乃至情感的迁移,在人文情感的熏陶和感化下,萌发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在大力提倡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这一时代,能开展好课外阅读指导中的审美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良好的影响,推动整个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学新编》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主编:顾建华.
[2]《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主编:王振宇.
[3]《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主编:胡寅生.
[关键词]依托课堂培养美的素质感悟美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8―0485―01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对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有特别的功能。美育能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能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只有将美育融合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育人,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用好教材,挖掘教材蕴涵的美感特征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挖掘教材蕴涵的美感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1、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2、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对月光的描写,“泻”“浮”“洗”“笼”,不同的动词,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月光之美。引导学生认识琢磨这些词语,就很容易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3、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占有相当的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醉翁亭记》,全文400多字,作者锤字炼句,创造性地运用里21个“也”字,构筑整篇文章,整齐而富有变化的21个“也”字,使文章回环往复,形成一种咏叹情调,并富有节奏感,充分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4、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对话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对话的描绘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语言是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的表现,成功的对话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经历教养、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荷花淀》一文在对话描写上就有较为突出的成就,它善于用精练的笔墨,简洁的生活化语言,刻画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认真揣摩、仔细研究,就一定能发现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颐趣养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而,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三、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积极的审美能力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教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阅读积淀中提高审美情趣。在教学的过程,为了更好的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期待,教师应向学生推荐经典名著,简要介绍书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情节,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名人事迹的激励下,内在的学习主动性被激活,对阅读充满期待与向往,迫不及待地想从文字中去寻找阅读的欢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的热望。有时出示书名或篇目,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置疑;有时讲述书中的精彩片段后,嘎然而止,让学生们帶着满腹的疑惑主动走进阅读。
学生对课外阅读,表现在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上,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趣味性阅读,主要是由阅读材料引起的,故事很精彩动人,很有意义;二是消遣性阅读,主要是想调节一下,随意看看;三是积累性阅读,了解掌握知识,拓宽知识背景;四是鉴赏性阅读,提高审美,评价能力。以上各种形式的阅读在人的一生中都需要,但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则应重在指导“鉴赏性阅读”。
1、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着读。言显心声,行露思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内心,展现了他的精神风貌。作者写人,正是通过对人物想的说的,做的及外貌和脸部表情的描写展现人物仙心世界的。因此阅读时,要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外貌描写体会着读,才能很好感受人物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2、抓构思、布局联系地阅读。学生作文,常常是平铺直叙,教师总叹学生说话,写文章层次不清或谋划篇布局能力差,其实是学生缺少见识和锻炼。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读了后面联系到前面是怎么写的,读到结尾联系到开头是怎么写的,读了这篇文章的构思,布局,联系自己平时是怎样布局谋篇的。在联系比较中知道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不仅要语辞优美,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议论独到,还要巧妙布局,有独具匠心的构思,从而使感受读物的结构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课程。优秀的作品透析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深挚的情感色彩,丰富的思想内涵,广博的文史知识,深奥的人生哲理。但是,这些蕴含着作品的人文美,学生能否深刻的体验,还在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独具匠心的诱导,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在教学过程中穿针引线,煽风点火,画龙点睛;或点评,引导审美;或感慨,激发情感;或点拨,启示主旨。在语文教学中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促进他们对作品内涵的认识,内化,乃至情感的迁移,在人文情感的熏陶和感化下,萌发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在大力提倡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这一时代,能开展好课外阅读指导中的审美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良好的影响,推动整个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学新编》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主编:顾建华.
[2]《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主编:王振宇.
[3]《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主编:胡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