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足动物的原始祖先

来源 :地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不是你在菜市场可以买到的鱼,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鱼”,但在生物进化学家眼中,提塔利克鱼却尤为引人注目。
  进化理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随着越来越多化石的发现,我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也越来越深,新的化石证据也不断地填补很多进化环节中的“缺失”部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生物进化理论。
  寻找提塔利克鱼化石就是为了填补四足动物最初登陆时的进化缺失环节,它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通过古生物学家的推测,他们认为这种生物是应该存在的,它们当时很可能是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低地溪流地区。
  几亿年的沧海桑田,大陆板块的漂移,塔利克鱼当初所生活的地方已移到了现在的加拿大北极地区。提塔利克鱼化石也是在这里被人们发现的。它的时代可追溯到距今3.75亿年,它们还有很多鱼类的特征:身上有鳞,有鳍,用腮呼吸;但它们同时也具有了四足动物的一些特征:有肋骨,肩胛骨和可移动的头。
  提塔利克鱼与同期的其它捕食性动物一样,体型较大,小的能有3英尺(约0.9米)长,而较大的提塔利克鱼则能长到9英尺(约2.7米)。它们长有一排用于捕食的牙齿,头部扁平,眼睛长在头顶,这些都有点像我们今天的鳄鱼。
  提塔利克鱼头顶上方还有呼吸用的气孔结构,显示它们拥有功能跟腮一样的肺。提塔利克鱼的“鳍”已拥有原始的腕骨和简单的趾骨。这些骨头虽然无法像今天的四足动物那样具有行走功能,但还是可以用来支撑身体和进行身体移动。
  提塔利克鱼在分类上属于肉鳍鱼纲,现代与提塔利克鱼亲缘关系较近的是同样历史非常古老的腔棘鱼和肺鱼。
  有人提出我们人类是提塔利克鱼的直接后代,但这一观点并未得到确切的答案,还有待科学家及我们做更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什么是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构造作用或构造运动常是其他地质作用的起始或触发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地质学说通常也就成为地质学的基本学说。
  狭义的构造地质学一般限于形变和变形机制方面的研究。构造学或大地构造学是对区域性宏观构造演化史的研究,也是构造地质学的组成部分。狭义的构造地质学与构造学相辅相成,前者的研究是区域构造演化的具体内涵,而后者则是前者变形机制的成因环境和条件的综合概括。
  构造地质学最先是对构造要素,即褶皱和断裂的形态、变形组合的认识和分析,以及构造均匀域区划分带的研究,而后又结合岩石组合特征。研究演化历史和变形期次与阶段。其核心是构造演化的动力机制和成因模式,因而总与学说、假说相联系。
  其研究意义在于认识和运用地质体的成因和运动的规律性。地质矿产资源和能源的成矿背景,控矿容扩因素都与构造演化、构造环境和成因机制紧密联系。构造地质作用更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的决定因素;工程建设及减灾等环境科学问题,也与构造地质学的研究直接相关联。
  未来,地质学能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将日益扩大。
  在空间上,不但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逐步深入到岩石圈深部,而且对月球、太阳系部分行星及其卫星的某些地质特征,将有更多的了解。
  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向地质学的进一步渗透,先进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使用,同精细、深入的野外地质工作相结合,会使人们有可能对更多的地质现象和规律作出科学的解释进行更深入和本质性的研究。
  实验条件将进一步改进,如将实验室中所能达到的温度压力提得更高,模拟更为复杂的多种可变因素的地质作用,并把时间因素也纳入模拟实验之中。地质学理论不断得到补充,修正,尤其是各大陆所提供的有关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新资料将在很大程度上检验、发展板块构造说,进而会产生一些新的理论和学说。
  在地质学的服务领域,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发地球资源,其中有关矿产资源和新能源的研究,仍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区域成矿研究的需要,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地质的综合研究,并促进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年代学,以及区域岩浆活动研究、变质地质研究等向新的水平发展。
  保障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沼泽地区的水文地质问题,以及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将不断扩大。环境地质学,包括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有关的微量测试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地质措施等的研究日趋重要。
  地质学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如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具有奠基意义的学科的研究,以提高对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及其形成、演化的认识。同时还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其他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包括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以更全面、本质地认识地球历史和构造,什么是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汇合的交叉科学。既是生命科学中唯一具有历史科学性质的时间尺度的一个独特分支,研究生命起源、发展历史、生物宏观进化模型、节奏与作用机制等历史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又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化石。用以确定地层的顺序、时代,了解地壳发展的历史,推断地质史上水陆分布、气候变迁和沉积矿产形成与分布的规律。
  古生物学担负着为地质学和生物学服务的双重任务。
  建立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表:这是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应用最广、成效卓著的方面。根据地层层序律,生物演化的进步性、阶段性和不可逆性,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19世纪建立了从前寒武系到第四系的地层系统和相应的地质年代系统。
  20世纪以来虽然发展了放射性年龄测定法及其他手段,生物地层学方法仍是确立各级地层单位的主要手段。与地质年代中代、纪、世、期相应的地层单位为界系、统、阶。例如把爬行动物、裸子植物、菊石类的繁盛时代划为中生代,其中恐龙类与菊石亚目极盛的时期为侏罗纪,早侏罗世以Eode-rocerataceae与Psilocerataceae二个菊石超科为特征;其中赛诺曼期以白羊石菊石科为特征。其以下还可以分出若干菊石带。
  2011年国际古生物学新发现
  回顾2011年,在古生物学研究中有不少新的和重大的发现,国外媒体做了一个年度总结评论,现将内容
  编译如下:
  最古老的驯养狗化石
  科研人员在西伯利亚发现了迄今最早的驯养狗化石,距今大约有3.3万年历史,在化石出土的山洞里还发现了早期人类采集狩猎的遗迹,因此科学家猜测这很可能是属于一条已完全被驯化了的狗。研究人员还将该化石与野生狼化石、现生狼、驯养狗和2.65万年前的似犬科动物化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化石与现令格陵兰萨摩犬在形态大小上最为接近,而与狼仅在牙齿特征相近。
  人类直立行走时间往前推200万年
  研究人员在坦桑尼亚新发现的古人类足迹时代距夸370万年,足迹特征显示其行走方式更接近现代人的行走方式,而异于其它灵长类如黑猩猩,猩猩和大猩猩。同时科研人员通过计算机模拟,将11个保存完好的古人 类足印进行三维复原,并与现代人和其它类人猿行走时足底压力和足迹特征进行对比。人类与类人猿之间行走方式的差异是他们之间相互区分的明显特征,这种特征与古人类在地上生活时间的增加有关,这一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正是科研人员所关注的。
  德克萨斯州发现古夏长类新种
  新发现化石被命名为Mescalerolemur horneri,生活在距今43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这类动物体型较小,推测估计体重仅有370克左右,与现代狐猴非常相似。它的发现,为中始新世北美与欧亚大陆之间动物交流提供了新的证据。到始新世末期,全球变冷,北美灵长类动物逐渐消失,西德克萨斯州纬度相对较低,为灵长类动物提供了最后的庇护所,新的发现同时也代表了北美灵长类最后的一次爆发。
  现在正是北半球进行室内科研写作和研究的季节,而南半球正处在野外化石狩猎的黄金时期,未来的2012,又会有哪些震惊世界的发现呢?让我们共同期待!真的会有生物灭绝吗?
  2011年11月,著名学术刊物《science Express》登载了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主持完成的重要科研成果,宣布“卡定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时间”,揭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发生在2.52亿年前。
  自地球上出现生物以来,发生过数次大的生物灭绝事件,而发生在二叠纪最末期的生物大灭绝,是地质历史时期最严重的超级生物灭绝事件。但由于这一事件发生及持续的精确时间,长期以来难以精确卡定,故灭绝的原因和模式,也难以确定。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联合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等单位的22位科学家,历时近10年,对我国华南和西藏等地的数十条地层剖面进行了精细研究。通过高精度的生物地层、火山灰高精度年龄测定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手段,揭示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发生在2.52亿年前,并在20万年这样“极其短暂”的地质时间内。快速造成了地球海、陆生态系统的全面崩溃,其灭绝速度远远快于前人已有的研究报道。
  生物灭绝又叫生物绝种,它并不总是匀速、逐渐进行的,经常会有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即生物大灭绝。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者仅有极少数残存下来。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迄今已发生过五次。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又称为“奥陶纪大灭绝”,这次大灭绝导致大约85%的物种绝灭。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又称“第二物种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这次大灭绝使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又称为“二叠大灭绝”,地球上大约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又称“三叠纪大灭绝”。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位于二叠纪(Permian)和侏罗纪(Jurassic)之间,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开始崛起。在这次大灭绝中,大约76%的物种,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消失。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左右的白垩纪晚期,又称“白垩纪大灭绝”“恐龙大灭绝”。这次大灭绝是地球史上第二大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一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为长达14000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
  什么是页岩气
  2011年12月3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经国务院批准,以甲烷为主要成分、非常规天然气形式存在的页岩气,正式成为我国第172种矿产。国土资源部也将按独立矿种制定投资政策,进行页岩气资源管理。
  页岩气作为一种新能源,需要全新勘查开采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页岩气开发高度依赖于技术进步,如果按照常规油气思路开发,必然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业内人士预计,此次页岩气矿种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各种资本投入到页岩气开发中去,使我国页岩气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快。
  页岩气特指赋存于页岩中的天然气,是一种非常规气。页岩亦属致密岩石,故也可归入致密气层气。页岩气的形成和富集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往往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分布广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较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气开发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大部分产气页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且普遍含气,这使得页岩气并能够长期地以稳定的速率产气。
  我国许多盆地发育有多套煤系及暗色泥、页岩地层,互层分布大套的致密砂岩存在根缘气、页岩气发育有利条件,但目前尚未在大面积区域内实现天然气勘探的进一步突破。
  中国主要盆地和地区页岩气资源量约为15万亿至30万亿立方米,与美国28.3万亿立方米大致相当,经济价值巨大。页岩气田开采寿命一般可达30至50年。甚至更长。这就意味着可开发利用的价值大,从而决定了页岩气的发展潜力。页岩气藏储层一般呈低孔。低渗透率的物性特征,气流的阻力比常规天然气大,所有的井都需要实施储层压裂改造才能开采出来,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技术。
  页岩气是煤的伴生矿产资源,属非常规天然气,是近期国际上崛起的清洁、优质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在能源逐渐枯竭,人类极其渴望新能源出现的今天。页岩气的发现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我国页岩气储量大,分布地形相对集中,具备很大的开采价值。不仅能缓解逐日攀升的能源危机,更能直接增加地区财政收入。尤其是对于页岩气储量巨大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一定程度上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其他文献
2011年12月28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红头文件——《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提出完整的政策要求。明确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必须经国土资源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以各种名义擅自开展增减挂钩和建设用地置换活动。  尊重农民意愿  “确定增减挂钩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农村重大事项议事制度,依法听证、公示,凡涉及
期刊
[摘要] 将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用于考古领域,揭示传统考古学无法读出的"潜信息",已成为现代科技考古的重要走势之一。西汉凤栖原墓群(张安世家族墓群)规模罕见,出土文物豐富,荣获2010年度"全国考古十大发现"。其中祔葬墓M1保存最为完好,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该其耳室内编织盛器进行的形态学,确定了这种质地几乎完全灰化材料为芦苇,而不是文献记载较多的竹材质,即该器物并非为竹笥。这一认识对促进该墓地的文物保
期刊
2011年12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以下分别简称《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  《指导意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总体要求,在全面总结“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基础上,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宏观指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技术
期刊
[摘要]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城市三维景观的在各大城市开始建立。如何快速建立三维景观模型,加快城市三维景观的建设,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本文是讨论任意点拍摄数码相片及已知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之间的数学关系。这种数学关系的构建,有利于加快城市三维景观的构建。  [关键字] 数码照相 三维景观 建筑物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86-2  0
期刊
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  徐绍史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徐德明作工作报告  2011年12月19日,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局长会议在中国测绘创新基地隆重开幕。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审阅了会议工作报告,并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德明作工作报告。  此次会议是在国家测绘局更名为国家测
期刊
北京时间2012年1月9日11时17分,中国首颗高精度民用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同时,中国本次航天发射还搭载发射了一颗卢森堡小卫星。"资源三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长期、连续、稳定、快速地获取覆盖全国的高分辨率立体影像和多光谱影
期刊
1月7日~8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分析研判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明确提出2012年国土资源工作要应对六大挑战。  一是土地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结构性调整压力显现,双保难度加大。从各地情况看,地方建设热情依然高涨。各地建设布局全面展开,22个区域发展规划、11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16个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件相继实施。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稳步推进。“十二五”
期刊
1月8日下午,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主持会议并讲话。他指出,要珍惜良好局面,保持清醒头脑,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贠小苏作会议总结,并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  徐绍史在讲话中提出四点要求:  一是要切实加强学习,提高履职行政能力。当今社会变革、创新、转型特征明显,情况发展变化快,各级国土
期刊
[摘要]我国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建筑物给排水节能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尤其是现阶段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和建筑节能环保,应该对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给予足够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建筑给排水现状,并提出低碳经济下建筑给排水节能的对策,以期对于建筑节能效果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字]低碳经济 建筑给排水 节能节水  [中图分类号] TU201.5 [文献码]B[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高层建筑不断的增加,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根据构造要求与使用要求,基础的埋深也随之不断增加。为确保基础工程的安全施工,及其周边建筑物的安全,须对因基础施工的要求而开挖的基坑进行有效的支护。建筑物的基坑支护设计是一门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技术。随着我国建设的发展,基坑支护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很多基坑支护型式同时,随着基坑支护工程的发展,基坑支护设计理论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