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使“数”更直观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88ls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数形结合?数学家华罗庚有过非常精辟的诠释:“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正是从“形”对于“数”的直观性、“数”对“形”的深刻性这两个方面着手,发挥了数形结合的作用。由此,数形结合既是研究探索数学的一种思想方法,又是帮助学生理解解释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下面笔者以数与形的结合为抓手,进行“倍数与因数”的教学探索,并作一些教学思考。
  一、借“形” 引出概念
  师课件出示:运动会上两个班的同学分别排出下面两种队形,算一算各有多少人?
  生:图1中的人数为9×4=36(人);图2中的人数为5×7=35(人)。
  师:在9×4=36中,以前把9和4取名为乘数(生说),36取名为积。在排队中,9是每行的数量,4是行数,36是总数。
  师:根据今天学习的课题——“倍数与因数”,请同学们猜一猜在图1的算式中什么是什么的因数,什么是什么的倍数。
  生:4和9是36的因数,36是4和9的倍数。
  板书: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2的每行数量、行数和总数,说说在5×7=35中,什么是什么的因数,什么是什么的倍数?
  生:每行的数量5与行数7是总数35的因数;总数35既是每行的数量5的倍数,也是行数7的倍数。
  【分析】“倍数与因数”是研究两个非0自然数的倍比关系,即为非0自然数的乘数与积的倍比关系,可见它与学生熟悉的乘法算式有关。根据排队问题,列出乘法算式,说说什么是什么的因数,什么是什么的倍数,很自然地把旧知与新知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既使学生的新知学习步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又为学生理解“倍数”中的各数是“非0自然数”这一规定埋下伏笔。
  二、用“形”抽象概念
  师:倍数与因数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是学好分数运算的基础,望同学们务必与它们成为好朋友。
  师:根据前面的方法,并结合图3,请同学们写出2~3个不同的算式,并在点子图中圈一圈,然后与同桌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先同桌交流,再指定1~2名学生向全班汇报同桌的作品)
  学生汇报后,师课件出示:下面是淘气所写的算式和所圈的图(见图4),你们觉得对吗?如果是对的,请说说在每个式子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学生判断后交流)
  师:这样的例子多吗?(多)谁能用一个算式表达所有同学所举的例子?
  生:用字母式表示。
  师:这个建议非常好!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那么表示因数、倍数的乘法算式应怎样表达?
  生:a×b=c(a,b,c都是大于1的整数),c是a和b的倍数,a和b是c的因数。(板书)
  【分析】上述环节先设计了开放的“圈一圈、写一写与说一说”,旨在丰富学生倍数与因数的现实模型,即在点子图中每行的数量与行数是总数的因数,总数是每行的数量与行数的倍数。再出示淘气的作品:有行数是1的,有行数大于每行数的。这样,既提供了相同的例子让学生感悟,又弥补了学生容易疏忽的特例——行数1。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字母表达式就水到渠成了。
  不难看出,第一部分的情境以及上述环节起始的“圈一圈、写一写与说一说”,只是从情境、图形、语言和操作层面上让学生理解概念,最后抽象出字母表达式是在符号表征的层面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那么,用这么多的表征来理解概念有没有必要呢?
  美国学者莱许等曾借助如下的图形(见图5)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发展过程:“实物操作只是数学概念发展的一个方面,其他的表达方式,如图像、书面语言、现实情境等同样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论述为概念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教学中不应唯一地强调其中的任一方面,而应更加重视对于各个方面的联结,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能够依据情况与需要在这些成分之间灵活地作出转换。
  三、“形” 助理解规定
  师:以前学习的“倍”,可以用除法算式c÷a=b(abc≠0)表示,这里a,b,c可以是整数、小数,也可以是分数,只要不为0。今天学习的“倍数”可以用乘法算式a×b=c表示,这里的a,b,c可以取什么数呢?
  生:可以是任何数。
  生:不对!这里的a,b,c必须是非0自然数。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们是在点子图中学习倍数与因数的,每行的数量、行数与总数都是非0自然数。(全班学生都认为这位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
  师:“倍数”与“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通过讨论,学生认为相同点是:都研究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不同点是:“倍”中的“数”可以是整数、小数,也可以是分数,只要不为0;而“倍数” 中的“数”一定是要非0自然数。
  【分析】 “倍数”是什么呢?要使学生清楚这一问题,仅有范例是不够的,还需要与相近的概念“倍”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明晰它们之间的联系——都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都可以用乘法或除法算式来表示;并且使学生明白研究对象的取值范围的不同点——“倍”中的数可以是整数、小数,也可以是分数,只要不为0,而“倍数”的数仅指非0自然数。通过对比分析后的追问,促进学生在点子图中积累的内隐经验向外显转化,即借助直观有意义地理解和接受了“0除外的自然数”这一规定。
  四、依“形”建构模型
  师:点子图帮助我们理解了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找一个数的倍数同样可以借助点子图。请同学们先想想在点子图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实际上是先确定什么,再找什么?
  生:先确定一行的数量,再找每行的数量与行的数量的积。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想法,在点子图上圈一圈,并在圈出的点子图右边写上相应的7的倍数。
  学生独立操作后交流。学生一边汇报,课件一边呈现,最后形成图6。
  师:通过刚才的圈一圈、找一找,你认为找一个非0自然数a的倍数方法是怎样的?
  生:a×1,a×2,a×3……
  小结:依次找a的1倍、2倍、3倍……
  师:根据自然数的主要特征:个数无数个,最小的数是0,没有最大的数,相继两个自然数的差是1。想一想,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小结: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相继两个倍数的差就是它本身。
  【分析】笔者让学生通过“在点子图上圈一圈,并在圈出的点子图右边写上相应的7的倍数”的活动,一方面,使他们感悟到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其实就是圈点子图,每行的个数就是这个数,每行个数与行数的积就是这个数的倍数,即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从这个数的1倍开始找起,接着找它的2倍、3倍……另一方面,便于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一个数的最小倍数必定是它本身乘1,即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相邻两个倍数的相差值是它的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浙江衢州市衢江区教研室 324000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廿里小学 324013)
其他文献
小明很喜欢奥特曼,有一天他一个人在地球上走着,想寻找奥特曼。走着走着来到了一个很大的山洞前,小明害怕山洞里有怪兽,但又想进去看看,他慢慢的往里走,忽然看见了很多黑黢黢的像毛毛一样的东西,他大胆的摸了摸,忽然感觉地球摇动了起来,他吓得赶紧往外跑。奇怪的是一会又不摇了。他又去摸了摸,地球又摇动了起来,小明又往外跑,但是不一会又不摇了。   真好玩,小明心想,这是为什么呢?小明摸摸头,又挠挠胳肢窝,好
【摘要】“多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北师大版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三年级上下两册分别教学。竖式计算属于程序性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容易走入灌输式教学的误区。根据以往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困惑点和乘除法竖式学习的体验点,教师可以以“创造、择优、规范”的视角开展单元整合教学:创造——联系中理解竖式的算理;择优——思辨中感悟规定的普适;规范——练习中促进算理的理解。  【关键词】单元整合教学
【摘要】本研究追踪比较北京﹑香港和新加坡三地课程政策与教学实践对幼儿中文识字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对象是三地198名儿童及其教师。研究者采用《学前及初小中文识字量表》对两组被试儿童(2岁﹑3岁组)进行了测试﹐一年后再复测。被试教师则填写《学校识字环境指数》问卷。研究者还到被调查的幼儿园进行现场课室观察。研究结果发现﹕(1)三地的学前中文识字课程政策及具体教学实践都有显着差异。(2)到4岁时﹐香港和新
教育部将今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定为“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陪伴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专业能力。在真心、用心陪伴的基础上,高质量的教育得以保证,积极正面的家园关系得以形成。今年,漫长的居家生活既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了宝贵的亲子共处时光,也对幼儿园提出了挑战。为此,我们特邀几所幼儿园展示他们因地制宜开展远程家园合作,利用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解决家长的育儿困惑,与家庭共同给予幼儿高质量的陪伴,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不能把它看作像历史、地理、数学这样的学科,而要把它看作像打字、游泳、踢足球这样的技能。技能的熟练掌握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实践:通过打字的实践学会打字,只有跳到水里才能真正学会游泳,而语言的掌握同样要通过自身的实际运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继而形成语言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在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拥有自己独立的信念和意识,在学习
数学课堂要能够体现数学的学科本质,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内涵,不能丢掉本应具有的“数学味”。怎样让数学课堂保留住“数学味”?笔者结合本期的文章以及自己的一些实践思考,抛砖引玉,期望引起广大同行的思考和关注。  一、经历过程,强化抽象,以本质理解构建认知体系  数学学科的本质,即“数学味”。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从事多年数学教育研究之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
【摘 要】勾股定理是数学中的重要定理,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总复习”中安排的这一内容,存在“问题较为综合,学生缺乏相关经验;素材形式单一,学生无法深入体验”等问题。结合相关史料,借鉴初中数学的一些做法,通过“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作为导入素材,借助‘勾三股四弦五’进行进一步探究,利用‘赵爽弦图’尝试进行实验证明”这样三个教学任务,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发现并验证勾股定理,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发展
【摘 要】除法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之一,已知两个数a,b(b≠0),要求一个数q,使q与b的积等于a。有余数的除法为任意一对自然数m和n(n≠0)规定了两个而不是一个自然数与之对应。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别,不能说有余数的除法是除法的特例。有余数除法中“商……余数”的表示方法不能看作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因此,在比较28÷12与280÷120这两个式子的大小时,不能运用“商相同,看余数大小”的方法进行比较,
在教学“折线统计图”这节课之前,笔者对该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教学设计时力图帮助学生解决两个疑惑。  一是让学生明白当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后,为什么还要学习折线统计图。  二是为什么书上说:条形统计图方便我们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够比较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这怎么解释呢?  虽然想在课堂上尽力体现这两点,但是实践发现,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操作起来很不简单,对于其中的“道理”,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而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是搞清楚“教什么”的关键。因此,教师通过解剖教材体系、挖掘教材内涵,从数学本源上进行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建构和发展。  对此,本文试通过对从2014年9月全面铺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新增的、年段调整的、板块变化的一些课例的分析,来谈一下如何基于新教材实施发展学生思维的策略。  一、探寻新旧联系,显知识本质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