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参与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z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按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参与能力培养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情感融洽,才能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才能萌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以先知先觉的权威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一统天下,学生大多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唯老师的标准答案是听。长此以往,磨灭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共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他的心灵。”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放下“师道尊严”,转变角色,平等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机械的知识接受器,而是学习的主人。为此在课堂上,我离开三尺讲台走在教室的每个地方,把自己完全融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相处。也不要求学生规规矩矩地背着手听课,而是面对面地讨论、交流。有时与学生席地而做,围在一起,面对面的交谈;有时弯下身子讲解答疑;有时参与小组讨论;有时学生成了老师,老师成了学生,成了游戏中的一个角色。这样,增强了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度和交流的密度,消除了师生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与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环境宽松、民主,我们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他们的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创造力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感到有话想说,有话敢说了。
  二、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的群体上。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之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获取知识。首先,我打破传统的“秧田式”的组织形式,采用“小组围坐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四人一组对面而坐,小组成员有分工,有责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们分组操作,分组实验,分组讨论,分组批改作业,发挥团队精神,培养竞争意识,使他们在合作中积极主动地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全面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品尝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过程引导,培养自主、探究意识。
  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本身而言,无所谓什么创造,但学生认识这些知识的过程则很有创造的余地。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口、脑等器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1、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动手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操作,使他们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要求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片,折出它的1/4,这一操作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创造思维的情境,激起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出现了多种折法:有的沿边对折,再对折;有的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提倡多疑多问,诱发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多思善思、多问善问,创设情境条件,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好习惯。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一个学生问:“1/3一定比1/4大吗?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的质疑精神,然后把问题交归大家去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经过认真思考,有的学生说:“一个很小的正方形的1/3就比一个很大的正方形的1/4小”有的学生接着提出:“比较1/3和1/4的大小是针对相同的图形来说的。”类似这样有价值的发问,我都及时给予肯定、疏导、释疑,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另外,在教学时,我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将讨论作为课堂交流的主要形式,主要采用同桌说悄悄话,组内讨论,组外交流,全班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换思考所得,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3、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习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探索,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比较不同,说出道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习惯,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加法的简便算法”时,先出示题目:199+98,然后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又对又快地算出这道题的得数,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解法?学生明确问题后,积极地动脑思考,各抒己见,找出了多种简便算法,如:199+98=197+100=297 ;199+98=199+100-2=297;199+98=200+98-1=297; 199+98=200+97=297;200+100-1-2=297。
  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动脑,主动探索,找出了多种解答方法,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分层施教,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讲授新课时,教师通过分层次提问和练习、小组学习,进行训练与巩固,实行保“差”、促“中”、拔“优”的策略,使优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摘得到、后进生在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组织下也能消化得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要多看一眼,拉其一把,使其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三要分层练习、设计弹性作业。练习分必做和选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题做。既让优等生“过瘾”,又不使“学困生”望而生畏。作业实行面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我们在讲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节课时,是这样分层设计练习的(前两道必做,后两道选做)
  ①你会填吗?
  25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0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5平方分米=( )平方米
  ②一个长方体纸盒,长18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做这个纸盒纸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③从你的身边找一个长方体实物,怎样才能计算出它的表面积?
  ④把右图的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结果前两道题学生都能解答出来,第3题大多数学生也能想到要先测量物体的长、宽、高,第4题只有优秀生解答的较好。像这样,通过分层施教,达到了“面向全体,打好基础,抓住后进,拔出尖子”的目标。
  

其他文献
“数学素养”一词首次出现在我国数学教学大纲中,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目标从应试型向累质型方向的转变。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实施这一目标,数学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是广大数学工作者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就自己的认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更新观念,加强自身思想建设  提高数学素养首先
期刊
摘要:好的课堂导语,是优美的散文,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动听的乐曲,扣人心弦;是思想的电光石火,启迪学生智慧的马达……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语,把握好每节课的关键,聚拢学生的思维,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语文课堂富有活力和灵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导语  导语,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引导学生的话。课的开始,其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
期刊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过于渲染课堂气氛,滥用多媒体;课堂气氛冷清,教师语言生硬;师生互动过少,将课堂变为问题课;课本插图、活动题使用不当;照本宣科,不能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问题。面对这种教学中出现的怪现象,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采取根据课本的实际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语言抑扬顿挫,加强与学生的
期刊
迅猛发展的科技和激烈的社会变迁给当代婚姻家庭造成了巨大冲击,造就了诸多问题家庭,在问题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其心理得不到健康的发育,人格也得不到健全的培养。因此,对问题家庭的孩子的关注和教育,就成为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对问题家庭的学生实施恰当的教育,这是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作为教育一线语文教师,我发现“随笔”可以通向学生心灵深处,通过这条随笔与学生交流,可以发现问题
期刊
教师的语言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和学生信息的传递、反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忆、思维等活动,无论是教师的讲授、提问、辅导、解释,还是演示,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它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师生情感的重要纽带。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语言是通往心灵的路。”身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就更应当注意教学语言的应用,讲究教学语言运用的技巧。在几年
期刊
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正逐渐成为有效的教学媒体和教学管理的有力工具。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辅
期刊
摘要: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直觉”一直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它既不同于逻辑,又不同于经验,是一种介于逻辑与经验之间的、时常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很多数学家对直觉给予很高的评价。著名数学家克莱恩因为经常使用这种方法猜出某些十分困难问题的答案,因而被称为“伟大的直觉天才”。正因为如此,数学课程标准把直觉思维提到了一个显著的位置,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成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现行
期刊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Go for it ( 上) Unit 1。主要围绕“介绍自己并询问别人姓名”这一主题展开各种教学活动,并以这一主题引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be动词的用法。本单元旨在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交流环境,通过听、说、读、写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并让学生能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通过有限的课堂实践活动,能准确地用英语来介绍自己和他人,问候他人
期刊
【创新点说明】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构建有效性问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养成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过去的重知识传授为重过程与方法,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科学素养的提高。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完成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背景】  重庆市从2010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改,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如春风般吹进了课堂。特别是物理课堂教学,从目标、内容
期刊
作为一个刚刚积攒了几年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的我来说,经验谈不上许多,技能也算不上纯熟,但骨子里那份对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却是丝毫没有减退。耳边偶尔还会响起崔校长的谆谆教诲:“好好干,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好老师。”至今还令自己比较安慰的是我一直在努力着,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好老师。还记得在一次校本培训中听过这样一段话:“每个人身上都有原子能,但很少有人能够点燃;每个人身上都有金矿,但很少有人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