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后现代主义叙述策略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凯鲁亚克在《在路上》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实现了他“自发式散文”的写作主张,表现出狂野的形式与典型的美国文化风格。本文从人物的主体解构、情节的非线性和消解崇高三个方面探讨《在路上》呈现的后现代审美特征,以加深对该作品及后现代文学的了解。
  [关键词]《在路上》 后现代主义 主体解构 情节碎片化 消解崇高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80-02
  《在路上》(On the Road)是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出版以来一直居畅销榜上不衰。《在路上》名列1999年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出的20世纪100部世界小说佳作第27位。在这部小说中凯鲁亚克淋漓尽致地实现了他“自发式散文”的写作主张,表现出“狂野的形式”与典型的美国文化风格。本文从人物的主体解构、情节的非线性和消解崇高三个方面探讨《在路上》呈现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以加深对后现代文学的了解。
  一、人物的主体解构
  在福柯看来,“写作的根本基础不是与写作行为相关的升华的情感,也不是将某个主体嵌入语言,相反,它主要涉及到创造一片空地,在此,写作主体无穷尽地消失”。加拿大学者高辛勇指出,“后现代文学作品的普遍特征之一是它的‘自我反观性’,或自反性(self-reflexivity)。所谓自反的意思就是文学作品叙述涉及文学本身,或是以文学为主题,或是以作者、艺术家为小说主角,更有一种自反现象则是把叙述的形式当做题材,在叙事时有意识地反顾或暴露叙述的俗例、常规,把俗例常规当为一种内容来处理。作家主体或人物的主体湮没在一系列的小说文本的虚构碎片当中,充分体现了一种后现代诗学特征”。
  后现代的文学作品没有一个固定的叙述者,即叙述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确定的。叙述主体成了不可靠的,不可信的,支离破碎的,一言以蔽之,叙述主体被解构了。有的作品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地插入发自另一立场的评论,有的作品会有另外的声音插进叙述者的叙述中,将原先的线性叙述打断,或者对叙述的真实性进行质疑,或者对叙述的本身存疑。总之,叙述人成了不可靠的、不可信的,叙述的主体非但不是权威的、有话语权的,反而成了零散的、弱性的表达。有时作者故意把作家写作时的生活维度暴露出来,让读者从常规的传统的阅读习惯中走出,暴露意味着解构,解构掉原有的读者对作品的信任,迫使读者从感动与相信的情感中走出,迫使读者理性地去接受作品。这种诗学特征的文化核心是源自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反叛传统的价值观与等级制,认为原有的一切秩序都需要被打破,才能够实现平等与自由。
  在这部小说中人物变得摇摆不定、零散破碎。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一群具有叛逆精神与反抗思想的“垮掉的一代”群体,这跟作者一段时期的经历有关。作者在小说中描写的几个人物就是以他真实生活中的朋友为蓝本,这段生活情境也是当时美国青年们的真实生活状态。萨尔·帕拉迪斯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实际上是凯鲁亚克本人。狄安·莫里亚蒂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原型即凯鲁亚克的朋友尼尔·卡萨迪;老布尔·李即威廉·巴勒斯;金斯伯格即卡罗·马克斯。凯鲁亚克把他自己与朋友的生活搬入小说,只花了二十天时间就写出这部作品。小说里的人物性格是不确定的,人物经历随意性非常大,众多人物松散地结合在一起。他们的共同点是对循规蹈矩的离经叛道,他们鄙夷遵守一切社会规范的人们,他们否认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
  这些人物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反叛性,以及人物的迷茫、徘徊表现出“垮掉的一代”典型的精神向度,这是后来很多人为之垢病或造成批评的地方,但是这正是此层面的文化指向,构成作品的悲剧性以及革命性。作品在思想上的深层意蕴也藉此来体现。
  小说的叙述者萨尔·帕拉迪斯在中产阶级的既有生活与离经叛道的随意生活中迷茫徘徊,充分地体现出他人格的分裂,这种分裂是由于文化情境的现状造成,主题意义消失了,人物不确定,在打破既有秩序的同时,革命的目标尚未确立。“垮掉的一代”感觉到强烈的变革的欲望,却并没有找到精神家园。
  小说塑造了叙述者萨尔·帕拉迪斯,以及萨尔在旅行途中不断偶遇的他的朋友,形形色色的人物多达几十个,人物各有经历各有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又各不相同。在这种个性中有一个共性,即叛逆、混乱、野性。这些各色的人物、混乱的故事表现出年轻人的一种狂野,这些人物数量极多,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联系并不太多,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小说人物的主体并没有建立,叙述者的叙述也是支离破碎,没有一个明显的线索,或内在的指引。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叛逆的年轻人,半夜搭乘陌生人的汽车前去旅行,小说由他的旅行见闻构成,他的足迹遍及美国各大洲甚至到达墨西哥,然而这个叙述者却并不是主人公。
  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是狄安,如果非要给这部小说定性一位主人公的话,狄安典型的惊世骇俗、荒谬绝顶的行为举止,让他成为小说的真正主人公。他是―个来自最底层的流浪汉、小偷、小囚徒。其放荡行径称得上是非常疯狂的。狄安偷车、与女人随意发展性关系、裸体奔跑……混迹于犯罪的边缘,性、酒精、毒品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与常态。
  但是狄安的另一面却是善于思考的,对下层人民充满同情,乐于助人。他的离经叛道是因为他要找到活路,他渴望与人们生活在一起,他认为权威倡导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唯一的,他急于探索出可供人们选择的种种生活方式。
  狄安的探索是超越了种族、身份、地方等诸多外在差异后对人性统一性的思考,狄安试图从人性的本真寻找到人类的起源与归属,狄安的行为构成对中产阶级最彻底最颠覆性的反叛。
  虽然这部小说有着墨较多的人物,也有一个叙述者,但是这些人物并没有在价值观上遵循传统的方式进行善恶定论与是非判断,作品的主题也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指向。作品的主人公本身是不确定的,作品的人物是混乱的,不符合逻辑的,更不适用于传统的价值观念评判,因此,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说,作品的人物主体是被解构的。   二、情节的非线性
  传统的文学作品大多注重情节,作品的情节会按照一定的线索与次序来铺排,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叙述的先后顺序可能会改变,但是这种按照因果关系逻辑顺序来组织故事的整体架构是不会改变的。这样的文学作品情节是线性的,前后因果关系清晰,层次分明,逻辑顺序井然。
  然而,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特征发生了质的跳跃。《在路上》的情节表现出非线性的特点,它随意地剪贴、拼接,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情节的线性特征,它可以说是没有情节,也可以说是碎片式的情节,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组接在一起。这种全新的方式就是没有逻辑,没有线索。
  小说里的故事是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蓝本的,这个故事本身就具有随意性,一群美国青年随性而为,搭车旅行,乱性吸毒,酗酒抽烟,对政治功名毫不热衷,对富裕生活的安适斥之以鼻。在陌生的城镇,结识众多陌生的新鲜朋友,呼吸着陌生的空气,睡着陌生的女人,彻夜狂欢,恣意行为。这个故事本身就是碎片式的,散乱的。整部小说不是以情节为主的小说,因此在其中找不到连贯的情节,更看不到前后情节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这种情节的碎片式、非线性的形式即是有意味的形式,即对原有的文学样貌进行了反叛与革新。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就是对秩序、权威的抗争,在自由的表达中实现自由的向往与实现。形式即是内容的一部分。《在路上》形式与内容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共同表现在后现代主义的碎片、拼接、解构、殊离的特征,是后现代主义文学较成熟的作品之一。
  三、消解崇高
  小说里的人们随意地做爱、吸毒,同性恋、双性恋迭出,偶尔犯罪,看起来都是不务正业的小混混,这些人没有生活的目标,似乎生活就是由虚无组成。《在路上》中人物的生活方式表面荒诞放纵,实质上是以这种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形式实现对崇高的消解,对权威的藐视。如杰姆逊指出的:“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这几乎可以说是一切后现代主义文化形式最基本的特征。”《在路上》就是以极其荒诞的形式表现荒诞的世界和荒诞的人生。作家凯鲁亚克就是用这样的人物、这样的生活方式来表现他本人对于美国中产阶级生活与思想的背叛。
  保罗·古德在其《荒诞的成长》(1960)这本影响60年代知识分子整个思想方式的著作译序中也说过:“跨掉的一代”青年不是单纯地逃避现世,因为“不给青年一代成长余地的社会现实就显得‘荒诞’而毫无意义……他们是在以实际行动对一个有组织的体制进行批判”。凯鲁亚克也曾说:“垮掉的一代在本质上是宗教的一代。”
  表面上的荒诞不经掩盖的是深层灵魂的寻找与追逐,《在路上》里的年轻人横穿全国来回奔波,就是用这种活动这种形式来实现寻找与叛离,寻找生命的自由,叛离的是中产阶级的没落与虚伪。如果沉溺于安适的生活,不再寻找,沉湎于对传统意义的成功的追求,那才是真正的对生命的放弃。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故事里的人物在虚无颓唐的表层生活背后,是灵魂的抗争,是生命的激情在散发,是原始的生命冲动在挣扎。
  这本小说出版后,美国一夜之间惊醒了一般,短时期内售出亿万条牛仔裤,亿万台咖啡机被抢购一空,可见,这种内在的生命激情唤醒了广大青年,这种表征着生命自由痕迹的生命方式被众多的青年人效仿。正是它内在的生命激情本质跳出了虚无的表层而与众多灵魂产生交集。这是生命的呼唤,是人性的觉醒。《在路上》的精神实质在于此,久盛不衰的原因也在于此。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是主题思想模糊、艺术形象不确定和故事情节断裂。它消解崇高和理想,走向虚无和颓废,但也有片面真理性和深刻性。《在路上》的叙述策略典型地体现了后现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王潮(著),逢真(译).后现代主义的突破——外国后现代主义理论[M].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
  [2]高辛勇.修辞学与文学阅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李艳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零散化”审美特征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1).
  [4]弗·杰姆逊(著),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其他文献
犯罪构成理论是我国《刑法》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它是构筑刑法理论的基石,但它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刑法,在刑事诉讼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刑事诉讼法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立价值对
随着土地的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土地的价值越来越大,由于相当多的农村土地的无发证,土地界址不清。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识缺乏,在农村中因土地出租、流转中,极容易发生纠纷。本文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现代法治国家普遍承认并适用的刑事诉讼原则,在确认和保障人权以及完善刑事诉讼法律体系方面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虽然吸收了无罪
由“高通案”及近期我国关于垄断案件的处罚可以看出,其结果大体呈现出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对垄断行为处以罚金的形式。由反垄断执法机构对垄断行为做出相应惩罚的反垄断责
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同一债权既有人的担保又有固体物质的担保,两种担保形式所要担负的责任是相同的,相关负责人为了保证债权的实现往往要求债务人提供多种担保措施。可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
Objective To deliver multiple component drugs to colon site and sustain a synchronous release for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For achieving this purpose, colon s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度的不断加深,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广大农村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快速的变化过程中同时伴生了许多现实问题。农村违章建筑问题就是其
目的 研究妊娠对步行时骨盆和胸廓水平面上旋转运动的影响.方法 研究孕妇和未孕妇女在步行机上不同速度行走时的步态运动.比较孕妇组(n=12)和对照组(n=13)的最舒适步行速度、
本文结合立法层面、犯罪认定的客观性、多次盗窃的概念和实质及在法理上的理解和分析,并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评价等角度出发,对论多次盗窃中“次”的认定进行了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