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注学习者的真实需要,基于学生本位来进行课堂教学,已经深得人心。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给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以往学生机械理解、题海战役的学习模式,实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数学学习模式。
一、尊重学习主体,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与生俱来的生长潜力与创造力。个体之间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有着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数学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教师應多角度了解学生,找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洞察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数学学习的倾向。这样在制定教学课案时,才能考虑到个体之间在知识与能力上的不均衡性,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过程的层次化,允许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实施多层次的教学,打造立体化的弹性课堂是每个数学教师所梦寐以求的,需要教师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布置差别化的作业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重新编排、选择练习,既有基础机能性的训练,也有开放拓展性的作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兴趣盎然。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因式分解》这部分内容后,为了巩固新知,及时反馈、检测课堂目标的达成度,巧妙编排完全平方公式的作业。分解因式:x2+6x+9;4a2+4ab+b2;(x+y)2+8(x+y)+16;(x+y)4-10(x+y)2+25。其中第一题与第二题为必做题,三、四两题可以自由选做,也可以与同伴讨论交流后完成。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完成作业,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呼吸,在竞争中成长。
二、关注思维过程,主动构建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部分教师过分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把答案之外的一切摒弃于教师的视野之外。新的课程理念纠正了这种偏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探究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展示思维活动的过程,实现思维上的互动与碰撞。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体验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主动认知与构建,品尝到思维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学习的灵活性与创造力,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数学思维品质。
《绝对值与相反数 》是苏教版七年级上有理数章节中的内容。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借助于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以及活动的经验,走进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含义,找出一个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新课伊始,展示教学情境图:小军今天从家里出发,沿着东西大道走了2千米,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小军到达的位置。小王家、小李家、学校同在建设路上,两个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相等,但方向相反,你能用数据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吗?由此引入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学生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中,从形象过渡到抽象,经历了概念的提出与应用的过程,增强了数学思维的有序性,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发展了数学思辨的能力。
三、开展合作学习,提升素养
社会学家研究表明,合作式的交往与竞争式的交往相比,显得更为重要。合作学习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宰课堂的形式,挑战了学生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探究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了学生间学习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科学运用教育教学的策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组内研讨互助、动手操作,共同提升;小组之间沟通交流、切磋,竞争中求得发展;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合作探究中来,加强指导,及时引领,扮演好参与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借助于多元的学习探究渠道,教学信息的输出与传播也变得立体、丰盈起来,每个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的精神。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仅仅凭借着记忆与模仿,学生自主操作、小组合作探究也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方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研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剪出一个三角形,再把它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合作拼成一个平面图形。抛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这样的实验给我们一个怎样的启示?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认为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发展与变化的辩证思想来研究、思考数学问题。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尊重学生主体,实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实施多元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数学课堂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娄庄中学)
一、尊重学习主体,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与生俱来的生长潜力与创造力。个体之间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有着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数学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教师應多角度了解学生,找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洞察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数学学习的倾向。这样在制定教学课案时,才能考虑到个体之间在知识与能力上的不均衡性,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过程的层次化,允许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实施多层次的教学,打造立体化的弹性课堂是每个数学教师所梦寐以求的,需要教师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布置差别化的作业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重新编排、选择练习,既有基础机能性的训练,也有开放拓展性的作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兴趣盎然。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因式分解》这部分内容后,为了巩固新知,及时反馈、检测课堂目标的达成度,巧妙编排完全平方公式的作业。分解因式:x2+6x+9;4a2+4ab+b2;(x+y)2+8(x+y)+16;(x+y)4-10(x+y)2+25。其中第一题与第二题为必做题,三、四两题可以自由选做,也可以与同伴讨论交流后完成。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完成作业,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呼吸,在竞争中成长。
二、关注思维过程,主动构建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部分教师过分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把答案之外的一切摒弃于教师的视野之外。新的课程理念纠正了这种偏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探究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展示思维活动的过程,实现思维上的互动与碰撞。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体验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主动认知与构建,品尝到思维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学习的灵活性与创造力,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数学思维品质。
《绝对值与相反数 》是苏教版七年级上有理数章节中的内容。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借助于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以及活动的经验,走进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含义,找出一个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新课伊始,展示教学情境图:小军今天从家里出发,沿着东西大道走了2千米,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小军到达的位置。小王家、小李家、学校同在建设路上,两个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相等,但方向相反,你能用数据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吗?由此引入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学生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中,从形象过渡到抽象,经历了概念的提出与应用的过程,增强了数学思维的有序性,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发展了数学思辨的能力。
三、开展合作学习,提升素养
社会学家研究表明,合作式的交往与竞争式的交往相比,显得更为重要。合作学习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宰课堂的形式,挑战了学生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探究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了学生间学习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科学运用教育教学的策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组内研讨互助、动手操作,共同提升;小组之间沟通交流、切磋,竞争中求得发展;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合作探究中来,加强指导,及时引领,扮演好参与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借助于多元的学习探究渠道,教学信息的输出与传播也变得立体、丰盈起来,每个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的精神。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仅仅凭借着记忆与模仿,学生自主操作、小组合作探究也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方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研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剪出一个三角形,再把它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合作拼成一个平面图形。抛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这样的实验给我们一个怎样的启示?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认为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发展与变化的辩证思想来研究、思考数学问题。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尊重学生主体,实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实施多元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数学课堂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娄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