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来自江津白沙的邓家

来源 :花样盛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姑姑从成都来深圳,要从香港飞台北。
  吃早餐时,姑姑聊起过世多年的祖祖,说当年看电视剧《红楼梦》,祖祖忽然发言:“我小时候,我们家就是这样的排场。”姑姑说着,笑起来:“你祖祖的祖辈做过清朝一品大员,当年家里也是奴婢成群,你祖祖着实过了些好日子。但是后来就不行了,贵族小姐开始当老妈子,伺候一大家人,包括你。”
  我说:“祖祖过过好日子,见过大场面,解放后接受政府改造自食其力,体会劳动人民自豪感,晚年高寿儿孙满堂,简直就是完美人生啊!”
  姑姑骂我乱说:“你祖祖后半辈子辛苦。”
  我是祖祖带大的。
  祖祖是四川话里曾祖母的意思。我从小跟着祖祖长大,只看见她瘦,肤白,一头银发永远梳得一丝不苟。祖祖见不得拖沓,自称任劳不任怨,累了就会骂人,骂得最多的是我的叔公叔婆,也就是她的独生女儿和女婿。祖祖嗜甜,偏她唯一的女儿嗜辣,这让她多有不屑之色。祖祖爱在泡菜坛子里泡藠头,加糖,吃时用白地红花镶金边的瓷碟盛起,象牙筷子碰到瓷碟时,声音清越好听。
  祖祖出身江津白沙邓家。我没有去过祖祖的故乡, 但邓家的家族谱系,散布海内外包括台岛的亲属,姑姑了解得最清楚。姑姑在 1990年代去台湾,就见过邓家在台湾的亲属。
  我上大学时,宿舍有位同学来自江津白沙,她的父亲时任江津白沙聚奎中学的校长。那时不觉彼此间有何关联,多年后才知道,聚奎中学的创始人是邓家先祖——祖祖的祖父的祖父邓石泉,于 1880年在白沙黑石山建成聚奎书院。
  邓家历代仗义疏财,家产大多用于捐资助学。1938年,中共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为躲避战乱来到江津,结识了邓鹤年和邓燮康叔侄,此后的生活一直得到邓家资助。1940年 10月 2日,时值聚奎中学 60周年校庆和邓鹤年 70寿诞,陈独秀在聚奎中学鹤年堂为师生做了他人生最后一次演讲,并亲笔题写“大德必寿”和“寿考作仁”相赠。“大德必寿”四个字刻在黑石山鹰嘴崖,保留至今。
  1942年 5月 27日,陈独秀逝世于江津鹤山坪石墙院家中。邓家叔侄打理了一应丧事,捐赠了衣衾棺木和江津西门外的邓家家产康庄前坡为墓地,厚葬陈独秀先生。下葬时,国民党特务盘问邓燮康:“国难之秋,你带头为中共之父送葬是什么意思?”邓燮康说:“我不管啥子党啥子派,一个爱国者客死于此,我敬仰他的人格和道德文章,身为本地士绅,怎忍看他陈尸于室!”1943年元旦墓道建成,邓燮康主持揭碑仪式,当时揭碑的是邓燮康 12岁的大女儿敬苏和 11岁的二女儿敬兰——祖祖的这两个堂妹,敬苏后来是著名演员,参演过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在一次演出后受到周总理接见,总理还特意问起邓家人的近况,让她惊叹总理记性之好;另一位堂妹敬兰是西安四军医大的教授,后来因缘际会结识了陈独秀的孙女陈红,由此引出 2008年陈红与邓氏姐妹在江津的第一次聚首。
  那时候,祖祖已过世十多年。祖祖经历过腿脚烫伤、骨头摔伤、卵巢瘤手术以及其他无数大大小小的病痛,有惊无险地活到了 1990年,享年 90岁。
  大约从十年前开始,每年国庆假期,邓家人都会在江津白沙聚会。今年国庆,姑姑在朋友圈刷屏,我在她发的照片中看到了祖祖的几位堂妹,还看到了祖祖的堂弟邓若曾,对,就是当年带领中国女排三连冠的那位排球教练。
  姑姑发的照片中,有一张是家族聚会的上百人大合影。背景是白沙邓氏祖屋的祠堂,灰色石牌坊两边刻着邓家的家训: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
其他文献
在经历了几次蜻蜓点水的“失败”之后,最近深圳的天气可说是终于入冬成功了,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这是一个重大意义的日子,因为终于可以宠幸衣柜里的冬装了。  这么冷的天气,想要玩转皮草元素,不是非要你穿成狗熊一样——我们需要的除了温暖,还有美。  在本期的“欲望清单”里,那样暖意茸茸的单品们,只需要一些皮草元素,从零星点缀开始尝试,照样能够搭出华丽轻奢感!比如大衣领子、外套连帽、袖口,甚至选择一款皮草装
期刊
买衣服,我们通常会特别留意导购的气质和装扮,某种程度上,她们所呈现出的,就是这个品牌最直观的审美。  吃东西,用服务生的气质来揣测食物品质的,不多。其实,很多道理是相通的。一家店面,一个店员,甚至于一餐一碟,都能反应出做东西人的内在要求。我相信,自我的要求,决定了最终的品质。  比如,本期食尚栏目推介的“稻香”。如其名,以食材为本,低调含蓄的态度中,将食物的选材和口感放在第一位。已有25年历史的他
期刊
Clara写意  上世纪 70年代末生。曾经的外企职业经理人,今天的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著有散文集《你有权以自己的方式长大》。  在不触及法律道德的前提下,搔一搔这块痒痒肉,给严肃的职场吹来一阵粉红色的暖风,未尝不可。  职场三十六计,最香艳的无疑当属美人计。这里的“美人”,不单指女人,也包括男人。在女上司和小鲜肉都层出不穷的今天,帅哥们想凭借天生本钱在职场上走一点捷径,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  
期刊
童年。冬夜。煤油灯昏黄如豆。我和哥哥坐在外婆家的堂屋里,一边在“烘笼”(四川乡村一种烤火的器具)里烧花生,烤红薯干,一边听外婆讲故事。  从前啊。外婆刚起个头,我和哥哥就接过来,“我们有一条街”,“我们有一个磨坊”,“我们有一个药铺”,“我们有一个裁缝店”……  那时候,外公总是在灯下看书。老花镜耷拉在鼻梁上,目光从老花镜框的上方投到我们身上,淡淡地笑。  从小,我就发现外公和别的乡下老人很不一样
期刊
台湾导演钮承泽参加电视真人秀节目,回到祖籍北京,展开寻根之旅。在那之前,他的父亲曾经是他的死穴,每次妈妈骂他“你怎么越来越像你爸”,他就会崩溃,因为他最害怕变成父亲那个样子。  然而,随着寻访的深入,这个本应该名叫“钮祜禄·承泽”的人,了解了更多关于父亲的事,也了解了更多关于父系家族的事。节目播出当天,钮承泽发朋友圈说:“今晚,人子得到救赎……”  追寻自己的家族史,从某种意义上说,真的是一场救赎
期刊
1999年的7月多雨,台风一场接一场。  深圳不是一个下水系统有多好的城市,刮台风时经常会遭遇“水浸”。那时上班坐单位的交通车,在水浸路段遇上堵车是家常便饭。最厉害的一次,我记得,行至滨河路时在一处天桥上遇堵,直到中午12点半车才开进单位大门。  那是我来深圳工作的第一年。记忆中仿佛有半年是铺天盖地的台风雨,一闭眼就是摇摇欲坠的广告牌和横七竖八折断的树枝。  夹杂其间是阳光斑驳的炎夏。  那年我开
期刊
刚工作的时候,去北京出差,我爹说,农业大学你有个表姐叫“本沐”,你去看看她。“你们都是本字辈。你是本淑,她是本沐,是很近的姑表亲。”真是莫名其妙,以为我很闲吗?“我哪有时间。况且我早就改名了,又不认识她,不去。”我说。  但我还是鬼使神差地去了。见到本沐表姐,我大吃一惊:这不就是我吗?原来,不管你见没见过听没听说过这个人,血缘注定了你们的亲近。你们可能有相似的样貌、神似的表情,以及类似的性格和遗传
期刊
女儿的水墨画获奖了。我从桂树上折下一根细枝,递到她手中。  “妈妈,为什么要给我这个?”  我莞尔。关于桂枝,关于我们家的历史,我得慢慢告诉她。  我像女儿这么大时,住在何湾老宅里。从民主路到何湾,只需穿过一条笔直的水泥马路,很是方便。这条路原本是土径,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遍地。是我爷爷一次次去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挨家挨户动员大家义务修路,才有了这条漂亮的水泥马路。  湾子里的人都说,我爷爷是荣誉
期刊
我爹爱讲家族故事:我早逝的大伯如何聪明,高小毕业后可做村里的会计;也讲他自己,早年建设县里某学校时,与在那里劳改的某右派成了朋友;我祖母二十来岁时,几乎每天要上山、蹲坑地躲日本兵,有一次实在来不及,与他人躲到老式架子床底下,眼看着一把刺刀伸进来,在眼前来回扫一遍,她们屏住呼吸往里挤……  我喜欢听这种故事,感觉自己不曾经历的年代气息扑面而来。在名人们的历史故事后,这些家族前辈们的真实故事,是历史的
期刊
关于我的家族,在我记忆里恒常清晰的,是三幅画面和三句话。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会记得,每个雨天,爷爷戴着老花镜,再手持着放大镜,看我的课本。我规矩地坐在旁边,与他一问一答。也因此,我的学习一路都是高歌猛进的。  爷爷只是乡下的一名砌匠,从未上过学堂。我上高中时恨死了政治经济学,哪知他偏偏要看,自然也是不懂的,便向我请教。我不敢敷衍,带着要为别人讲述的态度去复习。高考时这门科目取得的分数还算不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