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是中学阶段的基础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我校坐落在本溪市平山区桥头镇,9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为了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城里学生一样的美术教育,我们不断优化学科资源,秉承“美术教育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教会学生如何提高审美能力比让学生画出优秀的作品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原则。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思想情操?怎样让学生把感受到的审美情感运用外在的作品形式表现出来呢?
根据我校地理位置及实际情况,我们依托“石”文化建设,通过赏“石”、学“石”、咏“石”,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育,把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结合到具体的美术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懂得并学会与他人团结协作,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赏“石”——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
本溪市桥头镇有一种以石头文化而闻名中外的瑰宝——“大辽国砚”,名号辽砚。《奉天通志·物产篇》这样描绘它:“青如碧玉,紫若沉檀”。用这种石制成的砚“滑而不流墨、涩而不磨笔,养墨为群砚之首”。我校以辽砚为蓝本,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赏“石”学文化。
首先,我们利用地理优势,组织学生展开实地考察,参观辽砚,走近辽砚,认识桥头镇的五大类制砚石材,知道了什么是“紫云石”“青云石”“线石”。其次,辽砚知识讲解。如:呈黄木纹状的“木纹石”的演变与形成等,引领学生进入辽砚生活的世界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石头文化的丰富微妙。最后,结合九年级美术第四单元《古城古镇考察》一课,让学生研究、讨论本地区的辽砚,结合地方课程、语文写作等,学生分组完成了关于《桥头地区辽砚考察的调查报告》,达到了各学科融会贯通的作用。
二、学“石”——鼓励学生乐于探究
通过前期美术赏“石”階段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发现,在美术课上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教育感染学生,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此,我们设计开展了主题鲜明的学“石”文化创意活动、奇石(思)妙想美术课教学活动。如:用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去画各种各样的石头、辽砚五彩石创意画比赛活动、在大小石头上面画四季的变化与设计等活动、描绘自己喜爱的动画主人公、石头上的缠绕画等等,这些活动的设计初衷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进一步了解石文化的内涵,让学“石”活动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学“石”阶段的美术课教学中,我们按照预期审美教育的目标进行了“调查问卷—设定方案—开展实施—总结经验—交流展示”这样几个环节,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石”、画“石”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达到了陶冶情操、启迪心智,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美育目标。
我先对学生的绘画技能与水平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了解本校学生绘画实际情况,明确研究的目的,选出一些绘画技能比较突出的学生组成了“奇石妙想创意美术小组”,美术老师对小组同学进行了石头画的专项学习、练习、创意,为全面开展学“石”、画“石”美术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专项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这些质朴天真的农村孩子就是一块块等待雕琢的美玉,存在无限的可能。有一个叫王小胖(化名)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甚至会在英语课上睡觉,美术作品更是零出现。然而,这个孩子却主动找到我,要求加入“奇石妙想创意美术小组”,在犹豫不决中我告诉他要考察一下,如果达不到小组成员最低标准,他就不能成为组员。
在第一次的专项学“石”、画“石”活动中,我采用了临摹教学的方式,让组员们从提供的素材中选取自己喜欢的图片进行石头绘画。这些素材包括简单卡通人物、单色风景画,多色小动物画以及复杂高难度的缠绕画。组员们大多选择了卡通或者风景画等,而小胖选取了一张最为复杂的缠绕画,着实让我吃惊不小。他用极其认真专注的态度一遍又一遍画着,即使线条不算优美甚至一度画错,他也没有放弃,直到完成属于他人生的第一个石头画作品,让我大为感慨“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啊!“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农村孩子们对石头画的这份执着与热爱,真的比“玉万黄金”还要珍贵,这也是身为美术老师最大的幸福与喜悦。
校园是学生每天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优美的校园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在七年级美术《美丽的校园》这一单元中,来自各个班级的“奇石妙想创意美术小组”中的骨干力量发挥了带头引领作用,分别带领各自班级同学组成合作小组,共同完成了校园设计与创意。
这一单元的美术课我们共分成了两个课时来完成,第1课时重点是考察、欣赏、收集资料。第2课时即为小组同学合作完成设计稿。虽然学生们最终设计作品不是很专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透视比例不准确、色彩过于鲜艳。但是,通过考察、研究、整理到最后完成设计稿,同学们体验了一次学“石”的快乐,并把“爱护校园环境从我做起”的思想深深扎根在心中,提升了美术课的育人功能。
三、咏“石”——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在咏“石”阶段,我们一方面结合了历史课程中关于石器时代的内容,通过查找学习资料,学生收集到了许多关于石文化的历史,比如:原始人从石头上的自然纹理和图像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产生了原始文字和绘画,萌发了原始艺术;石器是人与猿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因为动物不会制造工具,只有人才会制造工具;从周口店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里,发掘出约18000年前的人骨化石和装饰品;等等。另一方面,我们收集了关于石头的古诗词,召开了“石文化歌咏大会”,借用咏“石”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感受、鉴赏和创作能力。
(责任编辑:李晶)
我校坐落在本溪市平山区桥头镇,9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为了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城里学生一样的美术教育,我们不断优化学科资源,秉承“美术教育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教会学生如何提高审美能力比让学生画出优秀的作品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原则。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思想情操?怎样让学生把感受到的审美情感运用外在的作品形式表现出来呢?
根据我校地理位置及实际情况,我们依托“石”文化建设,通过赏“石”、学“石”、咏“石”,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育,把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结合到具体的美术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懂得并学会与他人团结协作,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赏“石”——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
本溪市桥头镇有一种以石头文化而闻名中外的瑰宝——“大辽国砚”,名号辽砚。《奉天通志·物产篇》这样描绘它:“青如碧玉,紫若沉檀”。用这种石制成的砚“滑而不流墨、涩而不磨笔,养墨为群砚之首”。我校以辽砚为蓝本,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赏“石”学文化。
首先,我们利用地理优势,组织学生展开实地考察,参观辽砚,走近辽砚,认识桥头镇的五大类制砚石材,知道了什么是“紫云石”“青云石”“线石”。其次,辽砚知识讲解。如:呈黄木纹状的“木纹石”的演变与形成等,引领学生进入辽砚生活的世界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石头文化的丰富微妙。最后,结合九年级美术第四单元《古城古镇考察》一课,让学生研究、讨论本地区的辽砚,结合地方课程、语文写作等,学生分组完成了关于《桥头地区辽砚考察的调查报告》,达到了各学科融会贯通的作用。
二、学“石”——鼓励学生乐于探究
通过前期美术赏“石”階段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发现,在美术课上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教育感染学生,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此,我们设计开展了主题鲜明的学“石”文化创意活动、奇石(思)妙想美术课教学活动。如:用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去画各种各样的石头、辽砚五彩石创意画比赛活动、在大小石头上面画四季的变化与设计等活动、描绘自己喜爱的动画主人公、石头上的缠绕画等等,这些活动的设计初衷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进一步了解石文化的内涵,让学“石”活动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学“石”阶段的美术课教学中,我们按照预期审美教育的目标进行了“调查问卷—设定方案—开展实施—总结经验—交流展示”这样几个环节,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石”、画“石”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达到了陶冶情操、启迪心智,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美育目标。
我先对学生的绘画技能与水平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了解本校学生绘画实际情况,明确研究的目的,选出一些绘画技能比较突出的学生组成了“奇石妙想创意美术小组”,美术老师对小组同学进行了石头画的专项学习、练习、创意,为全面开展学“石”、画“石”美术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专项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这些质朴天真的农村孩子就是一块块等待雕琢的美玉,存在无限的可能。有一个叫王小胖(化名)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甚至会在英语课上睡觉,美术作品更是零出现。然而,这个孩子却主动找到我,要求加入“奇石妙想创意美术小组”,在犹豫不决中我告诉他要考察一下,如果达不到小组成员最低标准,他就不能成为组员。
在第一次的专项学“石”、画“石”活动中,我采用了临摹教学的方式,让组员们从提供的素材中选取自己喜欢的图片进行石头绘画。这些素材包括简单卡通人物、单色风景画,多色小动物画以及复杂高难度的缠绕画。组员们大多选择了卡通或者风景画等,而小胖选取了一张最为复杂的缠绕画,着实让我吃惊不小。他用极其认真专注的态度一遍又一遍画着,即使线条不算优美甚至一度画错,他也没有放弃,直到完成属于他人生的第一个石头画作品,让我大为感慨“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啊!“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农村孩子们对石头画的这份执着与热爱,真的比“玉万黄金”还要珍贵,这也是身为美术老师最大的幸福与喜悦。
校园是学生每天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优美的校园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在七年级美术《美丽的校园》这一单元中,来自各个班级的“奇石妙想创意美术小组”中的骨干力量发挥了带头引领作用,分别带领各自班级同学组成合作小组,共同完成了校园设计与创意。
这一单元的美术课我们共分成了两个课时来完成,第1课时重点是考察、欣赏、收集资料。第2课时即为小组同学合作完成设计稿。虽然学生们最终设计作品不是很专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透视比例不准确、色彩过于鲜艳。但是,通过考察、研究、整理到最后完成设计稿,同学们体验了一次学“石”的快乐,并把“爱护校园环境从我做起”的思想深深扎根在心中,提升了美术课的育人功能。
三、咏“石”——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在咏“石”阶段,我们一方面结合了历史课程中关于石器时代的内容,通过查找学习资料,学生收集到了许多关于石文化的历史,比如:原始人从石头上的自然纹理和图像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产生了原始文字和绘画,萌发了原始艺术;石器是人与猿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因为动物不会制造工具,只有人才会制造工具;从周口店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里,发掘出约18000年前的人骨化石和装饰品;等等。另一方面,我们收集了关于石头的古诗词,召开了“石文化歌咏大会”,借用咏“石”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感受、鉴赏和创作能力。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