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石”文化 开展美术教学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NIC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是中学阶段的基础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我校坐落在本溪市平山区桥头镇,9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为了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城里学生一样的美术教育,我们不断优化学科资源,秉承“美术教育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教会学生如何提高审美能力比让学生画出优秀的作品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原则。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思想情操?怎样让学生把感受到的审美情感运用外在的作品形式表现出来呢?
  根据我校地理位置及实际情况,我们依托“石”文化建设,通过赏“石”、学“石”、咏“石”,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育,把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结合到具体的美术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懂得并学会与他人团结协作,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赏“石”——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
  本溪市桥头镇有一种以石头文化而闻名中外的瑰宝——“大辽国砚”,名号辽砚。《奉天通志·物产篇》这样描绘它:“青如碧玉,紫若沉檀”。用这种石制成的砚“滑而不流墨、涩而不磨笔,养墨为群砚之首”。我校以辽砚为蓝本,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赏“石”学文化。
  首先,我们利用地理优势,组织学生展开实地考察,参观辽砚,走近辽砚,认识桥头镇的五大类制砚石材,知道了什么是“紫云石”“青云石”“线石”。其次,辽砚知识讲解。如:呈黄木纹状的“木纹石”的演变与形成等,引领学生进入辽砚生活的世界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石头文化的丰富微妙。最后,结合九年级美术第四单元《古城古镇考察》一课,让学生研究、讨论本地区的辽砚,结合地方课程、语文写作等,学生分组完成了关于《桥头地区辽砚考察的调查报告》,达到了各学科融会贯通的作用。
  二、学“石”——鼓励学生乐于探究
  通过前期美术赏“石”階段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发现,在美术课上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教育感染学生,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此,我们设计开展了主题鲜明的学“石”文化创意活动、奇石(思)妙想美术课教学活动。如:用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去画各种各样的石头、辽砚五彩石创意画比赛活动、在大小石头上面画四季的变化与设计等活动、描绘自己喜爱的动画主人公、石头上的缠绕画等等,这些活动的设计初衷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进一步了解石文化的内涵,让学“石”活动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学“石”阶段的美术课教学中,我们按照预期审美教育的目标进行了“调查问卷—设定方案—开展实施—总结经验—交流展示”这样几个环节,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石”、画“石”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达到了陶冶情操、启迪心智,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美育目标。
  我先对学生的绘画技能与水平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了解本校学生绘画实际情况,明确研究的目的,选出一些绘画技能比较突出的学生组成了“奇石妙想创意美术小组”,美术老师对小组同学进行了石头画的专项学习、练习、创意,为全面开展学“石”、画“石”美术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专项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这些质朴天真的农村孩子就是一块块等待雕琢的美玉,存在无限的可能。有一个叫王小胖(化名)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甚至会在英语课上睡觉,美术作品更是零出现。然而,这个孩子却主动找到我,要求加入“奇石妙想创意美术小组”,在犹豫不决中我告诉他要考察一下,如果达不到小组成员最低标准,他就不能成为组员。
  在第一次的专项学“石”、画“石”活动中,我采用了临摹教学的方式,让组员们从提供的素材中选取自己喜欢的图片进行石头绘画。这些素材包括简单卡通人物、单色风景画,多色小动物画以及复杂高难度的缠绕画。组员们大多选择了卡通或者风景画等,而小胖选取了一张最为复杂的缠绕画,着实让我吃惊不小。他用极其认真专注的态度一遍又一遍画着,即使线条不算优美甚至一度画错,他也没有放弃,直到完成属于他人生的第一个石头画作品,让我大为感慨“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啊!“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农村孩子们对石头画的这份执着与热爱,真的比“玉万黄金”还要珍贵,这也是身为美术老师最大的幸福与喜悦。
  校园是学生每天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优美的校园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在七年级美术《美丽的校园》这一单元中,来自各个班级的“奇石妙想创意美术小组”中的骨干力量发挥了带头引领作用,分别带领各自班级同学组成合作小组,共同完成了校园设计与创意。
  这一单元的美术课我们共分成了两个课时来完成,第1课时重点是考察、欣赏、收集资料。第2课时即为小组同学合作完成设计稿。虽然学生们最终设计作品不是很专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透视比例不准确、色彩过于鲜艳。但是,通过考察、研究、整理到最后完成设计稿,同学们体验了一次学“石”的快乐,并把“爱护校园环境从我做起”的思想深深扎根在心中,提升了美术课的育人功能。
  三、咏“石”——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在咏“石”阶段,我们一方面结合了历史课程中关于石器时代的内容,通过查找学习资料,学生收集到了许多关于石文化的历史,比如:原始人从石头上的自然纹理和图像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产生了原始文字和绘画,萌发了原始艺术;石器是人与猿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因为动物不会制造工具,只有人才会制造工具;从周口店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里,发掘出约18000年前的人骨化石和装饰品;等等。另一方面,我们收集了关于石头的古诗词,召开了“石文化歌咏大会”,借用咏“石”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感受、鉴赏和创作能力。
  (责任编辑:李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131I-RGD-BSA-PCL核素纳米载体对非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模型SPECT/CT显像效果及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纳米脂质体131I-RGD-BSA-PCL及131I-BSA-PCL,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该载体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H460的靶向性结合及细胞摄取情况;采用氯氨T法标记核素纳米载体;流式细胞术观察核素纳米载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构建荷瘤裸鼠模型,研究核素纳米载体
目的按照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技术规范及我国现行核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在国家二级标准剂量学实验室研究与建立用于照射腕式剂量计校准曲线的X、γ射线标准辐射场,使这类监测数据具有溯源性。方法通过标准剂量仪测量不同能量X射线、137Cs及60Co参考源等3个辐射场的空气比释动能率,结合相关标准规范提供的弱贯穿辐射Hp(0.07)转换系数,确定了照射腕式剂量计校准曲线的X、γ标准辐射场参考条件,使用热释
目的探索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选择阳江高本底地区γ外照射剂量率最高的4个管区,对照地区选择了距中心镇距离与高本底地区所选管区距中心镇距离相近的2个管区,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分别选取50岁以上女性居民各100名,通过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中内膜厚度;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本,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测量血压、身高及体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个
目的对比3D打印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术前与术后剂量学验证结果,探讨治疗精确性。方法纳入2015年12月—2016年3月于本院接受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恶性肿瘤患者共14例。所有患者行术前计划设计、3D打印模板制作、穿刺及粒子植入,对比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包括D90%、最小周边剂量(MPD)、V100%、V150%、V20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高中语文的视域在不断打开,把社会资源引入语文教学是一种必然的举措。尤其是区域资源中的文化和历史因素,会带给语文教学不一样的源头活水。  课标中还提到“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RT-qPCR)诊断儿童和青少年髓母细胞瘤分子亚型的可靠性。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病理学确诊为髓母细胞瘤的患者30例。采用RT-qPCR方法对肿瘤的冰冻样本进行检测,选取11个分子亚型特征性标记基因(OTX2、FOXG1B、MYC、DKK1、WIF1、DKK2、MYCN、SFRP1、HHIP、OTX1、N
期刊
目的观察早期持续脑室外引流术(EVD)治疗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GM-IV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随访期超过24个月的Ⅲ级以上GM-IVH患儿14例。所有患儿明确诊断后均急诊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持续引流脑脊液,采用闭式脑脊液引流系统预防继发性颅内感染。结果14例患儿脑室外引流时间平均为(1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