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彰显特色铸造品牌 贵州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和琪凯一行赴铜仁调研指导 第七期“新时代贵州老干部讲坛”筹备工作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8280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26日,贵州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和琪凯带领政策协调处及晚晴杂志社相关人员,到铜仁调研指导第七期“新时代贵州老干部讲坛”筹备工作。
  铜仁市委原常委、市委宣传部原部长刘婕参加调研座谈会并提出指导意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老干部局局长张武及局班子成员,万山区委组织部有关领导等陪同调研或参加调研座谈。
  根据此次讲坛初步拟定的考察观摩路线,和琪凯一行先后实地考察了铜仁市万山经开区朱砂产业园、万仁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九丰农业博览园、朱砂古镇等,通过边走边看、边问边议,详细了解了万山产业发展情況和老干部在投身建设铜仁、助力万山转型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情况。
  在调研座谈会上,张武汇报了讲坛筹备工作情况,对工作方案、观摩路线、专题片和访谈现场等内容作了详细介绍。与会人员对活动方案、专题片内容等进行反复商议、修改完善。
  和琪凯就办好第七期“新时代贵州老干部讲坛”提出要求: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紧扣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围绕“沧桑巨变庆华诞,感恩奋进新时代”这一主题来设计活动方案,把办好此次讲坛活动作为检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的一个举措。二是要围绕讲坛主题,突出特色,彰显铜仁老同志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建设铜仁、发展铜仁,助力万山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三是要精益求精地做好各项工作,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优化观摩路线、精心设计现场访谈,细致入微地做好会务工作,圆满办好此次讲坛活动。
其他文献
四九乾坤生浩气,五星锦帜展人寰。  高歌舜地风雷吼,抃舞尧天云水翻。  民富军强春笋簇,国兴党盛夏江宽。  今朝禹甸宏图譜,圆梦团花举世欢。
期刊
转发微信语音。骗子在盗取微信号后,向该微信号的好友提出转账要求。为取得信任,骗子会转发之前的语音,进而获得钱款。虽然目前微信语音是不能转发的,但骗子可以通过提取语音文件实现语音转发。  声音合成。骗子通过騷扰电话等方式,录音提取某人的声音,并对素材进行合成,用伪造的声音实施诈骗。  人工智能换脸。视频通话的可信度明显高于语音和电话,但利用人工智能换脸,骗子可以伪装成任何人。  筛选受骗人群。通过分
期刊
1961年,我应征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六六七部队。1962年,也是我入伍后的第二年,组织上把我调到营卫生所学习两个月,1970年元月,我被调到西双版纳勐腊县尚勇(今磨憨)中老边界处边防一团二营任卫生所长后,为前沿连队执行卫生救护保障任务。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全军掀起学习雷锋同志事迹热潮。雷锋日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句话深深地触
期刊
草际愁烟,最是梧桐雨带寒。落叶侵阶浑不扫,风翻,大地归来路自宽。  也可参天,也可蒙塵逐百川,高下历经方得静,行禅,心堕红尘又复还。
期刊
双燕春夏久觅游,商量入室垒金瓯。钰舒思变暂为休。  来意知情何必问?放心歸宿莫须愁。移民幸运住洋楼。
期刊
石巷石階石板房,古楼古道古城墙。  状元觅句文章雅,骚客舒怀妙语狂。  逸士相逢嗟岁月,故人惜别诉衷肠。  詩情幻出青山醉,笔意飞来垂柳扬!
期刊
(一)  三重房子四方碑,岁岁梦游八六回。  小辈资中迎远客,老爷旧屋盼春归。  山珍海味离人泪,水果红苕情义飞。  姐妹弟兄音不改,乡愁日聚酒一杯。  (二)  四方碑撰文明史,三重房子锦绣章。  方井大岩风景美,苍凉满目燕他乡。  启公墓地今何处,馬路新修月躲藏。  谢氏祠堂遭野火,儿孙有志起辉煌。  (三)  碑碎楼荒元气升,复兴家梦满门庭。  书山有路指航向,宵衣旰食苦里赢。  工士农商齐
期刊
今年中秋,回家陪伴母亲,静静地倚靠着座椅品尝这中秋的月夜。月光散落窗前,映衬着母亲忙碌的身影,一阵桂花香飘来,还有那蛐蛐的叫鸣,此刻的场景最为不过的美妙了。而这个时候总会毫无头绪翻开过往的记忆。  那些远去的记忆总会与母亲有关,那时候母亲踩着一地如雪的月光,从田间地头姗姗归来,一路轻盈如蝶,岁月款款生姿,铺满了我一地白雪清透的童年时光。母亲有着明月的容颜和情怀,是一个美人胚儿。只是时间像是一把锤子
期刊
那一天,我们守着月亮,等爹妈从地头收工回家。邻家娃娃们都捧着月饼、包着葵花跑进院坝吃了。我们坐在门坎上,坐也坐不住,张着嘴巴翘首盼望月光底下出现爹妈的身影,不时瞅着邻家娃娃手上的月饼,吞口水舔嘴皮。终于,看见爹妈的身影在月光下出现了,爹妈背着一箩筐包谷,箩筐边缘插着包谷杆。我们一下子围过去,爹妈给我们一人一棵包谷杆,包谷杆甜又脆,我们大嚼起来。爹妈下地收包谷,总不忘砍一捆包谷杆带回家哄我们。我们吃
期刊
庭院有一棵粗壮的香椿树,我童年的点点滴滴就在摇晃的椿叶中逝去。而月亮永远不老,月光总是很有规律的从香椿叶间漏下来,斑斑点点,迷迷离离,像一个朦胧而又神秘的梦。每年的中秋夜,香椿树便成全了我们一家的团圆和幸福。  那时月饼朴素而简单,和乡人的简朴默默呼应。面粉加白糖,拍成月亮的形状,热腾腾地出锅后就叫月饼了。父亲诙谐地声称它是用面粉做成的月亮。下锅蒸前,聪明的母亲用勺柄尖儿耐心地在每一块月饼上轻轻地
期刊